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文"以数理逻辑否定普通逻辑、批判性思维逻辑、非形式逻辑是以小逻辑观否定大逻辑观;"王文"混淆传统逻辑与普通逻辑,混淆数理逻辑与现代逻辑,其"以数理逻辑完全取代普通逻辑"的错误主张偷换为冠冕堂皇的"以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的口号;绝对不能以数理逻辑取代普通逻辑,"王文"所提出的以数理逻辑取代普通逻辑的种种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内生性制度逻辑包括传统型内生性制度逻辑、政府型内生性制度逻辑和移植型内生性制度逻辑.文章从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源头出发,研究三种不同内生性制度逻辑,以探求三种不同内生性制度逻辑的内涵及特征,并对三种不同高等教育内生性制度逻辑带来活力的运作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其范畴的逻辑推演至关重要.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范畴包括其逻辑起点--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中介概念一专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规律和高等教育原则,逻辑终点--高等教育目的及实现途径.本文认为找准方法和选准材料是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吐故纳新"是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区域整合是高等教育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高等教育整合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其在经历了内部整合向外部整合延伸的过程后,最终形成"协同合作、共谋发展"的理念。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不仅取决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也是教育自身逻辑的使然。筹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作委员会、实施阶段性的合作计划以及建立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盟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的进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 ,使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过度化”的警示出发 ,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内部障碍 ,提出在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的发展逻辑必然向可雇佣性的人才培养逻辑转换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决定了高等教育是一种伦理性存在,它具有文化传承、创造可能生活的伦理追求。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经济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冲突、知识本位与生活取向的冲突、政治逻辑与学术逻辑的冲突。要消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伦理冲突,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伦理基础;以"人之幸福"作为责任目标追求;以"生活与生命全域"作为内容主线。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21,(2):79-89
高等教育治理逻辑是国家进行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高等教育治理工具及其实践是高等教育治理逻辑的根本体现。基于政策文本分析,从高等教育治理工具及其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变迁,重点考察了高校招生、院系调整、学科评估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的在线教学。发现:国家主要运用法律规制、政策指导和项目治教三类治理工具进行高等教育治理,以贯彻国家治理理念;国家不断向高校下放办学自主权,同时掌握高等教育治理的主导权,保持对高等教育治理的宏观调控;国家高等教育治理逻辑已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管控。  相似文献   

8.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往往被其市场化、多样性、竞争性等丰富多彩的先环遮蔽了其历史生长逻辑的真实性.美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美国人独特的文化特质及理性选择赋予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创造性、相对独立性、内生性的特征.考察高等教育的制度逻辑,借鉴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但要与自身的内部环境相结合.对高等教育制度逻辑生长而言,理性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从高等教育创生与演变的历史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制度认同"、"职能拓展"、"外延扩张"、"内涵发展"等不同发展方式的更迭。当前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整体上是遵循高等教育历史逻辑、适应社会变革的理性选择,也是纠正高等教育发展偏差、解决现实问题、回归教育本质、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内在需要。只有全面深入地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演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才能超越模式化的简单模仿,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应然的内生特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共同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世界一流"目标并行不悖,"中国特色"是中国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实践理路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大学的"分类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相关蕴涵”的立论之本是基于对变元间相关性的尊重,变元间的相关性是人类逻辑的本质属性。“实质蕴涵”乃至其他真值形式都以舍弃变元间相关性为代价,追求变元孤立意义上的绝对真假抽象,其实质是抽掉了人类逻辑本源的对象,代之以人工设计或规定出来的人造对象。现代逻辑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人类主流逻辑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论,认清两者质的不同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诞生与形而上本体追求有关,受本体追求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象征这一整体性的言说策略。象征突破语言的逻辑限制,以人与世界之间的先天共感为基础,努力以物象自身的言说来代替人的言说,并以此达到认知上的超越性,与日常语言的逻辑言说方式区别开来。象征诗歌的语言超越性为哲学的语言难题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本体意义,尽管受到传统现实条件的限制,但象征主义诗学却以此开辟了西方诗歌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诞生与形而上本体追求有关,受本体追求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象征这一整体性的言说策略.象征突破语言的逻辑限制,以人与世界之间的先天共感为基础,努力以物象自身的言说来代替人的言说,并以此达到认知上的超越性,与日常语言的逻辑言说方式区别开来.象征诗歌的语言超越性为哲学的语言难题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本体意义,尽管受到传统现实条件的限制,但象征主义诗学却以此开辟了西方诗歌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试论替换中项法——对三段论方法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词项逻辑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部分直言三段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势在必行。现有的三段论方法本身都存在问题,应该重新探索能克服现有三段论方法的缺陷、能够解决三段论所有问题的简易方法,以利于逻辑学通识教育。研究表明,替换中项法正是我们发现的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逻辑和理性的框架下建构起无逻辑、非理性的叙事话语,其叙事内容是对恒常事理和既定形象的错置和移位;同时在宏观叙事结构上,人物组套取代故事环,众多的卫星事件抢占了大量的文本空间,从而冲淡了核心事件,形成水平蔓延型的文本,并因此开创了陌生的文学程式和图景。  相似文献   

