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直以来在西方哲学中经常追问“存在问题”,进而海德格尔提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它区别于众多的存在者,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为了它本身.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疑端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从传统哲学之基本问题,即从关于“存在”问题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希冀与传统哲学的提问方式划清界限。然而,他的哲学始终与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思想在方法论、存在论、时间观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将经黑格尔改造后的传统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此在一存在形而上学加以比较,进而梳理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与扬弃的理路。  相似文献   

3.
本评述了海德格尔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尼采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在评述中,作展示了海德格尔心目中传统形而上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他的看法,指出了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不过,作同时也指出,从后现代哲学观点看,海德格尔仍然是用形而上学反对形而上学。他所说的本真存在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氏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6.
贺敏 《文教资料》2008,(30):83-84
"此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迷雾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采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的对爱之为爱的追问都奠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之中:存在者是什么。这种提问方式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爱由爱恋转化为爱欲。海德格尔想要恢复作为源出和谐状态的爱念。而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他根据踪迹思想对海德格尔的爱之为爱的概念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8.
王庆节 《高校理论战线》2014,(2):40-54,157,158
应当从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演变及其批判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Dasein。Dasein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主体"概念,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汉语学界现存的关于Dasein的三个主要译名进行了具体的意义分梳和利弊辨析。就理解方面言,对上述三个译名中某一个含义的过分强调都是不贴切的,而三者合起来也许更能体现海德格尔Dasein一词的完整意义;就翻译方面言,应当对长期以来遭到忽视的"亲在"译名以及这一译名可能的思想开显意义给予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10.
作为广义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十分重视时间和历史问题,因为一种后形而上学主体乃是在时间和历史中生存着的存在者。但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在关于时间、历史的分析中,在关于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中,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却开辟了两种迥异而又互补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11.
视译是口译领域里极少为研究者涉足、但误用误读现象较多的一个议题。为澄清相关概念,纠正术语使用不规范现象,首先应杜绝使用"视译"这一简称,代之以"视阅口译"与"视听口译"以供区分;其次,应将"视阅口译"与"视听口译"从同传和交传的范畴内区分出来,还其本来面目,以独立的身份与同传交传并列为口译形式之一;最后,需消除视阅口译仅作为同传训练踏脚石的印象,应将其视为一项复杂的口译活动进行专门化的系统培训。  相似文献   

12.
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改革计划”数学课题组结题会议纪要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拨款资助的“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先后进行了3年的实验。通过实验得出一些比较一致的意见,以及明显不同的看法:(1)建国以来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的格局发生很大变革;(2)面临变化了的世界,高师数学系改革势在必行;(3)在培养目标和师范性问题上取得了较大共识;(4)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发生变化;(5)已经取得了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共识;(6)课程设置中存在不同意见,需要继续实践;(7)对今后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多语教育已经纳入全球教育体系当中,并随着教育的普及走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人类通过多语教育认识世界,将自我和世界相融合,促进人类的和平发展;从过程观的角度来看,多语教育是一个“体会、领悟、品味、咀嚼乃至顿捂”的过程;从否定观的角度来看,多语教育是一个敢于否定自我和借鉴他人的过程;从批判观的角度来看,多语教育好比一个思想观点相互“厮杀的战场”,持不同观点的人在这块领域上相互碰撞;从反思观的角度来看,多语教育的成功需要反思的智慧,这种智慧要时刻伴随着我们,贯穿多语教育始终。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涉梦戏的梦景表现为静视与动视基本两种审美状态,这种角色的美学态势与艺术构思传达着剧作家独具匠心的思维脉络和时代思潮,尤其是道教对文学的精神冲刷。  相似文献   

15.
以往通常从题材的突破、新技法的运用以及创作观念和程式的改变等方面来阐释印象派绘画的革新。文章通过对印象派之前包括评论家在内的观众的视觉经验和印象派绘画所提供的视觉感受的比较,说明印象派绘画革新的真正本质是印象派画家们用新的视觉图式对公众的审美习惯和视觉定式进行挑战,最后成功地把他们的视觉感受变成了观众的观赏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进行倒虹基坑开挖时,既有倾斜坡度的测设,又有水平段的测设,如果利用常规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可以进行测设,但其操作比较复杂,如果采用全站仪进行测设,不仅可以进行倾斜坡度测设,也可进行水平段的测设,且比常规仪器快速,便捷。  相似文献   

17.
福柯考察了古典社会中的视觉问题,认为视觉会产生权力,造成观看者和被看者之间权力的不平衡性。他以古典社会的全景敞视监狱为隐喻,说明人们受到无所不在的视觉机器的监视。视觉机器有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资本,并设置了权力的分布,保证了观看者目光的权威性、强制性,拥有着话语阐释权。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绿化景观的营造要与校园特点、条件相适应,特别是要体现地方性、生态性、办学特色,并符合校园各功能区特点,同时在景观建设中要注重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扩建工程中的绿化景观建设为例,探讨景观特色塑造、特色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伟大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是作为一个生存者和实践者的伟大.他的一生是一个包含苦难与殉道、牺牲与抗争的一个真实与丰富的生命文本.他的创作与他的生命之间恰恰因为始终保持真实和互动的内在联系,才蕴含来自他个人也来自他生活的时代丰富真实的精神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和谐社会这一视角,对高校资产管理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高校资产管理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高校资产管理要走法治之路,三是高校资产管理要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