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片花瓣顺着微风缓缓落下,落在两个正聚精会神关注着一只甲壳虫的小不点。“嘿,你看,这只小虫好可爱耶!”“我们把它捉回去吧!”“不行的,那样它会不高兴!”“嗯,我们回去吧,小虫再见!”  相似文献   

2.
赶戏     
小时候赶戏最热闹。还清晰地记得,奶奶和我为了看上一场戏常常要跑到几里甚至十几里远的外庄去。那个时候我还小,不知道什么是“赶戏”,只是将自己的手、脚交给了奶奶,让奶奶领着到处“乱”跑,而我图的只是一个好玩。可是日子久了,我这个平时只知道贪玩的小孩子也渐渐地被奶奶感染了,慢慢地喜欢上了看大戏——若是我知道哪里有戏,我总会像胶一样地缠着奶奶带我去看。我们看的戏很是单一化,清一色的全都是“淮剧”。倘若我们这里开了几场戏,有京剧、豫剧、淮剧,我敢打赌,这里爱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去看淮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人”,…  相似文献   

3.
经过投票决定后,幼儿开始在饲养区饲养小白兔,然而在9月底,小白兔突然离开了。为了缓解幼儿的悲伤,我们一起阅读了绘本《蜉蝣的一生》,故事里的男孩与蜉蝣度过了有趣而又短暂的时光,这让幼儿回忆起和小白兔互动的场景。就在此时,泽泽小朋友把他在家里和妈妈一起孵化的小鸡视频给其他幼儿看。看了视频后,幼儿又萌发了养小鸡的想法。经过泽泽的同意,这只出生不久的小鸡在10月中旬来到了中三班,大家为它取名“小黄”。  相似文献   

4.
朋友照例请我吃黑芝麻片。卖芝麻片阿姨可大方了,一毛钱就给一大把。我把手伸进兜里,咦,是什么东西?痒痒极了!我怀着好奇心拿出一片黑芝麻,仔细一看:黑芝麻片上正有几只小虫在“运动”,而且几粒之间还有许多虫卵!啊,我们平时的美味佳肴居然成了让人  相似文献   

5.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陕西省特级教师薛明读懂一篇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呢?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懂”的标准,一个是“懂”的方法。“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  相似文献   

6.
蜘蛛的谎言     
一只小虫在一张网前伫足。一张多么精致漂亮的网啊!细细的线条,规则的图案。微风吹来,那网摇曳着,像一挂秋千在晃荡着。小虫出神地盯着,于是引来了一只正在休息的蜘蛛。 “啊!朋友,您好!”蜘蛛热情地打招呼。 “您好!您是谁?”小虫对面前这位朋友太陌生。  相似文献   

7.
讲懂弄会,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每节课所孜孜以求的,但“懂”与“会”却有本质区别,不妨,我们先看一例:教学内容:学习《曼谷的小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小虫祭     
一只小虫爬上了我的作业本。一只很小很小的不知名的虫,还没有我写字时候的一个笔画长。我看见它在我的本子上小心翼翼地爬行,用它细细的触角打探前方的情况。渐渐地,它似乎已经发现这里没有什么危险,于是,它爬得快了些,细细的后腿不断交替着前行,那步伐对它来说应该是大步前进了吧!真是只可爱的小虫!看,它如入无人之境,多畅快呀!现在,它已经会张开那透明的翅膀,不时扑腾几下,那是它自己发明的舞步吗?我看得来了兴致,凑近过去,却怎么也看不清它的容貌。“是它太袖珍了,我应该把它抓起来看。”我想。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自责不已。我发誓…  相似文献   

9.
读陈村的《晨歌》,捕捉作者的感觉,我们会看到平时在现实世界中看不到的景象,感受到作者对这个现实世界的独到感受,我们的心会跟着作者一起升华。在我们的印象中,小虫大都是“趴”在什么物体上鸣叫的,青蛙没有手只有四只脚,渺小的小蟹在泥地上不知所“做”地挥舞着它们用于“横行”的好几只小脚……  相似文献   

10.
赵丽敏 《天津教育》2001,(10):39-40
微格情境纪老师讲完了三位数乘法,出了5道题让同学们计算。纪老师巡视后回到讲台,让同学们停笔,说了两三遍,金龙还是不停笔。纪老师有些生气地叫起他:“金龙,你站起来!老师说了两三遍‘停笔’,你为什么不停笔?”金龙站起来,小声说:“我……我想把这道题算完。”纪老师:“你算出来了吗?”金龙:“没有。”纪老师:“为什么没有?你现在在算哪道题?”金龙:“我……我在算2113×123等于多少。”纪老师:“今天我们讲的是三位数乘法,你为什么要计算三位数乘四位数?”金龙瞅了一眼同桌高红,低声说:“我……我看见高红…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运用比喻论证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反对党八股》:“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上面这段话就用了讲故事的方法来论证讲话,写文章要看对象。  相似文献   

