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建立大鼠大强度耐力训练模型,研究羊肚菌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自由基代谢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测定了大鼠骨骼肌组织中SOD、GSH-Px、CAT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也测定了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的力竭时间。结果表明:同运动对照组相比较,运动加药组大鼠骨骼肌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上升,MDA含量有显著性下降,同时运动加药组大鼠力竭时间与运动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表明在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骨骼肌自由基代谢当中,补充羊肚菌发挥着良好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长期高强度有氧训练对雄性大鼠跟腱粘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大鼠80只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成一次性跑台运动对照组、一次性跑台运动组、长期运动组和长期运动对照组,按照分组进行相应的训练。结果:一次性跑台运动对照组大鼠跟键组织主要由按顺应力方向排列整齐、结构致密的胶原纤维组成,胶原原纤维存在典型周期性横纹。一次性跑台运动组大鼠跟键局部胶原纤维之间的间隔变大,局部排列错乱。长期运动组大鼠跟腱组织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粗细均匀,胶原纤维排列紧密。长期运动对照组大鼠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有部分出现断裂,胶原纤维较少。长期运动组大鼠刚度和最大载荷非常显著性高于长期运动对照组大鼠(P0.01),能量吸收显著高于长期运动对照组大鼠(P0.05)。一次性跑台运动组与一次性跑台运动对照组跟腱水含量、跟腱重量、羟脯氨酸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运动组大鼠跟腱水含量、跟腱重量、羟脯氨酸与长期运动对照组大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次性跑台运动组PⅠNP显著高于一次性跑台运动对照组(P0.05),PⅢNP非常显著性高于一次性跑台运动对照组(P0.01)。长期运动组PⅠNP和colⅠα1非常显著性高于长期运动对照组(P0.01)。结论:长期高强度有氧训练能够增强雄性大鼠跟腱粘弹性。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28)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高脂饮食肥胖大鼠胸主动脉血管eNOS mRNA表达水平及自由基代谢作用。方法:根据饮食结构不同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饮食组(CN)、高脂蛋白组(HD)、高脂蛋白复合有氧运动组(HE),HE大鼠每天游泳1次,90min/次,每周运动5天,持续8周。取心肌及胸主动脉。检测SD大鼠体重,LEE’S指数,心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胸主动脉血管eNOS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正常饮食组相比,高脂蛋白组心肌中的MDA含量升高,SOD含量降低(P0.01)。与高脂蛋白组相比,高脂蛋白复合有氧运动组心肌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增加(P0.01)。正常饮食组eNOS mRN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高脂蛋白组(P0.05),高脂蛋白复合有氧运动组eNOS mRNA基因表达水平高于高脂饮食组(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改善胸主动脉eNOS mRNA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酶活力、减少自由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杨 《内江科技》2012,(12):23-24
目的:探讨"高住低练"对大鼠骨骼肌SDH和CCO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SD雄性大鼠72只分为4组,常氧对照组(C)、常氧训练组(S)、高住对照组(H)和高住低练组(HS),训练组每周训练3次,逐周递增负荷,共运动4周;实验结束时取大鼠心肌测定SDH和CCO活性。结果:安静状态的C组、S组、H组大鼠骨骼肌中SDH和CCO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S组和C组、S组、H组的SDH均有差异(P〈0.01),H组、HS组和C组的CCO有差异(P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低氧环境下的训练对肌肉爆发力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某市某高校志愿者30名,将其随机分为低氧运动组和常氧运动组,低氧训练组的15位受试者在模拟青海地区海拔环境下进行训练。常氧训练组受试者进行常氧测试。两组受试者均进行相同强度的训练,对最大摄氧量、低氧通气速率、肌肉收缩产生某个运动关节屈伸扭转力矩、对抗肌比、相对平均功率等指标进行测试。结果:低氧训练组受试者最大摄氧量显著低于常氧训练组(P0.05),同时随着运动负荷的逐渐增加,最大摄氧量逐渐降低;两组受试者通气反应速率均随运动负荷的增大而显著增加。低氧训练组和常氧训练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膝关节屈伸肌快速相对峰值力矩实验后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伸肌快速相对峰值力矩增长量低氧训练组非常显著性高于常氧训练组,P0.01;屈肌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氧环境下训练能够有效增强肌肉爆发力,对肌肉爆发力参数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周期有氧运动下肥胖小鼠心肌收缩能力。方法:选取肥胖昆明小鼠12只,正常昆明小鼠12只为对照组,无负重游泳训练8周(每周5天,每天2小时),构建周期有氧运动训练模型。采用单心肌细胞边缘探测系统检测各组小鼠心肌收缩能力。