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物实验     
正心脏再生新机制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张辉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研究员周斌课题组合作,发现新生小鼠心脏损伤后存在成纤维细胞衰老现象,并利用药物清除衰老细胞、基因敲除和腺相关病毒敲低基因等技术手段,证明了细胞衰老的发生机制以及细胞衰老有效促进了新生小鼠的心脏再生。研究论文发表于Circulation。成年哺乳动物心脏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光慧与其合作者在干细胞衰老机理方面取得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结合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以及表观遗传组分析技术,首次揭示了异染色质的高级结构失序(Disorganization)是人类干细胞衰老的驱动力之一,为延缓衰老及研究和防治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和思路。研究  相似文献   

3.
北京医科大学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童坦君、张宗玉教授日前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衰老分子机理与生物学年龄指征的研究,揭示人类衰老细胞基因调控能力减退与特异转录因子相关。 童坦君、张宗玉教授研究还发现,衰老细胞DNA甲基化水平所有降低,但基因甲基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1,(15)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是细胞衰老后分泌的一系列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和蛋白酶,与多种生理过程和衰老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是细胞衰老的特征。SASP与干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衰老有关。对SASP与细胞衰老关系的探究,有助于了解细胞衰老多种生理过程和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知识来源与形成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植惠 《情报科学》2000,18(2):97-101
本文对知识来源与形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指出人类知识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以及某些生理性的认知天赋;介绍了知识的现代信息加工模型;阐明了此项研究成果对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基因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里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100多年来,科学家们通过解读基因储存的生命遗传信息,逐渐揭开了人类生命活动基本过程的面纱。专家简介:倪挺,1977年生于江苏省启东市,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真核生物转录组的复杂性以及细胞衰老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在Nature、Nature Methods、PNAS、  相似文献   

7.
风信 《科学中国》2006,(3):13-13
细胞衰老是生物衰老的基本特征,是老年病发病的基本因素。人类体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端粒)号称“细胞的生物钟”。细胞越老端粒越短。  相似文献   

8.
基因“风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能否拒绝衰老、疾病、死亡?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将解开这些科学之谜。  相似文献   

9.
受体媒介的信号传导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体媒介的细胞信号传导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对它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理解各种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所必不可少的武器和联结生命科学各领域各层次的桥梁。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成果已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受体媒介的细胞信号传导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特别在农业、环境、医药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直接造福于人类,而且也创造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动物世界     
正灵长类动物卵巢衰老的分子标记物被揭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和曲静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及美国索尔克(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研究组等合作,绘制了食蟹猴卵巢的单细胞衰老图谱,同时利用人类卵巢细胞研究体系,发现增龄伴随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我们对人的基因、疾病的分子机理、疾病的发病机理的理解,包括对动物中的基因顺序的理解逐步加深。这些认识给我们现实生活真正带来了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制药行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于1999年7月3日正式成立,它是在上海地区中国科学院八个生命科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各所生命科学研究的现有基础和优势,初步确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  相似文献   

13.
人类基因组宣告,通过调控基因,即抑制衰老基因、促进长寿基因,人类有可能活到150岁甚至更老.但这仅仅是推论,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基因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类的衰老与长寿.这是因为人的寿命主要是通过内外两大因素实现的.内在因素是基因,外在因素是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14.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要融入国际主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初步分析了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 融入国际研究的主流的迫切性,以使在研究手段、方法和研究模式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1995年,科学家首次发表研究报告,证实受发育过程特异性诱导表达的启动子指导细菌异戊烯转移酶基因,导致转基因植物发育后期细胞分裂素含量显著提高,从而延缓植物叶片的衰老过程。1999年,又有人发表论文证实用上述启动子指导同源域转录调控因子基因Knotted1表达,也能明显延缓烟草叶片的衰老。与此同时,有学者撰文称在番茄中过量表达拟南芥己糖酸化酶基因,导致转基因植物衰老进程加快。此后,不少作者相续报道了不同基因或不同成份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类对寿命和衰老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目前看来,有更多的研究结果支持三种主要的长寿和衰老的理论:一种是端粒理论,一种是长寿基因和衰老基因平衡理论,还有一种是氧化剂理论。三种主要的寿命理论端粒理论指的是,所有的细胞染色体都有一个端粒(Telomere),年轻细胞的端粒很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4):516-516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储成才研究组通过对一早衰突变体psl-D(prematurely senilel,“未老先衰”之意)的研究,发现了ABA介导植物衰老信号通路的重要成分OsNAP。OsNAP受到ABA的特异性诱导,通过直接调控叶绿素降解、营养再转运及其他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叶片的衰老进程。这一发现首次阐明了ABA介导的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20世纪主导科学是物理学的话,那么21世纪初主导科学将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研究极端复杂的生命系统,同时又是满足人类社会多种需求的科学,故有人称21世纪将是生物基因技术世纪。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基因技术的研究,本篇主要介绍基因技术在医学中的最新进展。寻找新的基因是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当前发现的最新基因有哪些?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导致心脏病的变异基因;美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0世纪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进展,就是从分子水平上对基因取得了全面的认识.可以这样说,20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对基因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也是人们利用这种知识为人类造福的能力不断增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马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1):118-121,128,127
1科学背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探究基因组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阐明基因产物——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全球生命科学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