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缑瑞隆先生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上的《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缑文”)举例说明了方位词“上”、“下”语义构成的差别及其与认知的关系,并运用原型理论、意象理论来揭示导致它们用法不同的认知因素,笔者读后颇受启发。不过缑文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地方,本文提出一些看法,求正于各位。囿于篇幅,本文只讨论“上”的意义及其语义认知基础。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是“上”的粘着用法,即“上”在方位结构“X上”(音shang)中的用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位词的语义和功能丰富多变。方位词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选取“上”和“下”这一组常用方位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入手,结合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理论,对“上、下”基本义、隐喻义的演变及隐现的不对称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敏 《文教资料》2012,(10):27-29
方位词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方位词"上"和英语方位词over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语义范畴的体系、原型语义成员和边缘语义成员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些异同点是中西方民族的认知体验和文化思维的特点决定的,体现了英汉方位词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类型具有不对称性。"(在)……上"至少可表示方面、范围、时间、程度等四种不同语义。"(在)……下"主要表示条件义,但"在+NP+下"与"在+VP+下"的语义特征又有差别。"(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不对称性源于方位词"上""下"认知图式的不对称,其语义类型也可基于方位词"上""下"的认知图式找到相应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5.
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在使用趋向动词“上”、“下”及形成对垂直方位的心理表征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上”、“下”类方位词。本文考察了儿童使用“上”、“下”类方位词的情况 ,从句法、语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过程 ,并讨论了儿童习得“上”、“下”类方位词的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刘桃梅 《培训与研究》2006,23(6):35-36,26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以空间方位词“下”为例,分析了“下”的语义系统及其认知隐喻机制,并通过与英语词down的对比分析,说明了人类隐喻思维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汉语方位词组“在……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含“……上”的词组的统计结果,从认知的视角对“在……上”的空间语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上”的界标具有点、线、面、体的特征,而同样的概念在英语中要用at,in,on,above,over等方位词来表达.这说明语言表达作为人类认知的反映,是具有理据性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3岁说汉语儿童的方位词习得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早期方位词的习得过程,结果显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遵循一定顺序;"上"类及"里"类方位词的习得要早于"下"类及"外"类方位词,且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方位词.笔者认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受到儿童早期认知能力、方位词的语义理解难度、语言输入频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方位词“中”和“间”都可以附在体词性词语后面构成表空间和表时间的方位结构,本文试分析了“中”和“间”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两者的语义牵连和差异。  相似文献   

10.
张薇娜 《语文知识》2013,(1):107-109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上面/下面"这两个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进行考察,揭示了二者在语义、用法和隐喻投射方面都存在不对称性,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其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水经注》是中古重要文献,考察了《水经注》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归纳了中古时期方位词系统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汉语垂直性方位词“上/下”和英语垂直性方位词“UP/DOWN”作隐喻对比研究,解读汉、英在时间、状态、数量和地位这四个概念城内,从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袁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方位词作为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是人类在认知世界时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汉语和日语中,方位词<前>都有着多种意义和用法。不仅有着表示空间方位这个最基本的语义,还具有多种引申含义。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例句进行分析,以汉日两种语言中的“前”和「前」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认知语义进行对比研究,为更好理解<前>的空间隐喻意义及其他方面的意义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何路政先生《东西南北与古诗文教学》(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0 3年 2期上 )一文 ,指出“东西南北”表示方位并“传达了丰富复杂的汉民族传统文学的气息” ,可谓慧眼。但把方位词的礼仪色彩归纳为“东尊西卑”和“南尊北卑” ,观点颇可商榷 ,论据或有不当。古汉语中 ,方位词东西南北经常与“面”“乡”(后来写作“向”)组合 ,义为“面对某方向” ,此乃常识。我们系统翻检了《左传》《国语》《韩非子》《周礼》《仪礼》《礼记》《史记》 ,统计了方位词出现的次数及组合分布。例如《左传》中“南”出现 139次 ,“北”12 3次 ,“东”15 7次 ,…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的方位词里边,“里”是使用频繁、活动能力较强的一个,朱德熙先生曾指出:“只要意思上讲得通,我们可以任意在名词喉头加上“里”和‘上’。”《现代汉语八百词》列方位词“里”的解释是“一定界限以内”。在“名+里”的格式下一共列举了“里”的五种用法:  相似文献   

16.
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中表达方所的介词和方位词是体现两种语言对空间识解异同的最典型代表。本文从空间识解的角度分析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并比较和归纳了它们之间的空间语义对应和不对应的义项。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方位词?《辞海》解释得十分明确,说它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名词”。不论是“暂拟”还是“提要”,都把方位词归并在名词的范畴中。很显然,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从逻辑的角度上说,“名词”是一个较大的概念,是与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相并列的实词;  相似文献   

18.
方位词“里”、“中”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中”是汉语中两个常用的方位词,二者在使用中互有交叉,但又各有侧重。本文在前人对其语法、语义分布描写的基础上,从本义出发,结合认知的角度,力图发现二者语义发展的基本线索,比较其同畀,以期对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词汇化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对比语言学角度考察了空间认知视角下"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发现:第一,从认知角度看,"under"和"下"的英汉方所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即"在下方";第二,基于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可以认识到"under"和"下"在不同场景中有多种语义对应关系;第三,两种语言的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的不对应关系主要依赖于空间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一、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不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以”字和单纯的方位词(“上”、“下”、“前”、“后”等)连用时,就结合成一个方位词组,表示数量、时间、地方的界限。但上边句子中的“以”、“上”两字连用,却不是方位词组。其中的“以”是连词,它所连接的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