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来,报纸运用编者按语的形式发言越来越多了.解放日报今年四月份发表的二十四篇《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的专栏中,有八篇都加上了编者按语.五月份该报《新道德·新风尚》专栏中的文章,差不多有一半加了按语.人民日报也更多地运用了编者按语,除了运用在国内报道外,还经常运用在国际报道上.这些报纸的按语,形式多样,变幻灵活,有的冠在文前,有的插在文中,有的落在文尾;  相似文献   

2.
了解编者按语的历史与科技期刊配发编者按语的现状,对科技期刊配发编者按语的撰写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强调科技期刊配发编者按语的意义,同时对加强编辑撰写按语能力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编排位置和次序不同,地位不同,应用需要不同,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编者按语逐渐形成了这样三种表现形式: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在实际运用中,尤以文前按语最为广泛,也最为重要。因此,精心写作文前按语有着迫切的实践意义。文前按语的特点和优势文前按语也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的实际运用中常常又称之为编前话。文前按语比之其它两种按语形式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地位最重要,编排位置显著突出。它通常  相似文献   

4.
按语是新闻报道中一种特殊的文体.由于它篇幅短小,又不能独立存在,因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有些写消息、通讯的高手,往往写不出漂亮的按语.许多新闻单位都把撰写按语作为考核记者工作的加分因素,鼓励编辑、记者多写按语,写好按语.研究如何写好按语,目的也在于引起大家对按语的重视,全面掌握各种新闻武艺,更正确、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实际,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文中引用的一部分材料,有着明显的时代痕迹,本文之所以引用,是为了研究按语的特性和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文中按语,也称文间按语、编者插话,是相对文前按语而言的又一种编者按语的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既不同于文前按语置诸文前片言居要,也有别于编后落于文后就实论虚,而是置于文章字里行间夹以旁批、评点、注释的面目出现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按语文体。在运用时,文中按语常依附于并插入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某句话、某段文字的中间或后面,打个括弧,标上“按”字,变换字体或字号,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三言两语直接表达编者对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或某一提法的意见和态度。旨在增强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明确性、思想性和准确性,避免稿件本身可能会产生的片面性或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语共有三种形式,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编后,又称编后话、编余、编后小议等,它作为编者按语的一种常用形式,是编辑经常应用的一种微型短论。那么,跟文前和文中按语比较,编后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加以应用呢?下面不妨结合实际作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编后的特点编后的任务、作用和写作要求,跟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自然,它们之间也存在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语在凸显栏目特色上有独特优势,科技期刊应充分重视编者按语的作用:一方面遵循“形式为美”的原则,强化特色栏目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发掘出最有特色的内容,切实发挥编者按语画龙点睛之功效.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新闻评论。在现代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按语这种形式的使用已很普遍,凡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都可可归入编者按语的范畴。按语的渊源可以追溯很远。读过《史记》的人,无不对其中的“太史公曰”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司马迁仿《左  相似文献   

9.
编后,又称编后语、编后记、编余、编后小议等,是编者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编者对新闻稿件由感而发的一点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它依附新闻稿件,目的在于深化稿件的主题或报道思想,使得稿件红花添叶,分外宜人。编者按语常见的有冠于文首的文前按语和插入文中的文中按语。编后一般落于文后,或在播送新闻稿件之后,故此得名。编后与文前和文中按语究竟有什么区别? 它又有哪些写作特点和要求呢? 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对学习和运用编后这种评论文体,也许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10.
按语,是简捷地表达编者观点、加强新闻传播强势的有效方法。它轻便灵活,有其他评论形式无法与之比拟的独到优势。可以冠于文前,名之为“编者按”、“编者的话”;也可插入文中,名之为“按”、“编者说”;还可以按在文后,名之为“编后”。字数少的是一句话,多的几百字。从按语对新闻、文章或评或说的角度、深度,以及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推荐型按语。对于有的针对性强的新闻或文章,为了引起读者和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便在文前加上一段按语,加以推荐。这类按语一般不触及新闻或文章的内容,只是三言两语地对其有个概略的总体评介,以引起读者的另眼看待。传输型按语。它或传输与新闻有关连的纵向与横向的信息,或借以直接地及时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这类按语主要作用于传递信息,一般不担负解释和评论的功能,要求观点鲜明,行文尤其要简约精练。如  相似文献   

