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中要遵循诗歌教学的规律,克服随意肢解诗歌意境的弊病,成为诗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本文对诗歌教学肢解意境的现象做了些深入的探析,认为有原因两点:教师没有弄清诗歌的意境内涵,没有弄清意境与诗歌语言品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蔡昌洁 《课外阅读》2011,(12):331-331
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功能是抒情述志,那么诗歌的赏析与教学,就必须遵循诗歌的特征,紧紧抓住意象、形象、意境进行施教,从审美这个途径去指导学生感受诗歌中那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诗歌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诗歌不仅仅是以一种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创造了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即诗歌思想的感人因素和艺术魅力。优秀的诗歌必然是这二的水乳交融,而给阅读一种动人的美感。在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许多古典诗词的美景,领悟诗歌所创立的艺术境界,把握意境,这正是诗歌教学的生命力所在。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握诗的意境呢?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经历以下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出现频率比较高,诗歌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古典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思想,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诗歌的这种陶冶情操、涵养思想的作用发挥出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使诗歌文本解读的教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张扬个性、注重人文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分析诗歌的内涵与意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诗歌教学向来都是中学浯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笔者以为,在诗歌教学中,有以下三点或可做为教学上的突破点:以诵读出情怀,以画面人意境,以留白见创新。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修第二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诗歌,涉及到诗歌的韵律、节奏,并介绍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诗歌。这些英语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由于高中生知识面不够宽,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英语诗歌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英文诗歌鉴赏和品味的角度出发,旨在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意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韩卫红 《现代语文》2010,(12):92-93
诗歌是运用精炼而富有节奏的语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塑造形象、表现思想、抒发感情而义高度概括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韵律和简约凝练的语言等特征,无不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施展空间。通过情境教学再现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意象,促进学生对意境的把握。本文着重从音乐和绘画的角度探讨占典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何谓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构成,要求有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三者相统一,形成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读诗的过程,也就是进入艺术意境的过程。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这是由诗歌的特点决定的。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呢?  相似文献   

10.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是每位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扩大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眼睛不受文字约束,使学生的感觉不受教室的局限,使学生的思想不受时代的限制,而且能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受。本文结合自己在诗歌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蔡继英 《甘肃教育》2013,(20):38-38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它语言含蓄。意境深奥.干百年来脍炙人口。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及深奥的哲理。由于中国卉代诗歌本身的含义和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义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于诗词难以理解和感悟,仅靠传统教学中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所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占诗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品读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象领悟意境;感受意境体会思想感情。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正确运用象征手法,反复揣摩、体味诗人赋予意象的主观情感,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词中“意”的传达由创设意境来完成。诗词阅读欣赏中重要的活动是把握诗中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而在诗词教学中,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或淡化,造成学生对诗词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意境分析的基础上而是由教师刻意赋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潘慧莉 《文教资料》2006,(24):94-95
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为“意境”美,本文从“意境”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实现“意境”教学的途径,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对古典诗歌“意境”的分析,才能抓住诗歌的内质,才能把分析古典诗歌落实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到古典诗歌美的熏陶,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初步认识送别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6.
凡教过诗歌的老师都知道,诗歌教学最不易把握和操作。这当然是由诗歌想象丰富、语言精练、讲求韵律和节奏、意境开阔、感情抒发含蓄等特点所决定的。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二:一是教师一字一例一句的解释,这种方法学生虽记录了不少知识点,但却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感、意境美,不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师引导着学生去读,多读上几遍,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品味。这种方法。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虽学过了,背过了。收获却不多。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占有重要地位,课本所选诗歌适合小学生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但是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已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意境、内涵、创作三个方面展开诗歌教学。一、情境教学,走进诗歌意境要想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把握意境,可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把握意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师不要止步于重点字词的  相似文献   

18.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歌情感真切,形象鲜明,意境独特。而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诗歌因其抽象性和语言跳跃性较强的特点,使讲授的难度加大,学生也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现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而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缺乏,对诗歌中所描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20.
王惠 《学语文》2013,(6):76-77
王廷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有许多途径,意象解读是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意象的点拨教学,即通过一定的点拨方法,让学生掌握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