16.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discourse of the legal realists. The pragmatists and the legal realists of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Anglo‐American jurisprudence. These jurists, lawyers, and legal theorists are considered to be influential legal scholars because of their critiques of transcendental, certain, and deductive proofs in legal argumentation. The essay argues that while the legal realists add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l logic and legal pragmatism, they nevertheless domesticated their arguments by replacing deductive formalisms with inductive formalisms.  相似文献   

17.
我国普通高中"三限"政策的周期具有典型的中国式特点,其终结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如果没有更加完善的制度设计,新的政策还会重复中国式的非正常的政策周期性变化的老路。反思普通高中三限政策变迁的过程逻辑,加强政策学习,及时设计合乎现实的公平有效的替代政策,是提高教育政策治理能力、增强公民教育信心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逻辑来阐释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但这种技术观显然不能诠释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存在方式的深刻变革。究其原因,将技术置于“人之外”的技术界定方式是此逻辑产生的根源。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可以重新正确认识技术与教育及人的发展的关系。从人类学视野关注人类体内进化、社会人进化以及后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技术发展是推动人类进化的主因,这种认识从本体论上超越了技术“人之外”的界定方式;而教育哲学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论述,为阐释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的深刻内涵提供了认识论上的营养。以此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我们可以正确解读“人的技术化”与“社会的技术化”的内涵,以及合理澄清两者遭遇诟病的症结。由此我们认为,人与社会的“技术化”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技术是教育的存在方式,从来就没有外在于教育。以此技术观为出发点,反思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可以梳理出“修旧如旧”和“以旧换新”两种实践形式。“修旧如旧”是落后技术观在实践中的反映,只有“以旧换新”才能逐步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最初写于2001年,旨在探究语言上的、概念上的与本体论中的模糊性问题.文章始于这样一个问题,即模糊性仅仅是一个词的特征,抑或它也是我们的概念的特征,甚或是实在的特征?其中主要的关注点在于模糊对象的问题和相关的模糊同一性的问题.本文首先论证,即便模糊概念总可以得到进一步澄清,每个概念工具也必定是模糊的.其次,本文认为,如果不仅仅是词语,而且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也是模糊的,那么可以论证,对象也必定是模糊的.第三,那种认为模糊对象必定具有模糊的同一性的思路是一种误解.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对于模糊对象的抵制部分就来自于下述观念,即这种对象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不遵守逻辑的同一律.本文也论述了,通过放弃二值原则以使得模糊陈述具有真和假之间的某个值或根本就没有真值的办法,也无助于解决模糊性问题,而且恰恰会造成相反的情况,即妨碍我们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本文表明,在为真和既不真又不假之间,难以清晰地划分界限,正如在模糊的情形下要在真和假之间划界一样困难.本文的方法是利用量化模态逻辑的框架和语义学来处理这些问题.基于哥德尔模式的模态逻辑系统T,本文提出了一种关于清晰性和模糊性的量化逻辑,其中利用清晰性算子来代替必然性算子.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模糊性和概念工具的发展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