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背景思维与通才教育的重建柏定国一、问题提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对而言,是欧美通才教育论的直观体现。现代中国一批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而同时又具备了欧美留学经历的学人,曾为通才教育理想呐喊。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推祟“通人”轻视“伎”的思想,这为通才教育论在...  相似文献   

2.
王列盈 《教育评论》2012,(1):132-134
蔡元培在领导民初教育改革和北大的革新过程中,对解决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矛盾进行了可贵探索。在中国移植西方大学的起步阶段,这些探索奠定了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基础。它既是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源头,对民国时期大学的培养目标有重要影响,也是晚清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通才教育向现代大学的完全人格教育的重要过渡。  相似文献   

3.
通才教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翻开人类教育的史册,人们可以发现:古代是靠通才教育取胜的,近代是靠专才教育取胜的,而能取胜于现代的则是靠专才教育基础上的通才教育———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通才教育向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通才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开展通才教育,我国亦应根据具体国情,走中国式通才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4.
柴福洪 《职教通讯》2012,(34):79-80
六、高职通识就是跨专业通识通识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通才教育;其二是指全人教育。通识教育作为近代开始普及的一门学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理念。近代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思想诞生于西方,长期以来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主流思想,并在欧美大学一直得到实施。通识教育也是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指导思想。作为教会大学的培养目标,通识教育思想反映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对我国近代国人自办大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国立清华大学时期,为了发展科学、培育中国自己的学术精英,清华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其中以通才教育的思想最为重要,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地给我们以启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尚有大学应该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不同观点。清华则明确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理念,即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提倡在高等  相似文献   

7.
通才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对清华大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十七年间,梅贻琦以通才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清华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开创了清华大学校史上的"黄金时代"。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至今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才教育与平民主义教育愈来愈被教育者认同,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力倡系统的通才教育,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倡导平民主义教育。这两种教育思想的倡导,为当时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指导,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深入比较分析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与蒋梦麟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并揭示其重大的现实价值,以此为现阶段教育提供建设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通才教育与平民主义教育愈来愈被教育者认同,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力倡系统的通才教育,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倡导平民主义教育。这两种教育思想的倡导,为当时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指导,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深入比较分析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与蒋梦麟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并揭示其重大的现实价值,以此为现阶段教育提供建设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试析通才教育思想及其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影响梁大中一、教育史上通才教育思想之演变(一)古代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通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有着久远的历史,古希腊罗马时期自由教育思想就有通才教育的涵义。亚里斯多德最早...  相似文献   

11.
通才教育是师专教改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师专教育工作的现状,指出师专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是实行通才教育。文中阐述了通才教育的思想,主张文理科基础教育是发展和陶冶人格的主要途径,认为唯有健全完整的人格,才能把握统辖完整的知识和文化,为了实行通才教育,作者以师专理科系为例就课程设置、教学体制和机构设置等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孕育了教育民生思想,确立了教育功能的民生向度,形成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民生思想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其中救国强国、改善民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现实矛盾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依据,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相似文献   

13.
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通识教育改革和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提出了科学与人文并重,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和奉献意识以及培养社会各界的领袖之才的通才教育理念。在主政浙大期间,竺可桢通过创建人文学科,制定分类选修制度,延揽一流师资等一系列举措将其通才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取得了教育改革的巨大成功。竺可桢将西方教育思想的再造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对当今中国的通识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教育期刊是展现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窗口,是近代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外国教育思想的引进和近代中国教育思潮的兴起,以及对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文章通过考察中国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理论传播的历史,总结出教育期刊传播的主要教育理论内容及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袁琦 《高教探索》2002,(4):83-84,72
梅贻琦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梅贻琦的教育思想:办学目的,“全人格教育”与“通才教育”,“大师论”。梅贻琦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样,都是中西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体。  相似文献   

16.
谈创造性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贝塔朗菲通才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分析了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的通才教育思想 ,探讨了其关于通才教育与发掘人的创造潜能、通才教育与个人价值、通才教育与环境决定论、通才教育与一般系统论的关系 ,并就其对某些通才教育观的评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西南联大成为一所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秉持并实践了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严格的教学制度,自由的学术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为西南联大成功实施通才教育提供了制度、思想、师资方面的保障。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在实施通才教育上,面临着理念认识不全面,师资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通才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潘光旦是我国近现代颇有造诣的教育思想家,他站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舞台上高瞻远瞩,积极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将“中和位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自由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精髓,全人格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目的旨归,为构建通才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潘光旦通才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要夯实通识知识,融通跨专业课堂教学;弘扬人文学科价值,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丰富全人格教育理念,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个体“位育”,促进国家整体“位育”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随着西学思想的传入,近代的婴幼儿教育思想呈现出新的内容,本文将从传教士的婴幼儿教育思想,维新变法之后教育家对封建传统婴幼儿教育的建议,康有为、梁启超的婴幼儿教育思想,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前婴幼儿教育思想等四个方向对中国近代婴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过程做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