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吕不韦,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平不详,死于公元二三五年。他是秦王政(秦始皇)的相国。为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加强国力,吕不韦厚相结纳,蓄士三千人。他使这些食客各抒所闻,著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言。由于十二纪分述四季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行事,所以书名叫“春秋”,又因为有“八览”,古人也称这部书叫《吕览》。《吕氏春秋》的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察今》篇就反映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使其门客编写的.它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问世,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在《诸子略》的“杂家”类.自汉以后,我国历代研究《吕氏春秋》的人,大都把它看成“杂家”. 的确,《吕氏春秋》是一部“兼儒墨,合名法”,“采精录异,成一家言”的“杂家”著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一书,秦相吕不韦使其门客所著。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纪”“览”“论”各统子目,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成书的年代,据十二“纪”末之《序意》篇说,是“维秦八年”,据高诱注,即“秦始皇即位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当时已是战国末期,诸候封建割据的局面即将结束,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即将到来。随着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巩固和全国形势的趋于统一,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由百家争鸣,走向百家融合。这种百家融合的趋势,在当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主于一家,而又批判地吸收诸家学说,加以融会贯通,发展形成一套新的学术思想体系,《荀子》  相似文献   

4.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让其门客都把自己的见闻写出来,汇集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有二十多万字。吕氏认为这本书已经包融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情,便将它命名为《吕氏春秋》,并刊布在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上,而且还悬置千金,宣布有能给这部书增加一字或删减一字的人,可以得千金之赏。”这一典故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杂家作品,其中有大量的音乐史料。相较而言,《十二纪》中音乐史料常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但是《八览》和《六论》中的音乐史料则被关注甚少。《八览》记录的多是音乐官员的言行,提及的也多为礼器或军乐,《六论》则提供了大量的民间风俗性的音乐人、物、事、理方面的信息。这间接反映了音乐在当时人的生活中占比重之大和地位之高。  相似文献   

6.
《察传》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亦名《吕览》,全书分十二纪、六论、八览,计二十余万字。《察传》列于六论中的“慎行论”,主张对传言必须用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加以检验,慎重考察,切忌妄听妄信,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察今》和《察传》在《吕氏春秋》里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章。前者出自“八览”中的《慎大览》,后者出自“六论”的《慎行论》。尽管这两篇文章未必都出于一人之手,但是,文章风格很接近,其中不少地方也很相同: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种,但此书在著录、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而引发学者关于此书今本与初本一致性问题的探讨。通过对相关历史记载及学界讨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仔细考察之后,本文认为,《吕氏春秋》的初本顺序,应该是八览居首,六论继之,十二纪殿后。《吕氏春秋》确实存在着一些文字上的衍脱窜讹和个别篇章上的残缺窜乱现象,但基本上仍能维持初本原貌。  相似文献   

9.
关于《吕氏春秋》命名与主编问题的文献爬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公元前239年前后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各著所闻编成的一部书,属于私家著作。历来人们对该书所采资料的真实性怀疑较少,但对其书命名含意、吕不韦主编身份却有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辨析,以期对今后《吕氏春秋》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由于《史记》的记载和几千年来世人故有的成见而被耻于提及,实际上,吕不韦是具有"立君建国"和以仁义一统天下的理想的伟大政治家;《吕氏春秋》也是以"理"为标准,兼容并蓄,融合各家学派之长的不朽著作,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完美收官之作。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司马迁在不同地方谈到《吕氏春秋》时,对其成书年代的说法不尽一致,再加上后世一些学者对《吕氏春秋·序意》篇“维秦八年”一语的过分解读,遂致在此书成书年代问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诸说之分歧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吕氏春秋》成书于哪一年,二是《吕氏春秋》是否一次成书。而就目前的资料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此问题上最可靠的答案是:《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相国期间组织宾客一次编撰完成,书成于秦王政八年。学者们在此问题上的意见和分歧,反映了在考证古书成书年代时,内考证与外考证既可能交相为用,也可能相互干扰,导致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12.
秦相吕不韦延集宾客编撰的《吕氏春秋》,是先秦一部重要的典籍。其中《劝学》、《诬徒》、《尊师》、《善学》诸篇所反映出来的尊师重教思想,是十分深刻的。一、重教贵先尊师为什么要重教,如何重教,《吕氏春秋》的作者比前人的认识更为精深。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百科》2015,(5):11-14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晚期秦相吕不韦(约前290—前235)集合门客所编写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内容汇合先秦诸子各派学说,目的在于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文章组织严密,善于设喻,运用寓言、故事说理,颇为生动。《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这里稍有删节。  相似文献   

