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王权统治中心的都城不仅是王权统治的象征物,而且集中体现了王权主义政治文化。都城的严整建筑形式包含着王权至尚思想、君临天下意识、礼制观念和天人感应学说等多种精神内涵,通过对都城形制、布局和建筑等的精心设计,以突显其王权统治的绝对权威,强化都城的政治中心功能和王权主义统治。都城的建筑形式与王权政治的精神内涵互为功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的平面规划既有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继承,又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礼”、“天人合一”、“风水”、“阴阳”等渗透在规划思想之中,故蕴含在建筑规划中的文化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都城的一个飞跃发展时期.数量上数十或数百个诸侯封国都城同时并存;规模上突破了礼制等级制度的制约;形态上棋盘式布局格局和城廓制度初步形成;地域上遍及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呈现出由中原向南、北、西散射状发展态势,初步确立了中华大三角的都城分布格局,从而奠定了以后中国2000多年都城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4.
都邑赋是记载都邑文化的载体。它以京都或一般邑城为摹写对象,在刻画都邑地理形胜、建筑宏伟的同时,体现出尊重礼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集中体现了都邑的政治意蕴,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纵观都邑赋对于都城建置的描写,可以看出诸多城市建设理念如:拱卫环周、四塞之地的都城选址原则;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原则;崇尚"大壮"之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刘向是西汉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及文献学家,处在今文经学提倡政治复古的思潮中,他的思想有个转变过程。从最初对庙制改革"复古说"的坚决抵制,到校书工作中对礼制意义与作用有所发现,最后,刘向晚年对礼制提倡与推崇。"以汉制为体、礼制为辅"的政治观,对于两汉之交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处于狂热"复古"思潮下的学者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古代都城规划和皇宫建设中对于“中正”的追求,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以天人合一精神营造“王气”,大概是古代帝王营建都城的最首要的原则。由于这种精神,才造就了历代王都辉煌壮丽的艺术形象。而考古发现的西汉长安城布局和遗存至今的明清北京旧都,则是这种大型建筑艺术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高校版)》2021,144(6):10-16,61
东魏北齐邺京的网格化管理与其城制高度契合、统一,并影响东亚各国都城。其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层级纲目网格系统,按地块区划分级管理,设部、行、里、坊四级,各置官守,分掌城市治安、道路交通、户籍、课役、农桑、奸盗防止等。古籍、墓志资料所见邺京六行、五十五里(包括城外)、九坊,反映了邺京网格化管理史实片断,由此史实片断可以观察到古人在天人理念指导下,将城制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与管理编织在一个系统内,形成有机整体,而且各有礼制可循,故都城建筑乱象少,城市社会超强稳定。都城管理又与外部环境相融合,由此确立都城"首善之区"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礼制与堂的关系探索,揭示礼制与建筑形式,进而研究人的行为与文化精神的内涵,文章梳理回顾堂的历史类型以及有关礼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堂的建筑形式的文化象征精神,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精神与文化、建筑之间的关系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都城营建思想体系中,周代以来形成且延续数千年的城市设计伦理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阐释这些伦理思想能够为现代城市设计带来价值启迪。以《礼记·王制》为中心,从行政区划制度、土地配给制度和祭祀制度等方面研究,能够较为全面把握传统城市设计礼制等级秩序所体现的政治伦理要求;天人之和的宇宙象征主义作为传统城市设计的独特伦理表征,对都城和宫殿布局、城市形态产生关键性影响;“城以盛民”的惠民要求与“因天材,就地利”的实用理性,体现了传统城市设计思想的民本伦理意蕴。总体上看,传统城市设计伦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是礼制等级秩序与惠民实用要求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周礼.考工记》中的周王城制到明清北京城,中国封建社会都城制度的变迁,其一脉相承又变化诸多。同时,其都城规划与皇帝及其大臣的思想以及当时的政治制度的密切相关,或者说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制度的影响甚至是控制。文章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变迁,剖析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成因及其对都城规划的影响,尤其就《考工记》所述的周王城制度与曹魏邺城规划运两条线索所内涵的政治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1.
徐卫民、呼林贵二位同志的新著——《秦建筑文化》,填补了秦汉史研究的空白,对秦的建筑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作出了一系列新探讨,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第一,确立了大建筑的概念。在以往的建筑史研究中,人们的着眼点是建筑自身,本书对秦的建筑,从都城、宫殿、陵墓、园林,到长城、道路、民居、水利等各类建筑以及各种建筑材料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内涵,每论及一项,必明其源流变迁,揭示其内在原因。如书中指出秦在德公以前曾有六个都城,这些都城不仅规模小,而且功能单一,只是当时的“政  相似文献   

12.
“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相似文献   

13.
常州乡村礼制建筑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其现状调研得知,在其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保护开发工作不均衡,重视程度不够;保护与开发类型单一,缺乏文化内涵;文旅融合程度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尚未形成产业化模式,特色不够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科学统筹,合理制定礼制建筑遗产保护政策;适度开发,维系经济发展与礼制建筑保护平衡;挖掘内涵,加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力度;创意开发,实现礼制建筑文化产业化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两汉书之《礼乐(仪)志》、《祭祀志》详尽记载了西汉和东汉两朝的各种宫廷礼仪,它上承秦汉,下启后世,对中国古代宫廷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研究秦汉制度史的重要资料。由于制度史部分涉及较多典制名物,较为复杂,故点校起来难免有讹误。今就中华书局标点本两汉书《礼乐(仪)志》、《郊祀志》、《祭祀志》16处标点问题进行商榷,以供学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侯灿 《家教指南》2002,(1):66-72
本文根据斯文赫定及斯坦因等人的考古发掘,指出楼兰古城就是西汉元凤四年前楼兰王国的都城,这里是两汉王朝的屯戍重地.至曹魏西晋时期,这里是西域长史的治所与驻地.  相似文献   

16.
三、周秦汉唐帝王陵墓关中的历代都城大都是土木建筑,改朝换代或农民起义,一把火,尽成灰烬。然而在都城不远的地下,还隐藏着模仿都城或宫殿的建筑,那就是历代帝王陵墓。  相似文献   

17.
东汉蔡邕所撰写的《独断》,是一部记载先秦两汉礼制的杂著类札记。此书不仅记录了东汉及前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关于名物、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名物词更充分反映了东汉的语言情况。本文主要从语料方面略论此书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灵寿市场繁荣,且有着严格的管理。在市场的规划布局方面,灵寿城市场内店铺密集、排列整齐,道路交通便利。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根据陶文推测,中山国设有"市"这一市场管理机构,考古中发现的市场建筑设施应该就是市场管理机构的官署建筑。中山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度量衡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迹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殷商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殷墟这座商代都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侈靡之风逐渐兴起。侈靡主要表现包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分追求和恃财枉法僭越礼制。侈靡之风之所以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以外,同时也与社会思想的转变等因素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