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8岁孩子问妈妈:"妈妈,什么叫吃苦呀?"妈妈对孩子的这个问题,在回答时进行了一个巧妙的设计.首先,妈妈给孩子准备了一些略带苦味的食物,让孩子来尝尝,孩子吃了一点后马上问:"这是什么味道呀?"妈妈告诉化:"这是食物的苦味呀."孩子似乎有所理解.过了两天,孩子感冒咳嗽了,妈妈没有像过去一样从医生那儿买来止咳糖浆,而是特地准备了一些带苦味的中药水给孩子喝,孩子张口服了一点后忙说:"好苦,我不要吃了."  相似文献   

2.
打"的"     
今天中午,我在医院治好眼睛,站在医院门口等妈妈来接我.但是,我等了大半天,妈妈都没来.我急了,立马跑到附近的电话亭打了个电话,结果得到了一个十分"可怕"的消息.妈妈说她因为公事繁忙,让我自己打"的"回家.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虽然不是第一次打"的",但我还是怕呀!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母命难违呀!  相似文献   

3.
"不好,不好啦!小主人要上学去了,她正在收拾行李呢!"绿箭口香糖"听了,惊奇地说:"什么?小主人要上学去了,那我们怎么办呀?"它接着说,"以前在小主人的口里,我们多神气呀!一个泡接一个泡地吹着,叭叭地响着……"奶糖"慢声细气地  相似文献   

4.
青蛙警长刚进办公室,一只蜻蜓就飞进来说:"报告!我抓来一个小坏蛋!" "小坏蛋?"青蛙警长说,"叫什么名字?" "他的名字我也不清楚,只听大家叫他'蚜虫婆婆'." "蚜虫婆婆?没听说过,快带上来看看."警长连忙说. 当蜻蜓把小坏蛋带出来,警长就说:"什么蚜虫婆婆,这是瓢虫的幼虫呀."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姜老师的一节地理课,从开始上课起,朱同学就提出了“这(地球仪)是什么球呀”、“地球有多重呀”、“什么是简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搅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让人措手不及。笔者建议作如下处理。  相似文献   

6.
"六一"节快到了。 爸爸问大刚:"大刚,今年'六一' 节我送你什么礼物呀?" 大刚想了想说:"我想在'六一' 节那天用您送给我的礼物为班级做一 件有益的事情,留个纪念。" ①爸爸问:"你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为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呀?" ②大刚摸了摸后脑勺,认真地说: "我们班办了一个图书角,有很多同学  相似文献   

7.
我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遇到过样一件事.针对班级中不交作业、迟到、不做值日等问题,学生们自己提出了改变这种现象的"妙招":没写完作业的早上来时在走廊里扒在墙上写;迟到的罚站一天,就再也不会迟到了;不做值日的罚做一个周或一个月等等.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没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什么异议,相反,大家都认为自己就是因为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处罚而改掉不良习惯的,所以,一致认为这是可行的.有的学生还口头保证:如果以后做不到什么什么,就甘愿接受任何处罚,决无怨言.看来,学生对这种处罚方式具有较大的认同感,认为这就是教育,而且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老师处罚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在惊诧于学生的"自罚"的同时,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精讲 精讲主要是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邓小平理论"时,我首先找了一位同学唱了一首"春天的故事",唱完后叫大家说说,这首歌词中的"一位老人"是指谁?"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是指什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又是指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讨论,纷纷举手发言--"一位老人"是指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提出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是指划定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9.
一、混淆"说"和"口语交际"的概念许多教师误将口语交际教学等同于听话、说话的训练。在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熟悉的树》教学中,教师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树呀?""柳树。""柳树的叶子什么样呀?""嫩绿色的。""柳枝像什么?""像小女孩的辫子。"……就这样,教师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曾过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幼儿常常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对它们特别敏感,总是向老师问这问那: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为什么?如果教师引导得好,就会化作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对待幼儿一个个天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老猎人,每次进山打猎都是满载而归.一天,他进山打了几只山鸡和野兔,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在村口,几个小孩围了过来,"老爷爷,老爷爷,今天您打了多少猎物呀?"老爷爷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六足,问雉兔各几何?"(屏幕出示题目)谁知道老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口"油锅"     
别以为真是口油锅,这其实是我们的班集体。呀,开"锅"啦!快,快去看看,又有什么重大新闻--镜头之一:"油点"一蹦三丈高 "我知道了!"通报信息速度最快的"信号灯"一进教室的门槛,高音喇叭早已举到了嘴边。"什么?""知道了什么好消息?"大家都像受了刺激一般骚动起来。"我知  相似文献   

13.
王斌 《文教资料》2008,(34):27-28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对幸福问题探讨最多、最系统的人.亚里士多德通过"什么是幸福"、"怎样达到幸福"、"幸福的生活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论证,最终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化的幸福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呀!"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定义逻辑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育的定义,可以通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可能是什么?"这样三个相互联系但考虑行文的原由不得不分开阐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阐释."教育可能是什么?"的命题为认识"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趣说"秦椒"     
"颖颖,咱家的秦椒放哪里了?"妈妈问我.什么呀!"秦椒"是土语,我不喜欢说,"辣椒"才是正宗的.我心里想,随口答了句:"不知道." "秦椒"是辣椒的别名,在我们许昌,人们把辣椒说成是秦椒.这个名字不知从哪年前就有了,我姥姥就从不说辣椒,只说秦椒.我想,它一定有着悠久的历史,说不定还是一门学问呢!  相似文献   

17.
"性"是什么     
生物老师最近给同学们讲了有关青春期发育的事--少男少女从哪儿开始发育、月经和遗精是怎么同事……最后,他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请大家想想, "性"是什么?他还说,下一次上课要让同学们来讨论.丽丽第一个反对说:"这多不好意思呀!"志刚也嘀咕: "学习好紧张,说这个干嘛!"老师不同意,还指定丽丽和志刚下次必须发言.  相似文献   

18.
刘炳艳 《湖南教育》2007,(10):32-32
今天学习生字.刚刚在黑板上板书下"车",就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你写错了!" 我观察了半天,没有发现错误.心想,这么简单的字我能出什么问题呀?  相似文献   

19.
一天,我从老年大学下课后,刚进家门,一股焦糊味扑鼻而来.我不由得大叫:"哎!这是什么味呀?""啊,糟了!"老伴飞快地奔向厨房,掀锅一看--白米饭已成了黑焦炭.原来,老伴正关起门来复习英语,时间一长,把煮饭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是,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一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通过一次活动"教什么""学什么",答案的获取似乎并不容易,甚至很不容易. 由于诸种因素乱麻般地纠结,"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几乎成了一个超级难题! 在诸种因素中,有客观的、教师个人难以左右的因素,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建设,确定性程度较高的语文教科书编撰,优质语文课程资源的供给,语文考试"考点"的清晰、考试信度和效度的提高等等.但其中也有一些主观的、语文教师通过努力可以把握的因素.我们就后一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