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结合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理论,从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解读,以探寻史诗的整体叙事风格和特点。在解析史诗叙事艺术的基础上,从文本内部解读史诗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透露出来的哈尼族史诗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西方史诗《伊利亚特》题材与母题的比较发现在两部史诗中都存在大量战争、婚姻与结义的故事。通过分析比较两部史诗战争、婚姻、结义这三个共同的叙事题材与母题,说明两个民族生活内容、生活方式上具有许多一致性;两个完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史诗能具有这种相似性,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一些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很相似。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史诗以关系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其艺术美达到较高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史诗结构、叙事手段、形象塑造、节奏韵律等方面。同时,《诗经》史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文学上的叙事传统从史诗这一源头就可以找到其踪迹,史诗的规模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了叙事文学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曾说过:“《荷马史诗》是人类正常童年时期最坚贞、最宏大、最生动、最正常的记录”,西方其他民族的史诗也同样具有这种宏大、自成系统的特点.正是在此坚实的起点上,西方的叙事诗才有了后来色彩纷异的绽放.与此相比,汉民族的史诗传统却显得贫弱了许多.《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篇什,从内容上讲反映了商民族与周民族的建国历史.据此可认为是史诗,但这些史诗一般比较短小,反映面较窄,远未形成较大的规模,所以与《诗经》中其他诗作并列在一起,并未独立成一个宏大的系统.  相似文献   

5.
本丛书第一批出版七部著作。其中任钦·道尔吉和郎樱主编的《阿尔泰语系民族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一书选录了我国学者有关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流传的英雄史诗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玛纳斯》、《江格尔》、《格斯尔》、《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乌古斯》等史诗与萨满文化及各民族历史传统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史诗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组织翻译的《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系前苏联学者谢·尤涅和留多夫有关蒙古民族史诗研究的力作。该书为国外学者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史诗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6.
《乌古斯传》是维吾尔族与突厥语诸民族著名的英雄史诗,也是古代维吾尔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该史诗进行解读,分别从史诗的叙述视角、矛盾叙事中揭示女神背后隐含的男权观念。  相似文献   

7.
家族小说是马哈福兹多元化叙事模式中的一种,《三部曲》和《平民史诗》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叙事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探究马哈福兹搁笔前后家族小说叙事特征的演变及演变特点,这将有助于对马哈福兹叙事特征的整体把握,以此更好的解读马氏作品。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珀涅罗珀记》戏仿《奥德赛》,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重述了史诗中的故事。女性叙事主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和男性权威,表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此外,个人型声音、男性声音和集体型声音等多元化的不同的叙事声音相互碰撞,在叙事的过程中分别建构起了自己的权威,逐渐揭开被官方叙事掩盖的故事真相,表明了权威的不可靠性和真相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但丁在《神曲》里匠心设计的"三维空间"深刻影响了弥尔顿的《失乐园》之创作,以致弥尔顿同样以地狱、人间、天堂三界为叙事场景,以"史诗主人公在两位向导指点下的美德追寻"为叙事模式.文章从"空间诗学"的视角对两部史诗展开互文式探究,指出:两位诗人以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为载体构建了同样蕴含物理和精神双重意义的创造性张力,彰显了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共同的道德探索及其以"美德线路"为核心的史诗情怀.但弥尔顿将但丁对个体灵魂救赎的关注提升至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通过书写"每一个灵魂"之代表亚当夏娃的美德追寻而创造出被誉为"文学史诗之冠"的《失乐园》,其史诗史上的经典地位"永远无法被超越".  相似文献   

10.
章在论述史诗《江格尔》是诗,乐,舞相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运用叙述学的原理,对《江格尔》的叙事特点,叙事的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观照,较详实地引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文章把视角转向叙事层面,认为《神曲》之所以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很大程度在于它的叙事方式:与它之前的《荷马史诗》的线型叙事方式不同,《神曲》采用的是立体空间的叙事方式,这就树立了西方文学史上的空间叙事范型,而这又与《圣经》的结构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论析小说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题裁,即文学分小说和诗歌两类。小说也称散文体作品、非韵文体作品。小说的主要描写方法是散文体形式描写方法或非韵文体描写方法。小说也分抒情和叙事两种。从古至今,小说像诗歌一样遵守一定的规律而发展,以后的发展也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律和标准。  相似文献   

13.
起源叙事是彝族史诗叙事的主要方式,始祖意象符号叙事是其叙事的主要特征。水为生命之源的女性始祖意象符号和男性始祖意象符号的交融互渗在史诗叙事中起到了结构史诗的作用。彝族史诗的叙事思维是围绕彝族文化中的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树枝型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一般认为在荷马史诗中,当奥德修斯未归时,特勒马科斯在家庭权力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佩涅罗佩居于从属地位。而本文的观点认为史诗中体现出来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特勒马科斯在家里并非完全居于主导地位,佩涅罗佩也并非完全居于依附地位。二者事实上是一种双向互依关系,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一,史诗中英雄伦理观对特勒马科斯的限制;二,荷马时代前的母权制的余烟的影响;三,史诗中的二元思维模式在他们母子关系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叶芝在他早期的四部诗集中大量使用凯尔特和古爱尔兰的神话传说及民间谣曲的题材来象征他的感情、思想和生活经历。正是这些题材的运用使他的早期诗歌飘逸着唯关主义的浪漫奇幻的史诗风貌。他的诗剧和长篇叙事诗有着强烈的史诗性叙事态度,给他抒情诗的总体创作开辟了宏大的象征场域,虽多为短制。仍弥漫着叶芝再创造后独特的史诗气息。因时段不同的各种经历,在四部诗集中叶芝微妙的情感象征略显差异,而整体风貌一致。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全景式的史诗作品。《闯关东》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一种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一种厚德载物宽以待人的人文精神,一种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闯关东》是一部恢宏悲壮气势磅礴的平民史诗,追求宏大叙事和史诗性美学风格,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闯关东》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风情,使观众获得了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颇具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格萨尔》与《摩诃婆罗多》的言语结构模式分别呈现了各自的特征。《格萨尔》史诗的韵文部分较突出地表现出了程式化特征,而《摩诃婆罗多》中大量出现的敬语反映了印度史诗言辞委婉的柔情特质。  相似文献   

18.
全国第一次代会发出了创作反映革命战争生活作品的号召,形成了50年代革命战争学兴盛的态势。吴强的《红日》以恢宏紧凑的史诗性结构、有张有弛的叙事节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誉为“革命的战歌、英雄的颂歌”。峻青的短篇小说以单纯集中的情节结构、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写实中融入了浪漫色彩,呈现出悲壮的审美风格。茹志娟小说的以小见大的艺术构思、平凡崇高的群众形象、柔美真挚的浓郁诗情,构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革命战争学成为上海“十七年”主要的学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最早引起人类关注的自然现象之一。在不同语言、文化、民族、地域和国家的叙事作品中,时阈的表现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线性与空间性的表现。这种不同的表现方武具有内在的文化意义。古代印度的叙事作品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的特征:以古希腊史诗与悲剧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则明显地具有线性叙事的特征。中国古典叙事文一开始便具有对时间的关注.展现出明显的线性叙事特征。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叙事文。在对叙事文时间表现的研究中,清代学者李绂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在这一领域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20.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手法,以延长读者对事物的感受过程,恢复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以《霍斯托密尔》《战争与和平》为例,改变叙述视角、运用对照手法、着眼于固定细节的渲染,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托尔斯泰的“陌生化”叙事方式疏离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刷新期待视野,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