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颜色革命"与美国中亚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圣 《天中学刊》2006,21(3):38-41
中亚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对中亚的控制,争夺丰富的油气资源,遏制中国和俄罗斯,布什政府在“输出民主”的口号下,在中亚策划发动了“颜色革命”。美国通过介入中亚国家的选举,支持反对派,成功地更迭了某些国家的政权,在这些国家建立起亲美疏俄政权。美国主导这场“颜色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控制中亚的战略意图。但是,美国这种战略企图的实现决非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2.
2005年4月12日,教育部社科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特点及我们的对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结合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对“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的含义和实质、“颜色革命”发生的内外背景、美国推行“街头政治”的策略和手段、“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必然性和现实威胁性、新形势下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特点以及渠道和手段、如何应对美国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独联体国家发生政权更替,西方国家进行渲染,赋予了它一种进步的、现代的、西化的色彩。从大国博弈来看,西方国家介入颜色革命具有明显“去俄罗斯化”意图,从颜色革命背后的民众诉求来看,民众希望国家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西方国家的意图与当事国的民众诉求远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4.
相继爆发“颜色革命”后,独联体一些国家亲西方的倾向更加明显。虽然俄罗斯想力保自己的战略空间,却显得力不从心。也许,土库曼斯坦退出独联体将是这一组织解体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最重要和最敏感地区,无论俄罗斯还是西方国家都在乌克兰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近一年来由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大博弈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欲通过低油价和多轮制裁擒服这头强悍的"北极熊"。而俄罗斯面对"跌跌不休"的低油价和西方国家多轮制裁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提出多项反制报复美欧的举措,而且近期战略目光"向东向南"看,试图用"亚太攻势"来抗衡西方。  相似文献   

6.
自去年以来,中亚地区先后发生了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黄色革命",而且,"颜色革命"大有在俄罗斯周边继续蔓延之势。探究一系列"颜色革命"的根由,既有这些国家的内部因素,更有外部因素。"颜色革命"带给世界的影响与启示是深刻的,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始终标榜"新闻自由",受其影响,国内也出现了要求"新闻自由""网络自由"的论调,进而影响网络舆论生态和社会稳定。而斯诺登"叛逃"事件用事实揭示了美国对网络的监管和渗透的真相,撕下了其"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虚伪面纱。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新闻报道始终奉行双重标准,对人对己有别,对内对外各异,其鼓吹的"网络自由"是实行颜色革命的"利器"。我们党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1989年到1992年初,波兰等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先后采用了"休克疗法".东欧国家的国有企业主要被卖给"外国战略投资者".其结果是东欧国家不仅丧失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且民族资本被剥夺,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机会.造成这一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新自由主义和买办特性的所谓"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所发动的"上层革命"和美国的颠覆.反对"华盛顿共识"和"颜色革命"是发展中国家反侵略、保独立的正义斗争.  相似文献   

9.
关于独联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革命往往与腥风血雨相联系,而近两年来独联体国家相继爆发的“颜色革命”似乎赋予了革命温柔的特色。但这种温柔革命的背后则折射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无论什么形式的革命,其深层原因无不是社会政治经济危机的产物;“颜色革命”尽管代表了普通民众渴望民主的善良愿望,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往往被反对派所利用;“颜色革命”的实质是“街头政治”,其背后依然被西方国家所操纵,是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继续;“颜色革命”既未能改变经济贫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现状,也难以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动"民主攻势",俄国内反对派也蠢蠢欲动,企图催生"颜色革命".面对这种形势,普京政权坚守阵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一是坚持"俄式民主",强化中央集权.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官办青年组织.三是整顿非政府组织,严控境外资金来源.四是密切关注并开始"敲打"国内危险的领头人物.  相似文献   

11.
莱辛的《拉奥孔》,在经院式的刻板僵硬的形式主义风占统治地位年代脱颖而出,他以生动的例证和富有激情的论战姿态批驳了“诗画一律”的传统理论,将诗学研究的中心从死板板的形式转向流变不居的生活。莱辛的理论,犹如“树上的果子”,充满了“鲜活的自然气息”。  相似文献   

12.
“老派美国”与“垮掉份子”的对立和冲突,是“垮掉派”通过他们的文学来刻意塑造的。“垮掉派”的自我是形象建构和身份认同的产物,建立在对于“它者”的想象以及主体与它者的复杂关系中。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有两大特色,一是"扎实",一是"联通"."扎实"表现在学与教两个方面:从学的意义上来说,主要有三个表现,即大量的个体阅读与思考、充分的小组讨论与学习、累积的综合成绩与学分;从教的意义上来说,"扎实"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精心选择的主题性阅读材料、问题导向的阅读指导与操作方案、充分的课堂及课后学习支持."联通"意识主要表现为三个主要的制度设计:"特殊朋友"制、"学生教师"制、"志愿者"制.借鉴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理念,作者认为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应建立开放性选课体系、增加基础性阅读与延伸性阅读、建构有效的学习小组、建构多元的课程实践渠道、增强服务社会的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人格分裂的主题出现在《达洛维太太》中。本文旨在从自我缺失、孤独感和恐惧感、向死心理等方面找出克拉丽莎和塞普蒂默斯的内在一致性,论证塞普蒂默斯是克拉丽莎内在自我的外化,两个角色相互映衬,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5.
谈美国的“新干涉主义”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新干涉主义”也随之出台。“新干涉主义”的出台有其背景和条件,对世界的影响极大。面对“新干涉主义”,中国应积极面对,冷静思考,沉着对待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对中国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主义谬误"是G.E.摩尔对传统伦理学的颠覆性判决.他认为这一错误的实质在于首先,传统伦理学总是给不可定义的下定义;其次,它们又总是把价值归结为事实.摩尔的论证既有逻辑分析,又运用了独特的"开放问题"检验法.当然,摩尔的批判是有重大缺陷的,因为他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解决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马克思的实践观为解决这一历史问题提供了科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是"空灵"与"充实",即在美的关照下达到和谐、富有节奏的理想人格。"空灵"的美学内蕴是自由玄远的心灵以"静照"的态度去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以审美的精神来看待自然、艺术、人生和整个宇宙,从而创造出具有超然绝俗的玄学的美。"充实"的美学内蕴是"真"之美和"动"之美。"空灵"与"充实"的二元冲突在美的介入下达到和谐,展现出具有张力的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18.
美国"化学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健康教育的渴求,美国在上世纪末运用“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新思想开发并编写了“化学与健康”的课程及教材。他们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现代健康的理念,采取的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性,并体现了研究、探索、行为决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运动"与"校本课程开发" 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运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发生的两次重要的课程变革运动。前适应和推动了课程的现代化转换,后则适应和促进了课程的个性化发展。两次课程变革运动的消长给我们的启示,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结合当前素质教育,针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更深一步地探讨、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心理上.2、由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加强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