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与文本对话,这是新课程的一个新理念.   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文化传统亦然)意义的能动的诠释者和解释者,是作品意义的具体实现者,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一人类有了书面的文本交流 ,有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承传 ,就有了接受。作品文本不是自由的存在 ,只有成为读者对象之后才存在。读者不仅是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 ,而且是创作的最后实践者。如果没有读者连续不断地参与 ,就没有文本意义的存在 ,因为作品是在读者的接受中获得生命价值的。文本由作者创作并赋予意义后 ,随着时间的迁延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读者给文本注入了新的意义 ,读者成了文本意义的生产者 ,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的运动过程 ,由于历代读者的参与 ,作品的意义才不断地揭示 ,不断地积累 ,不断地产生新意。解读是无止境的 ,意义也…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正>作品主题解读的多元现象不足为奇。接受美学的理论主张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应以读者为中心。不同读者解读过程中对作品的再创造,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读者的价值观、知识阅历、爱好兴趣、所处时代等因素不同,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也就纷繁多样。但是,这种多元解化的"读"也不是无限的和随意的,它不应离开文本,超越文本,不应只抓住文本的枝叶末节。对作品主题的把握,首先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5.
读者与潜文本中一些不确定点形成强大张力关系而对作品符号进行解码和意义二度建构,空缺成为建造审美对象的重要引导契机,否定性成了文本和读者接受之间的调节者而激发读者的创造力量.  相似文献   

6.
"召唤结构"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从它自身解读的空间而言所能够给读者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作品本身对读者的某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理解、解读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从一般的意义来讲,文学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的互动过程。"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的融合,是阅读的产物。对文本  相似文献   

7.
郭子旻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65-68,77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阅读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中寻找作品价值,即重新创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是这样一首能给读者重新创造价值空间的新诗。  相似文献   

9.
蒋成瑀在他的力作《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读解课文的三极走向”学说:①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②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③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其中,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从接受者,即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珍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认识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读解,读出新意,培养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从教师阐释课文转移到让学生学会阅读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0.
对话:语文阅读教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淑丽 《现代语文》2005,(2):113-114
西方解释学认为,文本作为话语作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读者作为建构作品意义的主体,与作者主体是平等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文本意义不是凝固的 ,它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建构状态中。文艺作品意义的决定因素有四个 :作者的意图、文本、读者和语境。这四种因素经常综合在一起发生作用 ,使意义呈现多样性 ,造成作品意义的变动不居。文本意义的变动规律就源于这四者及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读者对作品接受是在文本基础上的能动的创造,包括对已言文本和未言文本的创造。读者在能动的阅读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成为作家的共写者。  相似文献   

13.
法国美学家罗兰.巴特提出一组对 应的概念———“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 文本”。他认为,传统美学过于强调作 家的权威及其对作品意义的控制,这样 的作品大都以写实性见长,意思明确 容易阅读,充满了写作的程式和俗套 不具挑战性,这样的作品(大多是古典 作品)是“可读的文本”。另一类文本则 带有相反的特征,作者权威地位不再 而是日益让位于读者,这样的作品(大 多是现代的或先锋派的作品)往往没有 什么固定的意义,保持了作品的多义和 含混,需要读者进一步琢磨和体会。换 言之,这样的文本要求读者自己“重 写”,把意义从作者的垄断下解放出…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产生沟通与默契,使作品中的"原我"(作者之"我")和作品外的"自我"(读者之"我")之间构成一种情智共鸣,实现文本意义向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涵养方面的积极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1.读背景,了解文本历史的文化现状要读懂文本意义,首先要把文本放在外部语境中去分析,看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风貌、人际关系等文化现状。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茅盾认为,作品首先要表现出"时代空气",包括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风尚与习惯等,它是时代性必不可少的组成  相似文献   

15.
“有效”已成为当今小语界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词。怎样使阅读教学更有效?应是所有语文仁人志士共同探讨和追寻的。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单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意义的积极生产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的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近年来,  相似文献   

16.
青春文学因拥有大量的青少年读者,倍受争议,而成为当代文坛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现象入手研究青春文学的文本和其与青少年读者的关系,认为青春文学的文本与青少年读者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文本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可能和想象空间,读者在文本的规范下,通过个性化解读重构文本审美世界,使得文本审美世界进入读者的审美视域。最终,在对这个审美世界的审视中,文本意义得以完整和丰富,读者能够受到审美情感的滋润。  相似文献   

17.
李栋飏 《海外英语》2013,(9X):145-147
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期待视野,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该文选取明清小品集《幽梦影》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关注译者作为原作读者和译文作者的双重身份,运用接受美学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期待视野"和"空白",分析林语堂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本的三个层面(笔墨层,结构层,意蕴层)之美。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 ,作家完成的文本还只是一堆印刷符号 ,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有着不确定性。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 ,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文本描写的空白处 ,把作品结构组织起来 ,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 ,这才有可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它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我们把接受美学应用于阅读教学中 ,就会发现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 ,是读者 (学生 )与作品(课文 )的对话和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空白"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已实写出部分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这种‘空白’存在于文学文本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  相似文献   

20.
正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作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作者写完文本就已完成,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作品的意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日益丰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使读者的心灵与文本世界碰撞、激活,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对文本世界的重新建构呢?在纯熟把握作品之余,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心理,在熟知学生阅读情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良好的阅读教学。阅读中,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与文本进行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