11.
社论、短评、编者按语都是报刊的声音,而按语则是编辑部更为灵活,简便的发言形式。积极而又恰如其分地运用编者按语这个武器,可以使我们的报刊办得更为生色。如何写好“编者按”?我最近翻阅了一九四七年十月至十二月份的晋绥日报。当时,解放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语是报纸上经常运用的一种言论形式,素有报纸评论体裁的“轻骑兵”之称。编者按语,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对新闻作品所作的提示或阐释,以表达编辑意图,更鲜明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告诉读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做什么,怎样去做,等等。虽然篇幅不大,但它的地位与作用却十分重要。它言简意赅,旗帜鲜明,三言两语即为新闻画龙点睛,常是重要的新闻强化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编者按语的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报纸上经常出现的编者按语,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月3日,文汇报在一版居中加框发表了《包起帆的“金牌”究竟属于谁》的报道,并且加了编者按语说,这篇报道提出了一个分配体制中的重要问题:应该以怎样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人才创新?包起帆获得的十多块“金牌”能否归他所有?包起帆的发明专利能否参与分配?欢迎社会各界参与讨  相似文献   

14.
采写批评不正之风的稿件难,其中一难,就在于稿件中的事实必须十分准确、扎实,稍有证据不确凿的地方,就会带来很坏的影响。我们采写的批评“青海餐厅”的一组报道发表后,不仅社会反响比较大,三篇稿件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了按语,而且,被批评者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没有一个人指责报道失实。  相似文献   

15.
在二月二十七日《新华日报》一版上有一条消息,说的是金湖县委书记苏金必,在元旦前夕收到一封署名“一群小伙”的来信,悬求领导帮助卸除“彩礼”包袱。苏金必同志对此十分重视,随即请人将此信原文抄出加按语贴在县委大院门口,并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倡导树新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和文稿的微型评论。它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编者有感而发,对所编的新闻稿件附加的评析、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可以说,编者正是把按语当作跟读者(包括作者)直接对话和思想交流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窗口。当然,不必也不可能要求为所有的新闻报道或文稿配写按语(包括编后)。一般说来,大凡新闻稿件如果反映了具有方向性的新人物、新事物、新  相似文献   

17.
一个从未在正式媒体发表过任何稿件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二学生,因为一篇4万字的农村调查报告,在其就读的中国一流名校清华大学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连续两次加按语突出刊登其部分内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首都新闻界为此召开座谈会,并由此引发出当今新闻人如何转变作风和改进风的讨论,这在中国新闻界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8.
论按语的运用和写作李可可沈阳刊物的编辑言论多种多样。它既包括社论、社评、短评等涉及全局性大事的政论文章,也包括按语这样短小精悍的议论形式。作为普通编辑,大量的是针对那些局部的,比如就自己所分担的栏目或所编辑的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表达编辑意图,因而更多...  相似文献   

19.
赵琳 《新闻世界》2010,(10):49-50
编者按语是编者所专用的一种为发表或播发的重点新闻报道而写的点评、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它本应在传媒中被广泛运用,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按语配置的缺失,导致一些重点报道难以进行深化,难以得到充实,难以强化宣传效应。究其原因,是对其功能作用不够了解或认识不够。笔者在实践和运用中,归纳其功能和作用应为点评强调,发人深省;评价新闻,深化报道;传递信息,因势利导;提醒建议,表明观点等。按语旨在画龙点睛,配置适时,用得得体,方能产生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两汉三国学案》是清末民初一部重要的学案体著作,在编辑思想、体例和按语上均特色鲜明,对当今的学术史编纂仍有参考借鉴价值:编辑思想明确,以“明道”为根本宗旨;编辑体例创新,综合了学案体和纪传体两种体裁,对学案体史书进行了大胆创新;按语精辟,编纂者的学术独立性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