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投入使用后,不少教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地理类知识和原社会学科中历史地理类知识有何不同?怎样才能上好这一内容的课?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和原社会学科中的历史地理类知识的不同 1.比重不同 历史地理类知识在原社会教科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小学社会学科一共六册书,其中有四册涉及历史、地理,当然原社会学科本来就是小学历史和地理的综合(涉及一些法律知识),而现在的《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地理类知识所占比重已缩减.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二单元为例,“走进中国”包括三课:肥沃的黑土地、江南鱼米乡、美丽的宝岛.黑土地和江南分别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地域,而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课例选择是有特定意义的.相比较原社会教科书的第五册对中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有涉及,以11个课例的庞大队伍出场.  相似文献   

2.
小学课改把地理纳入到了德育课程中,12册教材中有25课涉及到了地理知识,其内容涵盖了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但面对那  相似文献   

3.
纵观目前我国小学综合课程,我们发现在《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等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地理学科的知识,尤其在《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这两门学科中,世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以后初中、高中才要求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小学课改把地理纳入到了德育课程中,12册教材中有25课涉及到了地理知识,其内容涵盖了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但面对那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地理课,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尽管经过十年多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老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有的老师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课改以后,《品德与社会》的任课老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出现了。面对新情况,许多老师困惑,这不是历史或地理课吗?还有一些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课上成了历史、地理课。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性地加以实践并且与历史、地理课区别开来呢?万变不离其宗,品德课应有“品德”味。那么,如何使此类课有品德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深浅适度定目标课改后,教师把很多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了课程资源的拓展、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错把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成了新课改的唯一…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历史、地理、人文等内容,对品德课教师的要求甚高,于是有的品德教师说:"品德课程不好教。"所以,授课时,教师或就教材"照本宣科",或舍本逐末,专搞"创新";或"零敲碎击",内容毫无系统性可言。那么,面对品德学科的这种跨学科性,品德课  相似文献   

8.
傅彩霞 《教师》2010,(15):14-1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与热爱生活的儿童。担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根据小学生特点将内容的知识、观点及行为编成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歌舞、故事、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得到教育。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全部内容都是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觉得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下来没什么可教的,更有甚者,把品德与生活课拿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持此观点的教师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本质上说就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涵.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有内容可上,上得有趣味性呢?本人认为,品德与生活课要坚持以活动为主,通过活动教学来活化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0.
张克琴 《考试周刊》2014,(12):180-180
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一直是一线老师的一大难题,有的老师干脆将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是因为教师缺乏知识储备,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分离等。其实,只要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让课堂联通生活,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品德味。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以儿童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由于课程有不少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教师驾轻就熟的教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点面结合""面上选点"来组织教育内容."点"就是一课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些内容不仅仅局限文本中提供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相关的内容,包括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等.那么怎样找准这些"点",使品德课堂灵动高效呢?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与热爱生活的儿童.担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根据小学生特点将内容的知识、观点及行为编成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歌舞、故事、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广泛的教育内容。教材设计中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保证措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生活质量的教科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时刻体现出它的“生活化”,又要注意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课改以后,《品德与社会》的任课老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出现了。面对新情况,许多老师困惑,这不是历史或地理课吗?还有一些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课上  相似文献   

15.
你是否试过,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执教同一篇课文,反反复复磨课,反反复复思考,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完美?柳州市白沙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肖家慧就是这么一个坚持把教学做到尽善尽美的人。在教学中,她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的定位是,以道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用孩童的眼睛观察世界,播撒下善的种子,培育出真的果实,点燃美的火种。肖家慧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理解是品生于心,  相似文献   

16.
俞李 《山东教育》2005,(31):51-52
进入新课改以后.《品德与社会》的任课老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出现了。面对新情况.许多老师困惑,这不是历史或地理课吗?还有一些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课上成了历史、地理课。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性地加以实践并且与历史、地理课区别开来呢?万变不离其宗,品德课应有“品德”味。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以知载德”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途径,即以社会常识为载体,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接受到品格教育。《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社会常识、史地知识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课改实施以来,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教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激活教材的过程,因此基于地域特色的史料是这门课程鲜活的课程资源。在开发和运用地域特色资源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海西文化”,通过教学实现教室里的学生的自我建构,达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优秀品质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走进  相似文献   

20.
俞李 《贵州教育》2005,(23):29-30
新课程进入第三个年头后,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的任课老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出现了。面对新情况,许多老师困惑,这不是历史或地理课吗?还有一些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课上成了历史、地理课。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性地加以实践并且与历史、地理课区别开来呢?我认为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宗,品德课应有“品德”味。那么,如何有品德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深浅适度定目标课改后,教师把很多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了课程资源的拓展、教学活动设计上,错把学习方式的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