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隐逸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萌芽于唐,成熟于宋,发展于元,清代达到高潮。它的影响力至今仍被画家所崇尚。  相似文献   

2.
浅论中国隐逸文化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而又牵涉颇广。本文不专论隐士其人,而把隐逸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将社会的宏观和士大夫心理的微观相结合,找出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形成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审美的、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古代士大夫阶层中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概念尚未厘定,创作实践却蔚为大观的一种文学形态。以古代隐逸文化为背景,通过对现代文学中某些作家的隐逸现象和作品中隐逸倾向的分析,尝试建立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体系,以丰富中国隐逸文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灿烂的隐逸文化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具有隐逸倾向的作品贯穿着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渗透着隐逸人格精神,在对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了隐逸文化一脉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与绵延。  相似文献   

5.
“虚静”乃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隐逸文化内容:即,由隐逸文化角度而论,虚静一语,一方面指陈了一种精神境界,而在现实层面,达到此一境界的有效及最佳途径,往往也就是“隐逸”;另一方面,它又指向了主体“存身”的方式之一,亦即隐逸的实践行为。由此,虚静论深刻地表征了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的人生论这一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兰毅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09-110,135
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当道统和政统发生背离时,隐逸文化由此产生。隐士们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隐逸思想。显然隐逸文化从未占据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精神基因,隐逸思想曾历史地传承和沉淀于历代不畅其志的士人的血脉之中,并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史上,有三种主流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一种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一种是佛家的超然出世,一种是道家的隐逸自适。本文重在阐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文化思想的内容,并进一步揭示隐逸文化的价值,最后明确隐逸文化的四条教学要点:选好人生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三观”;挖掘隐逸文化内涵,重视情感熏陶;内化隐逸精神,践行育人目标,以期为中学教师教学庄子隐逸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申华岑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2):56-57,61
竹林七贤的隐逸是魏晋时期隐逸文化的标志,阮籍、嵇康、刘伶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隐逸方式,在中国隐逸文化传统中不仅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还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人格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它对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价值。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自身内涵要素的陶养培育过程中,从古近代一批文士的隐逸人格精神中汲取了自由精神及批判精神的滋养。隐逸人格精神是独在中国形成传统的隐逸文化的最大精神价值所在,其建构与彰显是在隐士和准隐士独特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文艺审美实践中完成的。从此意义上来看,隐逸人格精神实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内涵要素。  相似文献   

10.
山水画的本体价值,就在于它是特殊情感的隐逸文化,犹如一面三棱镜,折射出儒道佛思想多元统一的中国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1.
青绿山水画曾经以设色艳丽、金碧辉煌的画面效果而在盛唐时期有过睥睨千古的成就。然而,自中晚唐水墨山水画出现以后,青绿山水画就一直在中国画的边缘徘徊。20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山水画受西方绘画影响而开始重新关注色彩的表现力,并在工具、材料、题材等方面的实验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回顾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史,解读当代青绿山水画的概念指向,分析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实践成果,使之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飞天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道家飞神羽人相结合,逐渐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敦煌飞天图象,敦煌飞天的发展始于十六国,终于元代,跨越了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现存六千多身,大体可分为雏形期、成熟期、瓜沙曹氏画院时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萧梁时期的大画家张僧繇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他所创造的独具风格的疏体画法,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而张僧繇本人对艺术勇于创新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从魏晋至唐时期其形式以青绿山水为主。至元代大批知识分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隐居山林,纵情书画,文人画的兴起与成熟完全替代了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则日见衰落,而取而代之的是水墨山水统治了近千年。这种变迁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推动了中国山水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特征及其深藏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传统绘画是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明显区别于其它画种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独立画种。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对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三方面内容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的阐述,说明了中国文化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和肥沃土壤,同时又着重通过对中国画语言特质的理解,进一步阐明要正确把握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必须从中国文化中寻找中国绘画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6.
在西夏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党项族作为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西夏王国的主体民族,其民间艺术品以及雕塑绘画品都具有显著的特色。不仅体现了西夏文化丰富的艺术内涵,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结合具体画作考察了林纾花鸟画创作3个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林纾的花鸟画兼收并蓄元明清画法,超越地域界限,冶京津海上诸派画法于一炉。而且,无论是早年习画期,抑或是风格形成期,还是成熟期的花鸟画作品,无不折射出特定历史时空的他的个人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既具备强烈的主体性、民族性,又具有兼容性,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油画作为舶来物,在中国仍然还只是一门正在成长中的艺术,只有不断地挖掘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并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中国油画才能进入硕果累累的季节。  相似文献   

19.
文化融合与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至汉,中国南方的楚文化逐渐与中国北方的周文化融合,形成以儒道为主体的汉文化,促进了汉代太学的建立,东汉以来,以佛教为代表,印度文化传入中国,中印文化融合为东方文化,带来了宋代书院的兴盛,然后,西学东渐,东西文化融合,正在形成世界文化,在此过程中,中国近代大学开始兴起,历史启示我们,在文化融合日益迅速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既要生生不息,弘扬本土人文精神,又要厚德截物,促进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20.
金代文化"上掩辽而下轶元",女真皇族成员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往往被忽视。金朝皇族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皇族成员对金代文化的贡献很值得我们关注。这样的成就不仅要归功于皇族成员个人的好学上进,更主要是金朝统治者对文化学习的提倡,此外,汉族优秀的诗词创作巨人对皇族文化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