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重习题的讲解,轻知识间的梳理;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数学思考方法的渗透;重课本内容的传授,轻学生拓展空间的挖掘;重老师反复的强调,轻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复习课,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能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不能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的教学.因此,我认为,复习课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生认知的继续深化和提高.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才是复习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数学家H·Freudenthal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讲一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数学教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核心思想是从"以传授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教材中的练习题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模仿练习题的数量大量减少。教师们普遍有这样的感受:许多课后练习题与例题类型不相符,将练习题当例题讲。这样一来,造成课时严重不足,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因此,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之根本。一、知识、问题与策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54):80-81
<正>【课例背景】《校园中的测量》"是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版块中"综合实践"的内容。教材在设计上突出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典型特点:重问题、重过程、重综合,鼓励学生"从头到尾"地思考问题,活动最后还要"自我评价"。本节课我们主要设计四个活动环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回顾测量方法;组织实地测量;反馈交流提升。下面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反馈交流提升"为例谈谈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凸显体验性与反思性。  相似文献   

5.
<正>课改推行已有多年,透视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师本"意识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教师虽有"生本"的理念,但缺失的是"生本"的行为。主要表现为: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自主,重知识轻思维……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切合变革需求,一方面"让学":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引思":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74):15-16
<正>一、案例背景背景是为了进一步落实课改精神,有效推进我校课改工作的全面实施。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然而综观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1重"教"轻"学";2重结果,轻过程;3重知识掌  相似文献   

7.
<聋校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认为:这里的"语言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它更多地指向"数学语言能力".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简明等特点,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对提高聋生数学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重视英才教育的国家,而且其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和评价等体系比较成熟。本研究通过对英国3所中学的141名数学英才学生和160名普通学生进行调查,归纳了英国数学英才学生的非智力特征:"痴迷"数学,"钟情"创新;数学知识获取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元化;学习自我效能感高;数学元认知能力和英才身份认同感强。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数学教学存在"六重六轻"的弊端。即:教学操作时"重教师,轻学生";教学设计时"重形式,轻内容";教学评价时"重知识,轻能力",教学任务上"重积累,轻理解";教学范围上"重教材,轻延伸";教学手段上"重贯彻,轻探索"。现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应该考虑到许多变量,像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认同度、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绪等等。因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指出:"实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在数学课堂中融入实验教学,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从实验教学的典型性、探究性、创新性及实践性等特点着手,探究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思结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数学教育发展的前提,也是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转化为面向全体、加强双基、注重能力、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识能力相结合,优化数学思维教学,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具有应用数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应在理解与把握"基于‘三重联系'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意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有意义记忆的水平、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联想的能力等作用,并努力做到它所要求的整体系统、动态生成与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A.A.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可以表示一种思维活动,或者表示这种活动的结果——理论."数学从微观上看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教育是思维的教育;从宏观上看,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观念系统,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数学归纳法"是典型的三段论,看似简单而机械,学生掌握其证明步骤不难,靠模仿就可以习得,但其中蕴含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极大的数学价值,是不容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人们简单地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数学活动只是抽象思维活动,即使数学需要实验,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只是"智力活动",数学家在纸上做数学,数学教师在黑板上讲数学,而学生则每天在课堂上听数学和在纸上做题目。但事实是,数学不只是逻辑推理,还有实验。开展数学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是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各地都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活动,形成了不少高效的、互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随堂听课时,我们发现"家常课堂"上仍然存在观念落后、方法简单、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的思想,在有限的课堂上实现"人的发展"?作者试结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以生为本"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徐仁忠 《学子》2013,(14):100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其"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而充分尊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学习以及教学规律,则是取得有效教学的源泉,而分层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出发的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认知差异,实施目标分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个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原理,说明了世间万事万物之间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运算能力作为高中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能运算会推理"是学生数学学习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考一直持续重视运算能力的考查,甚至可以说"得运算者得数学".但每次考试后总听到学生抱怨:"我这题又算错了",老师感慨:"学生的运算能力一届不如一届".事实上,学生的运算能力弱与教师对运算教学没有真正的重  相似文献   

18.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应兼具人文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三重意蕴":具有深度的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彰显数学学科文化。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获得的并不只是知识,而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数学教学要注意"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的"三重联系",还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四基"与"四能",相比实验稿课标,着重强调了数学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以及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在"三重联系"的观点下,在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四基"与"四能",主要可以着眼于以下三点:探究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基本思想;探索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探知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培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数学作为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科学,除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之外,还具有其本身特有的美——数学美。小学数学虽较简单浅显,但它并不缺少美,正所谓:"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