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细胞自噬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摄食量同肥胖组小鼠没有差异,肥胖组小鼠摄入的能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肥胖组小鼠在运动期间体重增长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周期有氧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肥胖小鼠心肌收缩能力,显著增加肥胖组小鼠心肌最大收缩幅度以及最大收缩速率(±dL/dt),延长心肌收缩时程(均P0.05),上调肥胖心肌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的水平。检测心肌自噬标志物Beclin-1以及Atg7发现,同正常组对比,肥胖组小鼠心肌自噬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周期有氧运动可促进肥胖组小鼠代谢水平,有效上调肥胖小鼠心肌收缩自噬的水平,改善肥胖小鼠心肌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过度运动状态下SD大鼠心血管内分泌症状特征。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40只,依据体重随机划分成安静对照组、中等过度运动组、强过度运动组以及力竭运动组,对于运动组的大鼠,需每天在跑台上完成不同程度的8周过度运动训练,采用仿射免疫法测定大鼠心机细胞中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AGTⅡ、心机细胞膜上受体ETR等内分泌症状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强过度运动组大鼠的AGTⅡ含量均显著低于安静组(P0.01),力竭运动组大鼠的AGTⅡ含量与安静组无显著性差异;强过度运动组大鼠的ET含量均显著低于安静组大鼠(P0.01);力竭运动组大鼠和中等过度运动组的ET含量和安静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强过度运动组大鼠的ETR值显著增加(P0.05),力竭运动组大鼠的ETR值显著降低(P0.01);各运动组大鼠的ANP含量和安静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P0.01),力竭运动组大鼠的ANP含量比安静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等过度运动可明显改善内分泌功能,而过度运动阻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明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高脂饮食辅以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空腹血糖值大于16.7mmol/L的大鼠随机分6组:糖尿病模型组、大明胶囊大剂量(200mg/kg/d)组、中剂量(100mg/kg/d)组、小剂量(50mg/kg/d)组、对照药罗格列酮(0.8mg/kg/d)组。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30天后,HE染色和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RT-PCR方法测定L型Ca2+通道α1cmRNA和K+通道KV4.2mRNA的表达。结果:大明胶囊可改善2型糖尿病所引起的LVSP、+dp/dtmax下降(P0.05),降低LVEDP、-dp/dt-max水平(P0.05),以中剂量作用最明显;形态学显示大明胶囊中剂量减轻了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中剂量还可缩短注射SNP和PE后血压恢复时间以及增加NTS区c-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个数。结论:a.大明胶囊通过影响KV4.2和α1cmRNA的表达改善Q-T间期和P-R间期的延长;b.大明胶囊可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结构的重塑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方式对小鼠肝脏线粒体GSH-Px的影响,筛选出有效促进机体氧化抗氧化平衡的运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纯系雄性C57BL/6J小鼠32只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四组,经过运动训练后,GSH-Px的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线粒体中GSH-Px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耐力组GSH-Px mRNA的表达(P0.05);抗阻组(P0.01);耐力训练组与抗阻训练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耐力组同抗阻或混合组与抗阻组比较(P0.05)。结论:在三种运动方式中效果最为明显,因此肥胖人群可选择耐力训练作为减肥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锌元素对高强度运动肾促红细胞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体育学院60名男性运动员,将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20人,运动组40人,进行长跑运动训练1周后,根据肾促红细胞血象参数、体重以及运动能力将运动组运动员,划分为运动组20人和补锌运动组20人,持续进行长跑运动和锌元素的补充,观察补充锌元素对高强度运动肾促红细胞血象以及血清肾促红细胞EPO水平的影响。结果:5周长跑运动训练后的运动组运动员与对照组肾促血细胞指标比较,运动组的Hb、RBC和H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比补锌运动组和对照组可以看出,补锌运动组的肾促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肾促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两组的MCHC指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剩余肾促红细胞相关参数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锌运动组的Hb、RBC、Hct水平明显高于运动组(P0.01或P0.05)。