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着2005年"重述神话"这一项目在全球的启动,苏童的《碧奴》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来了。苏童对自己的新作充满信心,一再强调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长篇小说"。《碧奴》到底是不是苏童最好的长篇小说呢?关于这个问题,读者和评论家众说纷纭。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是以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为素材的。他的《碧奴》是如何对孟姜女的传说进行再叙述的呢?本文就这些问题深入到苏童的文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碧奴》中碧奴形象的分析,探讨苏童对孟姜女这一形象的解构及重建的失败之处,即在解构孟姜女的民间及封建文化属性的同时,也使孟姜女丧失了其代表的民间文化的精华及女性特有的魅力,把一个美丽多情的大家闺秀塑造成了一个性格扭曲的受虐狂,使整个故事也就失去了民间神话那种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是重述的失败,也是苏童的失策。  相似文献   

3.
梅秀 《文学教育(上)》2009,(18):122-123
苏童的长篇新作《碧奴——盂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即作为“重述神话——中国卷”在25个国家同步出版。如何将代表文化符码的神话进行“再创造”,并使之与古老文明产生一次深情对话,成为“重述神话”的深层意义。《碧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故事为原型,融合作家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4.
《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苏童先生在2006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为母本,进行的一个"重述神话"的尝试。小说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呈现出一种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仔细分析小说的叙事,就会发现很多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包括对传统故事情节的解构,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和重塑,对时空的剥离和对人性不断追寻都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5.
《碧奴》是对孟姜女哭长城这一千古传说的重述,重述既是继承,更是创新。苏童笔下的碧奴用她的情与爱解决了在无情世界的生存困境,小说在无情世界的营造和多情碧奴的刻画上各有得失。  相似文献   

6.
“重述神话”是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包括英、美、中、法、德、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的全球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重庆出版社是“重述神话”项目在中国内地的惟一参与机构。继苏童完成了《碧奴》后,叶兆言完成了《后羿》,李锐、蒋韵的《人间》出版。《碧奴》强化了孟姜女传说的神性思维方式,复原和填补了传说的语境,强化了传说本身具有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7.
唐闻君 《文教资料》2013,(35):116-118
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了“重述神话”项目,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进行基于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国作家作品苏童、叶兆言、李锐分别以作品《碧奴》《后羿》《人间》加入,用当代人的思维道德来重述久远的神话传说,由文学视角转向社会视角、从神话层面落至现实层面,从传统背景延伸到当下背景,结合当代女性生存现状,挖掘新世纪背景下女性获取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并探讨其历史渊源以及传统文化对各种危机的推动力,解析当代女性在社会身份认同道路上所遭遇的阻力.  相似文献   

8.
苏童小说《碧奴》的叙事保留着传统浪漫主义的古典气质和风韵,具有中国传统大写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小说呈现出的细腻的诗意叙事和丰富的意象营造两个方面分析阐述《碧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9.
《碧奴》是苏童沉寂许久的一部力作,它述说了关于一个女人千里寻夫的故事,一个持久、艰辛的历程,呈现一个女人柔韧、坚强的品格。《碧奴》中,对于"眼泪"的书写是苏童煞费苦心的一个环节,对"眼泪"的表现形式"哭泣",他作了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描写,"眼泪"贯穿整个文本,赋予"眼泪"这一种人类感情表达方式以更深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苏童,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以《米》《红粉》《妻妾成群》《碧奴》等作品蜚声文坛,他还有兴趣客串一把语文老师?有。在《扬子晚报》组织的一次"作家评参赛作文"的活动中,我们有幸看到了苏童对一组中学生作文的精彩点评。  相似文献   

11.
论苏童《碧奴》对民间哲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碧奴》是苏童沉寂许久的一部力作,它述说了关于一个女人千里寻夫的故事,一个持久、艰辛的历程,呈现一个女人柔韧、坚强的品格。《碧奴》中,对于"眼泪"的书写是苏童煞费苦心的一个环节,对"眼泪"的表现形式"哭泣",他作了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描写,"眼泪"贯穿整个文本,赋予"眼泪"这一种人类感情表达方式以更深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苏童的文学创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妻妾成群》与《碧奴》等长篇小说影响深远,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童所坚守的先锋意识,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文体形式的革新,而这些作品及后来经过改编所渗透出的民俗记忆无疑烛照了苏童小说的民俗学特色。本文试图揭开苏童小说的民俗植被,守望苏童小说的民俗记忆并以此延展苏童对乡土的执著。  相似文献   

13.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演绎着,并被赋予着新的情感.苏童的新长篇小说<碧奴>是根据中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作家改变过去自己笔下女性形象的颓废色彩,塑造了一个善良、忠贞的女主人公碧奴形象.古典传说故事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一种新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是“重述神话”的苏童长篇小说《碧奴》具有如下的叙事艺术特点:明暗线交叉的叙事结构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眼泪”为代表的隐喻性叙事意象揭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小说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色彩的搭配组合,在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给读者营造出诗意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正>【主题导语】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5年8月16日,苏童《黄雀记》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讲究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  相似文献   

16.
首位入选全球"重述神话"项目的中国作家苏童,根据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创作了<碧奴>.在重述的过程中,苏童将叙事的重点从传统的"哭倒长城"结局巧妙地置换到"在路上"的过程,并为我们重现了满载一幕幕"苦难与生存"的路途.在这路途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是善、爱及苏童们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7.
五、“孟姜女”的名字来历 下面再来谈另一件最近的文坛新闻:据报载。有一位作家最近创新式地写了一部“全球出版项目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美称为“重述神话”。讲的是在我国已相传两千年之久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种“重述”不仅把重要主题改了,而且将妇孺皆知的“孟姜女”这一名字也改为了“碧奴”。据改编者说,“孟姜女这名字太草率”,是古人仓促中命名的,“‘孟姜女’其实不是正儿八经的名字,它本意是‘姜家大闺女’的意思,我始终觉得用这三个字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太草率了”。  相似文献   

18.
解构和虚构是对苏童的中短篇小说形式的主要特点。解构是指苏童对中国传统小说"文以载道"形式的一种解构;虚构就是一种建构,在解构的基础上利用虚构的方法的一种建构。传统小说"文以载道"的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运用意识流、象征、精神分析等手法否定理性叙述;二是使用"陌生化""生活化"的语言解构生活。苏童小说形式的创作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作者的生活经历;二是作者的理想;三是文化对作者文学形式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依然保持了向上突进的势头,全年的出版量是1200部左右。从作者的构成来看,名家出现比较集中;从质量上看,有关专家认为:“不是丰年,也不是歉年,而可以说是一个大年。”2006年底前,由《当代》杂志社和新浪网联合举办的“长篇小说2006年度最佳”推荐活动揭晓,铁凝的《笨花》荣获“年代最佳专家提名”,王海翎的《新结婚时代》荣获“年度最佳读者提名”。此外,获得“年度入围专家提名”的是:莫言《生死疲劳》、苏童《碧奴》、都梁《狼烟北平》、严歌苓《第九个寡妇》;获得“年度入围读者提名”的是:苏童《…  相似文献   

20.
一、建构与解构 听了曾宝俊老师执教的《蜡烛燃烧和空气体积》这节课,又读了他在《科学课》2014年第5期上发表的《体验自我否定,缜密理性思维》一文,感受到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认识到“逻辑”、“思想实验”也很重要,曾老师称这种打破常规观念的课是“解构”的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