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讲’都是为了达到不用‘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不用‘教’。”将“讲”与“教”看作同一概念,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足见讲授法的重要性。但是,讲本身不是目的,讲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不用讲,“讲”与“不讲”是对立统一体。从“讲”到“不讲”,既是讲的目的,又是讲授法的指导思想。讲授法只有立足于最终达到不用“讲”,才能把教师的“讲”,自觉地有意识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  相似文献   

2.
曹芷熙 《现代语文》2014,(12):91-92
“学进去,讲出来”这一教学模式是徐州市推行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是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检测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语文学科本身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现代文教学而言,发挥空间较大,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中心问题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在教师的点拨下,“讲”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而文言文对于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而言还比较陌生,许多老师总是放不开,不放心学生自己去学,笔者在这里谈谈“学讲”模式下自己在七年级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执教一节四年级习作指导课,内容是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这位老师先是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习作要求,讲解什么是导游词,导游词分哪几部分,可以写哪些内容;接着分组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世界遗产”资料;最后,让学生选定一处“世界遗产”开始习作。  相似文献   

4.
日前有幸在“金帆课堂”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给如东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走近李白”。说心里话;课前拿到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是心存疑虑的,给小学生讲李白不容易,一堂课要讲四五首古诗,更不容易。可是孙老师却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精彩,轻而易举地达成了他的教学构想。不禁深深折服于名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对古诗诵读的引导、以故事串联结构的匠心。短短五十分钟,似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教学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与他贯穿课堂始终的闲聊、闲情和闲话是分不开的。现就孙老师课堂前后的几处闲笔反思其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5.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如果老师哪天不传授知识了,学生该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也就是“讲”要向“用不着讲”转化,  相似文献   

6.
应一位年轻老师的邀请,前去听他讲梁衡的散文《夏感》。 上课伊始,老师对学生们说:“本单元学了‘春天'‘冬天’,今天我们学‘夏天’。”老师边说边板书:《夏感》。然后老师继续说:“请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两个问题:作者笔下夏天的特点?课文在哪儿表现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于是学生开始朗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通病是:先生讲,学生听,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死读死写,死记死背,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把学生搞得死头死脑。无怪有人说:语文教改要做到“死去活来”;克服一个“死”字,追求一个“活”字;把课堂上那种死气沉沉的现状,变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教了8年的小学高年级英语,今年转头教一年级。未上课之前,就听同事们说一年级的学生不好教,他们刚走出幼儿园,还不适应小学生活,上课不遵守纪律,坐立不安,东张西望,打打闹闹,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在底下讲,时常有学生上厕所,一去一大群。我听后就感到头晕,今年我教4个班(共221人)的英语,岂不要累死、气死?想起母亲常对我说“牛拴在桩上也一样老。”  相似文献   

9.
学校实行“减负”以后,有些家长十分担心孩子放学后不回家,在外面到处玩。为此,许多学校都各显其能,为同学们组织了各类活动。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特意为同学们创办了“课外活动俱乐部”,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校副校长郑瑞芳老师说:“过去,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仍然是老师教,学生学。比如美术小组,大多是老师讲一讲美术知识,然后学生照着老师说的去画。因此,许多学生参加几次课外活动以后,就不爱再参加了。现在呢,我们把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学’变成‘学生讲、学生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北师大芦咏莉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讲了这么一件事:一位教高中三年级语文的老师给他刚刚考上北京大学的得意门生写了一封信,请这位高足给他新接班的学生介绍一下学习语文的经验,没想到这位学生在回信中只写了这么一句话:“上课不要听老师讲。”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节教一年级学生学翻“前滚翻”的课。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内容是“小熊开店”,讲的是乘法和除法的有关知识。教师的课上得很精彩,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最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口语化,亲切自然,特别是对学生不明白的知识点,教师总是轻轻、微笑地对学生耐心解说。这里没有老师对学生的大喊大叫,有的只是优雅的教态、亲切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上,实习老师请五年级的同学用“自从”这个词造句,一位同学脱口而出:“自从有了‘六合彩’,就有了特码。”一节想象作文课上,实习老师问:“奥运五环像什么?”在“像运动员跑步”“像运动员游泳”的一片回答声中,有稚嫩的声音冒出:“像特码。”三年级的实习老师课堂上教小学生“怎样给远方的朋友回一封信”,讲到信结尾的祝福语怎样写时,一个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祝你中六合彩。”语文课上,教学生写信封,实习老师讲到要写上邮政编码时,一个小学生喊道:老师,我写“六合彩”的号码行不行?上述情况是南宁民族师范学校99级学生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14.
张艳军 《新疆教育》2013,(14):90-91
以前我们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教师怎么分析,学生就怎么思考。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5.
余国红 《江苏教育》2005,(6B):32-33
最近,我上了一节三年级的“统计与可能性”第二课时:可能性的大与小及认识条形图。为了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备课前我认真钻研了二年级教材中的“可能性”内容,并与三年级的教材进行比较。我发现:二年级主要讲的是有没有可能,而三年级主要讲的是可能性相等、可能性的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对高中《生物》必修本第67页“四呼吸作用”一节的结构安排作两处调整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第一,教材把“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本质区别”放在“呼吸作用”一节的开头来讲。我觉得教者讲起来吃力,学生听起来也困难。因为此时的学生只是学了光合作用的本质,对呼吸作用的本质还不清楚,又怎么能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本质进行比较呢。为此笔者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讲授有氧呼吸的过程结束之后,这时教者只要作适当点拨,学生就能很好地总结和概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本质区别。第二,教材把“无…  相似文献   

17.
(上接总第303期第48页)故事四: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去年9月7日,我在南澳州的私立学校鹏博洛克小学听了两节数学课,分别是四年级和六年级的。那是由一位名叫迈克·霍华德的老师上的。他告诉我,他教四、五、六年级的三个班,每星期一共18节数学课,还有10节体育课。可见,这里的老师上课的课时数是很足的。第一节我听的是四年级的数学课,班上只有12个学生。迈克老师说,他们的数学课是分层教学的,一个班分成两个层次,他教的是水平较高的那一层次。他发给学生做的练习是百分数化成分数,还有百分数和小数相乘的内容。这个作业很特殊,每一题的前面不是…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有机统一的部分。其实质就是如何“教会”和“会学”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会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问题。如何让学生“会学”数学知识呢?最关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一、会听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两个方面。就听而言,它又可分为学生听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讲等。教师的讲  相似文献   

19.
听了两节课,感受颇深。一节是七年级数学。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把课本合起来,听老师讲例题。老师边在黑板上板演边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不少学生心不在焉地齐声回答"是"或者"对"。我在后面听课,看到两个学生在玩耍,三个学生在打盹,一个已进入梦乡,嘴角流着口水……,讲课老师仍然滔滔不绝地边讲边板书,三道例题写了满满一黑板,还不罢休,把例题擦掉,又板演了两道练习题。整个课堂死气沉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