12.
片断一:探究小虫秘密师:听说你们跟着爸爸、妈妈抓了许多小昆虫,还写了观察记录呢。分小组拿出来给大家瞧一瞧。(学生分小组互相介绍小昆虫,教师参与活动。学生拿出装有小虫的容器。一会儿,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有的小虫飞起来,有的小虫爬到地板上……教师和学生忙着追、逮。小虫终于被师生又一次请进了容器。各小组的交流先后开展起来,无论是害虫、益虫,每个学生都在炫耀自己的小虫,不停地夸自己是如何抓到小虫,同时都争着看其他同学的小虫,听同学们介绍小虫)师:现在就让我们分组比一比,看谁的介绍最精彩!生1:(把虫子放到投影仪上)我抓的小虫…  相似文献   

13.
师 :迎上去”的意思你们知道吗?(有几个学生举手)师 :举手的这几位同学懂了 ,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的表演 ,看后你们是会懂的。谁愿意上来演一演?(学生无比兴奋 ,纷纷举起小手 ,老师叫了几个举手的学生到前面)师 :我当鲤鱼妈妈 ,你(指着一个学生)当小鲤鱼 ,其余的当小蝌蚪。“小蝌蚪”们到门那边去 ,我在这儿教我的孩子捕食。(老师弓着身子 ,一只手伸向后面做着摆尾巴的样子 ,“小鲤鱼”也在旁边跟着做)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游水的?看见我以后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生 :(弓着腰 ,双手向后 ,不停地摆动 ,做着划水的样子)啊!有位鲤…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只爱幻想的毛毛虫。我一生的理想就是能像那些花儿们一样,开出美丽的花朵,而且我的花要比她们的更大、更鲜艳!这是我的信念。可是她们却嘲笑我说:"小虫,别傻了,你怎么会开花呢?你只是一只肉肉的小虫而已。""就是,你看我们哪一个不是五颜六色的?而你,只有一身单调的绿色,单就颜色鲜艳这一点来说,你根本比不  相似文献   

15.
多翻法鲁迅说:“书在手上,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他认为,“多翻”不仅能帮助我们免受一些坏书的欺骗,而且还能开拓阅读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跳读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相似文献   

16.
萤火虫     
夏日的夜晚,我慵懒地躺在草地里,看近处灯火通明的教室,听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有时举头望明月,慨叹生活的碌碌无为;有时徜徉于河边草丛,顿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是的,我只是一只萤火虫,一只“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萤火虫。生命如此的脆弱卑微,我悲叹弱小的身躯无法让我光彩。  相似文献   

17.
一天动物们聚到一起,谈论人类对它们的看法。老虎:“我们在人类心中最美——虎头虎脑。”野牛:“他们认为我们最懂音乐——以牛弹琴。”野狗:“他们对我们持仰视态度——狗眼  相似文献   

18.
早上起床,我走到客厅,看见地上有一只小虫在跳,我大声地叫:“妈妈,有小虫!”我提起脚正要踩下去,妈妈忙拉住我说:“别踩啊,这是小青蛙。”我奇怪地问妈妈:“小青蛙怎么会跳到家里来呢?”妈妈笑着说:“可能是家里养的小蝌蚪变的。”我跑到玻璃缸前数了数,缸里的小蝌蚪果然少了一只。原来,那只活蹦乱跳的小青蛙正是我家养的小蝌蚪变成的呢,它正鼓着大眼睛在客厅里跳来跳去,真逗人喜欢。妈妈告诉我:“小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它专捉害虫,我们要爱护它。”听了妈妈的话,我问小青蛙:“小青蛙呀,你想回家吗?我送你回去吧。”…  相似文献   

19.
会“叫”的桑条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公家。到了之后,我和爸爸随处走走。在柴房的一角拿一根桑条玩玩。奇怪的是:这根桑条会“叫”。爸爸剥开皮仔细一看,里面竞有许多小虫子在咬桑条的“肉”。我和姐姐小心地撕下桑条的“外衣”给它捉虫。爸爸说,毛毛虫长大可以变成蝴蝶。哦!原来桑条所发出的声音是几只小虫在作怪啊!  相似文献   

20.
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小”和“大”也一样。《小虫和大船》就是通过小虫毁灭大船的故事,说明了轻视“小”必然损失“大”的道理。我们教学时,如果抓住“小”与“大”这一对核心矛盾,引导学生逐层对比,就能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领悟事理。怎么相比呢?我们抓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抓紧题中“小”与“大”的相比,引导分辨它们的位置能不能调换。“小虫和大船”这一课题,“小,在前,“大”在后,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的位置能不能调换呢?因为文章在于突出“小虫”这一矛盾的主导方面,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