补锌运动组运动员的血清肾促E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运动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充锌元素能够促进运动员肾促红细胞的生成,锌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糖量摄入与运动MDA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16名运动员,按照年龄、体重、运动级别随机划分成高糖摄入实验组和对照组,补充前后一个月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测试,测试总功,对运动员的RBC-GSH-PXRBC-SOD及血浆MDA的含量进行测试,分别测定不同高糖量摄入运动组和对照组中运动员机体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运动前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总功、总功/LBW较补液前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摄入蔗糖后,安静时RBCMDA的含量两组间仍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后即刻RBC-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后水平(P0.05)实验组运动后RBC-SOD含量无显著性变化,实验组RBC-GSH-Px含量较运动前有明显提高(P0.05)同对照组无差异;摄入蔗糖后实验组RBC-GSH-Px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糖量摄入增强运动自由基的代谢水平,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抑制运动引发的自由基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酥油茶对SD大鼠心脏的影响。方法 96只健康SD大鼠(200g±20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8组(空白组、高脂组、茶水组、盐水组、酥油高组、酥油低组、酥油茶高组、酥油茶低组);每组12只。每日上午同一时间点每只大鼠给予特定溶液灌胃(3.6ml/200g),10天后称重并取心脏,采用HE染色观察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及各级血管形态结构变化。结果8组间心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8组的心脏结构及冠状动脉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短期内酥油茶对SD大鼠心脏及冠状动脉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海拔运动下负载量同内分泌紊乱关系。方法:通过低压低氧舱模拟海拔5000 m高原低氧环境复制动物模型,将小鼠划分成常氧对照组以及低氧组:低负载量、中负载量以及高负载量组。测定小鼠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促甲状腺激素FT3水平,分析高海拔运动下负载量逐渐增加过程中小鼠内分泌指标变、小鼠血浆中雌二醇水平,小鼠身体做功能力以及最大耗氧量情况。结果:随着低氧运动负载量的不断增加,低氧运动组小鼠体重都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常氧对照组对比,低氧运动的血清果酮下降(P0.05),低氧中负载运动(P0.01)和低氧高负载运动(P0.05)血清皮质醇呈现下降趋势,T/C在低氧低、中、高负载量(P0.05、P0.01、P0.05)较常氧对照组显著升高,低氧运动组小鼠血清下丘脑-垂体-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不断降低,并且运动负载量越大,小鼠FT3和TSH越低,运动后小鼠血浆雌二醇水平均较运动前显著降低(P0.01或P0.05)并且随着运动负载量的增加,低氧运动组小鼠的血浆雌二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小鼠机体出现适应变化、机体做功能力以及最大耗氧量都降低。结论:说明高海拔低氧运动下,运动员的运动负载量越高,其机体内分泌各指标值越低,内分泌系统活力大大降低,小鼠内分泌的紊乱程度增大,使得小鼠机体功能大大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鼠超负荷运动下心律紊乱规律。方法:按照不同摄氧量,将8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并对大鼠的最大耗氧量、1min心率、呼吸频率以及心脏结蛋白的基因表达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在超负荷跑台运动中,受试大鼠心律在现低、中、高负荷时偏低,而最大负荷时偏高,中、高负荷及最大负荷运动时心率值同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恒定负荷运动中,大鼠的心律值整体偏低。运动组大鼠心律、呼吸频率、呼吸商以及摄氧量等指标相关系数远远低于对照组。不同强度负荷运动后,大鼠窦房结结蛋白mRNA表达量基本一致,但60%摄氧量运动下大鼠窦房结结蛋白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超负荷运动后,大鼠房室结结蛋白mRNA表达量基本一致,但60%最大摄氧量超负荷运动下大鼠后房室结结蛋白mRNA表达量出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结论:大鼠超负荷运动可导致心脏结蛋白受损,心律紊乱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强污染下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市某校大学生志愿者60名,其中男生30名,女生30名,将其随机划分成四组,分别为强污染运动组、强污染对照组、低污染运动组、低污染对照组,每组20人,强污染运动组在强污染环境下进行Bruce方案,强污染对照组不进行运动,但与强污染运动组共同处于强污染环境下,低污染对照组不进行运动,但处于低污染环境下。结果:强污染运动组的安静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心功指数均高于强污染对照组与低污染对照组,且安静心率、脉搏压、心功指数与低污染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强污染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收缩压与强污染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强污染运动组ESD、EDD、ESV、EDV、MSER以及MVCF均高于强污染对照组和低污染对照组,其中EDV与MVCF和低污染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EDV、MSER与强污染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VCF与强污染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强污染运动组实验后FVC、FEV1、FEF25%-75%、FEF与实验前相比明显增加,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MVV较实验后明显降低,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强污染对照组与低污染对照组实验