14.
《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跟《礼记》中的《月令》文字相同,差别只是十二篇合为一长篇,又被《淮南子·时则训》全文抄录,仅文字上略作修改,其中所记天象、物候多来自于《夏小正》。主要受对《月令》的解读影响,从汉代开始,学者对于《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制的认识便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高诱、郑玄等认为《十二纪》纪首(亦即《月令》)以孟冬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所用正是秦朝的颛顼历,而更多的汉代学者囿于经学思维,认为《月令》乃周礼,所行即周制。唐代孔颖达疏解《月令》时,为维护"三礼俱出于周"的正统观念,对郑玄的解说曲加弥缝,承认其说《月令》"官名时事多不合周法",但否认出于秦制,而认为是吕不韦宾客所传的圣王旧章。孔颖达之说深刻影响到后世读书人对《月令》亦即《十二纪》纪首的一般看法。另外,由于《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天下之前,且后世一些学者对"改正朔"的理解过于机械,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十二纪》纪首所行非秦制,甚者以此为据强调《吕氏春秋》与秦统治政策间的矛盾。本文梳理各家论难,辨析各自言说背后的思想背景与材料支撑,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十二纪》纪首之以十月为岁首,在《季秋》和《孟冬》篇中已明文昭昭,而秦在《吕氏春秋》成书之时已采用颛顼历,也可由《史记·秦本纪》和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编年记》得到证明,故《十二纪》纪首确实是以孟冬之月,即《夏小正》十月为一年之始,《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即秦颛顼历。战国秦汉时期,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不同传本和改写的现象颇为常见,但也因此导致后人在阅读时容易因文本被著录的形式和所纳入的书籍类型而形成若干先入之见,干扰对文本的解读。《十二纪》纪首用历问题聚讼多年仍莫衷一是,即是其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秦王政八年的权力归属以及《吕氏春秋》君道观等问题的分析,得出吕不韦并没有完全控制秦国权力这一结论,同时展示出他力图改变与秦王正面冲突的对立关系。从而探究秦王政八年吕不韦的斗争策略,进而明确这一时期秦国的总体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16.
吕不韦是我国战国末年工商奴隶主旧势力的政治代表。他靠搞政治投机,由一个大商人奴隶主,一跃而成为秦国的丞相。吕不韦窃据秦国大权以后,推行了一条复辟奴隶制的政治路线,并把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儒家学派大量引进秦国,撰写《吕氏春秋》,为其复辟奴隶制大造舆论。《吕氏春秋》出笼后的第二年,以吕不韦、嫪毒为首的奴隶主旧势力阴谋发动政变,夺取秦国政权,但旋即被粉碎。由吕不韦等人掀起的这场轩然大波,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复辟和反复辟斗争的继续,也是新兴地主阶级在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前夕,新旧阶级之间的一次大搏斗。分析这场斗争的由来,剖析《吕氏春秋》尊孔反法的实质,揭露吕不韦复辟篡权的罪恶阴谋,这对于批林批孔,批判尊孔反法思想,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家教世界》2013,(1):48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下宾客编撰而成的,成书于战国时代末期。吕不韦(?—前235年)是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因游说华阳夫人立秦公子子楚为太子有功,子楚继位(庄囊王)任命他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政继位后,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他拥有大片的食邑并宾客  相似文献   

19.
正早在战国时期,以秦国丞相吕不韦为首编著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有专门论述养生长寿的篇章,其中总结出影响人生健康长寿的"损寿三患"。一、好逸恶劳。大意是说一些富豪之人每天过着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散生活。吕不韦把这种不学、不劳、不练的生活方式,命之曰"招蹶之机",有损于健康延命。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该书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条主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以治理天下为中心,而“三条主线”是指关于国家、君臣及治民的理论。《吕氏春秋》中体现的政治思想顺应了战国末期文化思想统一融合的趋势,为秦国的发展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