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歧义现象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精细,其实质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内容。本文探讨“N1+V+N2”结构造成的语境歧义及其成因,并就其中的主语“N1”所承担的语义角色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趋向动词“上”可以用在动词后面构成“V+上”.也可以用在名词前面构成“上+N”。在“V+上”和“上+N”中“上”的语义有相同的地方,由于语法化进程和句式的影响,两个“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阐述“V 得 N”所表示的两种动词补足结构的特点和差异。在“V N”结构判断中。运用扩展法的局限性及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4.
句子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在“V+-量N”结构中通过分析这一结构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根据量词句法属性的确定来揭示“-量”与“N”之间的语法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5.
该文指出关于“N的V”结构的名词性偏正结构、谓词性偏正结构、的字结构等诸说存在的问题,认为汉语句法结构的实例是按家族相似性归类的,这种家族相似性既表现在功能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并给出结构上家族相似性的条件,以此论证“N的V”结构属于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6.
“V+N”的结构歧义除了由动宾短语与偏正短语同形造成的之外,一些“V+N”偏正短语的内部也会因为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这类“V+N”偏正结构歧义的形成是因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既可能是同位关系,也可能是限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同素逆序的"V的N"与"N的V"偏正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V的N”与“N的V”偏正短语中“V”与“N”的各自分布情况看,可以发现这一对同素逆序的倔正短语处在一个“V”与“N”构成的连续界面上,它们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想+N(P)+V"格式是"想+V(P)+N"格式的转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词和动词都能够自由地进入"想+N(P)+V"格式,它会受到结构、音节、感情色彩、功能指向等诸多语法条件的制约。文章探讨了进入"想+N(P)+V"格式的语法条件。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语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影响的。本文从认知角度考察“N的V”结构中的“的”字作用,并从认知语言中语言单位的象征性角度出发,探讨了“N的V”结构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10.
定中“N宾+V”结构构成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中“N宾 V”结构是一种非典型的句法结构。本着重从典型性、结构义、内部语义关系3个方面考察制约定中“N宾 V”结构构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V+的+N”是一种组合式偏正结构,同时又是一种很容易产生歧义现象的结构,本试图在语义平面上从分析动词和名词的性质入手,分析这种组合式偏正结构易于产生歧义的原因,同时分析了消除歧义的方法及歧义现象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V的N”偏正短语是由动词(V)和名词(N)加“的”组成,“V+的”修饰、限制N。按照形式和意义相 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考察V与N在“V的N”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分析V与 N搭配上的语义限制,可以发现V与N有其各自的分布条件,即动性越强的动词越难进入“V的N”结构,反之 则容易进入;生命度越高的名词越难进入“V的N”结构,反之则容易进入。  相似文献   

13.
试论"V+N"式合成词中V的语义呈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 N式合成词中,V的语义呈现决定于词素N,当N符合V的指代义的两个预设要求时,V就呈现指代义,整个词是动宾结构;当N不符合V的指代义的两个预设,反而意义上是V从属于N,那么,V就呈现指称义,整个词是偏正结构。  相似文献   

14.
动词作定语有“V N”和“V 的 N”两种结构形式。通过分析两种结构中V与N的不同分布条件、性质及两者内部结构的不同 ,可以发现两种结构中的V是两种不同的动词名化 ,在VN结构中 ,N与V同样起着主导性作用 ,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语义限制和语义选择 ;同时 ,“V 的 N”是一种组合式的偏正短语 ,“V N”是一种粘合式的偏正短语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N) V得 NP 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 V得 NP 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 V得 NP 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 V得 NP 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迁化量词。这种迁化现象袁现在现代汉语中就是经常用在“V+个+VP”这种格式中。本文主要从“V+个+VP”的构成、语义等几方面作一简要分析,认识到“个”在表现“V+个+VP”结构的深层语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N的V”短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定心短语,其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分显层和隐层两个层面。“N的V”短语的显层语义结构是名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的V”的定心句法结构形式对语义结构的制约作用和中心语V已经名物化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领属关系和限制关系两类。“N的V”短语的隐层语义结构是动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与V之间的确还保留有施事、受事与动核的语义联系以及“N的V”短语是由上文中的主谓句转化来的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施动关系、准施动关系、受动关系、成动关系、使动关系、系动关系、状动关系等7类。  相似文献   

18.
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中的N1是起描写作用的修饰词,凸显的是陈述性意义即性质意义;而其中心词N2是提供整个词范畴结构的词,构成整个词的认知基础。该构式所体现的思维、语义与句法关系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极其丰富的。空间复合理论为自然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很好的处理方法,而非范畴化不但是语言变化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将空间复合理论与非范畴化结合,对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的识解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也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