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强污染运动下,运动对改善和提高心肺功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猫须草水提物(OSE)对尿酸钠诱导的急性痛风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尿酸钠溶液注射关节腔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后,定期记录大鼠关节肿胀度,并测定大鼠全血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清和肿胀组织NO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OSE高、中剂量组大鼠致炎后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程度减轻关节肿胀程度,OSE高、中剂量组大鼠全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中性粒细胞的降低无显著性差异;OSE高、中、低剂量组显著升高血清血清NO的水平(P0.01),并显著降低踝关节组织NO水平(P0.01)。结论:OSE对尿酸钠所致急性痛风关节炎大鼠的抗炎机制可能与促进组织NO向血液释放并降低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双通道生物反馈技术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训练,达到患者早期进入上肢分离运动期。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9月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选取Brunnstrom分级III期50例,年龄为65岁以下。采用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生物反馈重建治疗模式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分肘关节伸展训练和肩关节前屈训练,每块肌肉每日15-20min,训练4周。结果: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P0.0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EMG波幅均明显提高(P0.01)。结论:它打破了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即患者被动、枯燥的接受功能训练,利用电刺激通过生物反馈使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能尽快促进肩前屈同时肘伸展分离运动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心理弹性训练对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为医学生心理健康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东某医学院医学生共42名,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21),对照组不采取心理训练,实验组进行心理弹性团体训练。量表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分别进行前后测量收集数据。结果:对照组在前后测中,症状自评量表的各个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在前后测中,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强迫症状因子、偏执因子等6个因子比干预前低(P<0.01);实验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改变不显著(P>0.01)。结论:医学生采用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其心理健康程度,是一种高校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ANT对比评估中重度肥胖儿童在运动与饮食干预前后注意认知网络(警觉、执行控制和定向)的变化,探讨运动与饮食联合干预对肥胖儿童注意认知网络改变机制。方法:以体重与BMI指数作为肥胖判断标准,在吕梁市廷亮中学初一、二年级中选取16例中重度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例为实验组接受15周运动与饮食干预训练,8例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训练结束1周内应用ANT测试两组注意网络成绩。结果:干预训练后实验组肥胖儿童执行控制网络成绩显着提高(P0.05),警觉网络与反应时尤为显著(P0.01)。结论:通过运动与饮食联合干预能有效改善肥胖儿童的注意网络认知。干预训练对中重度肥胖儿童警觉、执行网络及反应时的改变主要与改善肥胖儿童注意网络相关的脑区功能与神经导电指数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预处理能否减少异氟醚麻醉下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大鼠:A组:未麻醉组,亦即空白组,用0.9%生理盐水处理;B组:异氟醚组;C、D、E组:黄芪甲甙预处理后异氟醚麻醉组。C、D、E组的处理方法为:异氟醚麻醉前,将大鼠分别灌胃黄芪甲甙溶解液20mg/kg,50 mg/kg,80mg/kg,每隔4h一次,共处理72h。接着,通过采用ELISA与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血清促炎性因子、NF-κB,caspase-3及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考察黄芪甲甙预处理对异氟醚麻醉的影响。结果:与B组相比较,C、D、E组的神经元细胞死亡数量明显减少;在对照组,血清和海马CA1的丙二醛(MDA)水平相对较低。异氟醚B组则显著抑制SOD、活性水平,但促进凋亡的iNOS、NO和MDA的水平增高。相比较,C、D、E组显著地抑制了异氟醚引起的MDA、iNOS和NO的产生,而提高了SOD的活性水平;在对照组,促炎性因子的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and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相对较低。在B组,这些因子的水平明显增高。相对的,在,而B、D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显著降低了这些促炎性因子的释放(P0.01)。与B组相比,C、D、E组的NF-κB及促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水平降低,而抗凋亡标记蛋白BCL-2升高。结论:黄芪甲甙对异氟醚麻醉导致的神经元的凋亡有保护作用,可能与黄芪甲甙的抗氧化应激和抗炎性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