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西北地区727名青少年精神信仰状况及特点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总体上西北地区青少年精神信仰由高到低依次是:社会信仰、生命崇拜、家庭主义、物质崇拜、宗教信仰、神灵崇拜.(2)女生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程度高于男生.(3)青少年精神信仰除生命崇拜维度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有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二时社会信仰迅速发展,从初二到高三家庭主义基本稳步上升;高一、高二是物质崇拜的膨胀阶段;神灵崇拜在初三时达到顶峰;高一、高三学生宗教信仰程度最高,高三时宗教信仰均值超过物质崇拜.(4)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信仰、宗教信仰程度较高.(5)爱好文科的青少年宗教信仰程度较高,爱好理科的青少年则物质崇拜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畲族民间信仰是畲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畲族社会运作机制。从信仰对象、信仰的地域性和信仰仪式及其功能等3个方面的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定南鹅公黄龙舞既是一种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同时也是客家人祈求祖宗神灵赐福送子的祭祖仪式展演.以定南鹅公舞黄龙民俗体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人文地理环境、制作工艺和活动流程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鹅公黄龙舞作为祖先信仰的仪式展演,是客家民众的祖先信仰和宗族文化认同观念的载体,在仪式展演的背后隐含着宗族间在权力、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竞争和较量.  相似文献   

4.
独到新颖     
独到的见解 师:大家以"信仰"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谈了自己的见解,老师摘录两位同学作文的开头,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提出论点的.(投影习作节选) 1.你的信仰不必惊天动地,哪怕只是小小的坚持,世界也会因之改变.(解英才) 2.青松根系道劲,是对宽厚的大地的信仰;飞鸟恣情飞翔,是对广阔的天空的信仰;鱼儿畅然遨游,是对自由的海洋的信仰.现实生活复杂而多变,身处其间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有一份信仰?  相似文献   

5.
生育信仰,是指古代人类对自己生育、繁衍、性具、性行为的信仰及其仪式,包括生育神、性器和性巫术在文化上的反映."架桥求花"仪式是壮族民众在长期的一种生育信仰习俗,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该项研究引入教育信仰描述免费师范生从教意愿,采用问卷和访谈法.该调查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北师大免费师范生的教育信仰问题,对免费师范生进行了年级和专业的横向比较,及其高考后到目前的纵向比较探讨.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我校免费师范生的教育信仰情况乐观,且不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2)学校教育方面,本研究发现免费师范生随年级增长对课程和师资的满意度都得到了提高,接着进一步调查分析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和当前想法,得出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因素和校园氛围影响免费师范生们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愈加坚定的结论.最后,对树立免费师范生的教育信仰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支格阿鲁是古代彝族的神话英雄人物,被西南地区的彝族认为是远古祖先,受到崇拜.彝语南部方言区流传的笃杰阿龙(也称阿龙)传说,就是支格阿鲁传说.相比之下,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已经从文学、信仰观念层面发展到了仪式实践阶段,这是支格阿鲁崇拜文化中的较高级阶段.支格阿鲁是祖先神、生育神和村寨保护神.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形成了两项村寨集体性的信仰民俗仪式:“咪嘎哈”仪式和“德培哈”仪式.“咪嘎哈”仪式一年一度举行,“德培哈”仪式十二年一度举行.目前,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文化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传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6,(5):18-22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苗族拉鼓节仪式过程及其所展示出的文化特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认为,肃穆、庄重、神圣的拉鼓节仪式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虔诚信仰与敬畏,凸显了以祖先为核心的社会权利秩序,表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苗族拉鼓节仪式这种独特的原生态文化现象的探索和记录,对于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泰山封禅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对传统泰山封禅仪式的起源和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从性质、目的、形式、影响等方面,结合符号意义、身份认同诉求、共同信仰、祭祀仪式等因素,对泰山传统封禅仪式和现代《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演出进行比较研究,阐释新媒介环境下利用实景演出呈现传统仪式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廖梦华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28-31,27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舞龙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地方特色。以田野考察为基础,对三防舞龙进行研究,力图从文化层面详细描述三防舞龙仪式的特点,并结合人类学传统仪式研究,对三防舞龙仪式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深层的观念与信仰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对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侵略。侵略的手段多种多样,忠灵塔与慰灵祭就是其中两种特殊形式。日本侵略者建造忠灵塔,举行慰灵祭,一方面纪念、祭奠战死的日、伪官兵,欺骗日军及伪军继续为侵略战争卖命;另一方面,强迫当地人民参加祭拜,侮辱民族感情,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这些做法,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属于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2.
Drawing on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herently ambiguous position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chool in Quechua- and Aymara-speaking communities of highland Bolivia. The traditional school is not only a vehicle for hispanisation, but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encouraging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This feature comes to the fore during patriotic school-focused ceremonies that take place annually in the month of August. Discourse analysis of teachers' speeches is set in the context of a more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varying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and schooling held by parents and teachers alike, and the paper will suggest a framework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variations in terms of socioeconomic,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factors.  相似文献   

13.
蚩尤与蚩尤戏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由贵州仡佬族傩戏《收蚩尤》引起,从《公关战蚩尤》、《黄帝战蚩尤》、《收蚩尤》、湖南湘西苗族祭祀仪式剧等四出剧目(种)对蚩尤与蚩尤戏剧文化进行了介绍和讨论。认为以蚩尤为核心人物的历史久远、剧义有别的戏剧,有着丰富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内容。  相似文献   

14.
庆典活动是凸显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节庆活动可以拓展文化空间,彰显文化风格与标记。中韩两国都有民间传统的大型公共庆典仪式,以韩国的宗庙祭礼和中国的公祭黄帝大典作为个案对比,分析中韩对历史文化的呈递经验,体会韩国对文化遗产“本真性”的态度,借鉴以庆典仪式呈递民族文化遗产的做法,挖掘我国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内涵。  相似文献   

15.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参与度最高、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不仅仅作为度量时间的一个单位,将自然界描述清楚,而且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的诸种事项活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是通过仪式来实现的,仪式使得节日的意义形象化、具体化。过年仪式活动彰显个人情感归属功能、文化价值认同功能、社会规范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陇东岁时习俗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习俗,而是人类早期的观念、信仰、仪式等诸种文化因素的积淀物,我们可以透过这种习俗看到远古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以及他们用以与自然作斗争的仪式与禁忌。  相似文献   

17.
羌族婚俗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从羌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羌族婚礼的形成及其特征看,羌族婚俗具有其深层的文化内涵:羌族婚俗不光是一种单纯的民俗现象,而且是羌族宗教意识的体现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民族的人文观念、伦理道德的寄托物。  相似文献   

18.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中一个极具魅力的代表。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各种仪式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又未能真正参透它的文化深意。就此,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对端午节的种种事象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就有了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春秋二祭、收徒祭祖实地考察,分析研究《金炉宝篆》祭曲,探索南音郎君文化现象在泉州南音千古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野作业的描述和分析,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解释“奥鲁古勒胡”这一民俗现象,并从中透视出卫拉特蒙古人婚礼仪式的文化变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