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印尼华文诗的审美特色●戴方(香港)美丽富绕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以它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孕育了一大批华文诗人。尽管印尼近代史特殊的政治背景使华文文学备受磨难,但顶风冒雨执着于华文园地的作家、诗人们却以非凡的勇气,胆识和毅力,维护、发展和繁荣了华文...  相似文献   

2.
印尼"九三O政变"后,正在蓬勃成长中的华文被全面取缔,华文教育及文学创作进入"黑暗时代"。然而,在华文受禁锢的年代里,印尼的华文教育和文学创作仍然顽强地生存着,成为传承印尼华族文化传统的火种。印尼改革开放后,在政治宽松的历史大背景下,文化多元与文明多样理念得到进一步明确,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在逐渐复兴与进步中走进了新时代,华文报刊的创办、"三语学校"的崛起与印华作协的成立是其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此通过总结印尼的华侨华人政策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影响,从经济层面,包括华商网络、华人社团;文化层面,包括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及挖掘两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来论述华侨华人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华侨华人是中印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4.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5.
当前印尼华文师资瓶颈问题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尼华文师资现状和印尼华文师资存在的数量严重不足、水平偏低、职业化程度低、后继乏人的困境,并对解决制约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华文师资问题提出了比较详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北美新华文文学,作为具有特定时空意义和文化内蕴的文学类型,创造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意象。这些意象包含有文学和文化两方面的特性,因而可称作"文学性的文化意象",此种意象的营造可以看作是北美新华文文学的重要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2002年11月2日-4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分别就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的现状和发展、华文教育与文化传媒、华文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华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本次研讨会及其成果对印尼乃至国内外整个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将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印尼财经报<印尼商报>华文版2月17日开始在印尼试发行.这是继两个月前印华双语报纸<华文邮报>在印尼创刊后,印尼出现的又一份华文报纸.  相似文献   

9.
蓝海文,本名蓝田,幼名桐馨。1942年12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他1957年开始写诗,至今从未间断。1959年,考入海南植物学院。1961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退伍。1963年,他定居香港,艰苦创业,终于创办了蓝田贸易公司和大昌百货公司。 1965年起,他先后出版了《蓝海文抒情诗一集》等多种诗集与著作,从1965年开始,先后获得香港、台湾、泰国等多项诗奖。现为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长、《世界华文诗刊》社社长、香港诗人协会会长。 《苹果树》,选自《铜壶》(花城出版社版改名《醒之外》),是蓝海文新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作。 《苹果树》共五节,是一首中华传统文化的赞歌。 在第一节中,诗人开篇即自豪地宣称:“我是/中  相似文献   

10.
明确印尼华文教育的定位,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华文教育理念,应是克服困难障碍、规避风险、争取华文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依据近年来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300余名印尼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的调查。并结合在印尼教授汉语时的有关调查,探讨印尼华文教育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本文以实地调查研究为基础,报告了当前印尼华文教育在办学形式、学生构成、教师规模及构成、教材、语言环境与大众传媒、推动力量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就进一步搞好印尼华文教育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文章认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办学形式正规化,学习人员多样化,从教人员职业化.  相似文献   

12.
印尼华文作家白放情在他的爱情叙事中, 通过频频出现的古典诗词、人名、以及强烈的道德感, 重构了一个古老中国的幻象。这种想像试图为印尼华人重塑文化根源, 但想像模式的形成却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影响。因此, 它一方面加强了印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印尼华人文学文化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13.
印尼华文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作者多次前往印尼考察所获,研究了印尼政府华文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并对其未来华文教育政策走向做出预测:(1)印尼政府会从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和促进民族和谐的高度看待华文教育及汉语教学;(2)印尼政府官员中及民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限华、仇华意识,这是印尼华文教育的阻力,也是印尼华族危险仍在的根源;(3)印尼政府会把重点放在正规教育和培养印尼族汉语教师上,校外华文补习班、家庭补习和华人华文教师只是必要的补充;(4)印尼政府财力有限、人力有限,拟采取私企办学、有限度利用华人财力、人力的措施;(5)印尼政府会借助中国政府和中国高校的力量,优先培养正规学校的汉语师资。  相似文献   

14.
浅析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聿峨  陈雷 《比较教育研究》2003,24(9):82-85,90
印尼华文教育具有跌宕起伏的兴衰史。近年来,由于华文教育的性质、国际形势、印尼国内局势的变化以及华文价值的增强,断层达30年的印尼华文教育迅速复苏。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印尼华文教育将朝非政治化、国际化、本土化及多样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但也存在师资、资金、教材及学习意愿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世界教育信息》2007,(9):92-92
现在印尼各地正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随着中印两国政治互信和经济联系的加强。印尼政府已把推广汉语、支持华文教育作为加强国际贸易与技术合作、发展国家经济需要的国策。印尼教育部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纳入国民教育系列。目前。印尼华文教师短缺,不得不从邻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聘请华文教师。  相似文献   

16.
“对话”是阐释学的核心精神,也是比较诗学的重要特征。“对话诗学”的属性规定,比较诗学研究者必须坚持平等意识,克服诗学(乃至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承认“偏见”与“误读”的合法性,并在“对话”过程中对术语和概念等进行限定性“改造”。“平等对话”是比较诗学研究者进行“诗学对话”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研究者必须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狭隘立场,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他者”进行看视,“崇洋媚外”和“自我中心”都不是比较诗学研究的科学态度。我们应该建立合适的对话原则,这样的规则应该对被比较的不同诗学都是有效的,使对话双方或多方的“本来面目”能够自由的呈现,这样才能发现各种“异质”诗学存在的合理性,并全面阐发其对人类文明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张德明论诗,一方面强调"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另一面也强调"诗人要学会俯下身子,与卑微的事物平等对话。""诗歌最大的德性是万物平等,彼此尊重,自由对话。"(张德明《论诗短札》)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话的诗学被诗界呼吁的很多。平心而论,对话确实是探求写作可能性的一种最好范式,然而比较难的是,诗人如何在他的写作中来实现这一点。从本原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本身即是与个体内心的一场对话,然而对这种内心进行反观,其直接的映照仍然来源于存在的万物。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打通中西传统诗学之间的隔阂,建立全球性诗学框架,如何开拓比较文学的深度和广度,是文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饶芃子先生以开放的目光从文化角度提出了对比较诗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拓宽了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由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主办、我校承办的"2018年印尼华文幼儿教师培训班"于12月17日上午在仓山校区综合楼举行开班仪式。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部长张志英、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副主席郑洁珊、印尼泗水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主席张玲玲,我校鲍仕梅书记、陈峰校长、李嘉副书记、郑晓生副校长,以及30名印尼学员和我校近百名师生参加了开班仪式。  相似文献   

20.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当前的华文教育呈良好发展势头.文章分析了西加省发展华文教育的几条主要经验:(1)当地华人社团、基金会等机构大力支持、推动;(2)成立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规划统筹华文教育发展事宜;(3)重视当地华文师资的培养,开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师资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西加省华文教育的发展对印尼华文教育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