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徽商为生存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士商平等”经济伦理,其实质是“士商异术而同道”,徽商在商业实践中以义为利,奉献社会,实现“士”的情怀,从而赢得300年的商业辉煌。在徽商的经济伦理视野下,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吸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树立现代社会意识,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由于州县地方"存留"款极少,很多地方公共事务,根本无法解决,地方政府只能置若罔闻,一推了之。而在不少地方,面对公共事务,徽商却能挺身而出,或独立捐资,主持解决,或捐资为倡,联合众力解决,从而弥补了地方政府不作为而留下的种种缺憾,表现出勇于担当的气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切都说明了徽商"士"意识的觉醒,徽商就是真正的"士魂商才"。明清时期的"士商相混",不仅仅是士商身份上的互通,更重要的是商人在意识上的觉醒,充满了商人的自信,也彰显了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勃兴于20世纪最后20年的温州旁村工业化运动在改变了温州经济状况的过程中,没能自然地完成社会文化转型。突出表现在现代商业文化发展的迟滞,朴素的瓯商文化在诸多方面缺乏一种强势商业文明所必需的气质,不足以为温州21世纪现代化进程提供必须的精神资源。建构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商业文化及其经济伦理必须立足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以开放的姿态来传承和创新本土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四民观起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即将民众按士、农、工、商四大社会职业来划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带有强烈的等级性、阶级性的传统四民观才真正确立。士为尊,而农则为立国之根本,商人则位于社会的最底层。面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四民观带来的心理压力,徽商将治生纳入传统的价值体系,对商农关系、士商关系进行改造,确立了新的"四民"观念。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两浙盐场是仅次于两淮的全国重要产盐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该区域的盐业经营徽商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两浙商籍设立和发展过程看,业盐于两浙的徽商起到了开创和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倡言,力请盐运使与朝廷沟通,创设两浙商籍;二是慷慨捐资,兴修书院,培养商籍弟子。明清两浙商籍制度在徽商子弟教育、江浙文教科举兴盛、商人地位提高、商业文化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商业史上,有一个商业群体与众不同。它和徽商、晋商一样兴起于16世纪,但是,到了近代,徽商逐渐式微,晋商也走向末路,而它却一路辉煌、穿越时空,历经明、清、近代,直到现代仍旧辉煌,历久弥新。它就是潮州商人。 潮商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海洋经济的文化特质与继往开来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7.
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徽商在经济伦理上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新儒学为本,在政治伦理上却以程朱理学为依归。王学的重商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以家族为本的宗族理念,从两个方面驱策了徽人的营商热情。徽商在把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落到实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贾道和营运型式。朱、王两派儒学的影响,导致儒为名高,贾为厚利,儒贾结合,官商互济。这也是徽人发展其商业的要诀。徽商在商业规模和资本的积累,以及在贾道和商业营运方面的建树,都已达到传统商业的极限。但是,徽商始终以儒为体,以贾为用,科举仕宦,光宗耀祖,才是其终极目标。徽商之所以走到传统商业的边缘而止步,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浸透尊卑等级的家庭伦理,及其制约下的“官本位”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明清时代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江南地区商业繁荣。更有学认为明清时代士商关系和社会阶层分化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而有所变化,商人的职业得到一批儒学大师的承认,士商关系更为密切,商人地位提高,社会发展朝“士商农工”新四民观演进。  相似文献   

9.
经济利益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核心,古代社会如此,现代市场经济下也是同样.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伦理建设的关系.而“义利”观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先秦诸子的“义利”内涵,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仍有资可鉴.  相似文献   

10.
兆成号是晚清在徽州黟县、屯溪等地经营布匹的一个商号,该商号留存至今的盘单文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堆金"和"财神堂"是盘单中的两个重要的科目,通过与晋商等账簿中类似的科目相比较以及同时代的西方财务报告相比较,可以认定这两个科目属于资本积累性质,类似于现代财务报告中的"盈余公积".兆成商号使用"堆金"与"财神堂"这样独特的名称,与传统文化以及徽州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化有关,体现了徽商谨慎经营、重视积累的特点,也证明了晚清时期民间会计中就已经实质性地存在着通过利润留成进行资本积累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商,从为子弟谋生和光大门楣的愿望出发,对家庭教育投入了大量的心血,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徽商的家庭教育,不仅提升了本人的化素质,而且树立了良好的商帮形象,也使徽州地区成为一个重教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徽商之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在中国明清经济发展史上叱咤风云,雄踞商界数百年的一代徽商,以惊人业绩鲜明特色、突出形象引人关注。怎样看徽商?徽商精神是什么?成为徽州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从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徽商”,可能有助于人们历史地、整体地、全面地把握“徽商”。徽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徽商是一个特定人物群体:徽商是一部时代创新史诗;徽商是一份珍贵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3.
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商帮之一,在明清两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徽商身上体现的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和有礼、仁爱好施,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尤其是传统美德的体现,又极具商业精神。徽商的兴起和存续有其特定的社会、地域原因,但受传统道德尤其是传统美德的影响,更发挥着持久绵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效好便好”择业,“知难不难”创业,“诚信为本”兴业,构成了徽商系统的从业理念。全新的从业理念是徽商兴起、发展、壮大,进而“执中国商界之牛耳”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徽商称雄的“秘诀”。  相似文献   

15.
回回理学的道德思想是明清之际我国一些回回伊斯兰学者(所谓"回儒")在外来伊斯兰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糅合相关宋明理学内容而形成的一种道德思想体系。它具有明显的伊儒合璧之特征,显示了其对民族社会道德生活与人的道德养成的极大关注。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道德思想的天道人道、天理人欲、成己成物与君子小人诸说。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徽商在各大商帮中执其牛耳,然而继道光盐法改革以及太平兵燹后其地位一落千丈。通过整理徽州万氏商人信函及相关的徽州文书揭示了民国时期徽商的经商现状以及困难,表明徽州商帮在民国时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不幸的是,战争年代的动乱使得徽商最终消失在历史当中。  相似文献   

17.
明清徽州家谱的发达与徽商的参与密切相关。徽商参与家谱编修,一是利用家谱列传使自己名垂后代的内在精神追求得到实现;二是利用编修家谱团结族众、减少恶性竞争,将家谱作为经营手段之一;三是利用家谱编修确定商籍,保证徽商子弟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徽商参与家谱编修的行为促进明清徽州修谱的发达,也使徽州家谱鲜明地体现了重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回族经堂教育发端于明代晚期,勃兴于清代。明清时期的回族经堂教育具有拜师入寺程序严格、教育管理活动刚柔相济、习经生活节奏单一等特点。该时期的经堂教育活动培养出了大批经师学者、提高了回族人民的文化道德水平、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增强了回族群体意识,但也带有与时代文化、科技等相脱节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徽商的民俗信仰体系包括祖先崇拜、乡土神信仰、儒学崇拜、财神信仰、行业神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层面。徽商的民间信仰对于徽商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功能,不仅可以调适心理、规范道德情操,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强化群体协作和社会整合。徽商在历史上的发展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民俗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