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传播媒介既有政治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伴随着媒介市场全球化和媒介产业与电讯、计算机等其他产业之间技术整合的不断发展,中国媒体的产业化、集团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变迁、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媒体产业的特色之一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而中国目前的新闻媒体管理体制则可概括为“双轨统一分级分类管理制”。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公共产业,媒体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其自身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新媒体发展变化,传统的报刊媒体面临巨大挑战。报刊管理体制暴露出了较多问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这种管理体制需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本文就报刊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改革报刊管理体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2月29日,我们一行来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就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媒体发展、产业发展以及劳动人事分配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学习考察。  相似文献   

4.
<正>彭兰:数字媒体内容管理的兼容性原则1、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兼容。数字媒体的管理,既要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同时又要有效保护个人的权利。只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都不利于数字媒体的发展。2、新媒体与老媒体的兼容。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在老媒体的蜕变基础上渐进地形成的,新老媒体并存、兼容的格局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数字媒体的内容管理体制,不应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管理体制割裂开来,而应具有对新老媒体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信息产业的管理体制陈曙(上海师范大学)本文从管理决策、资金流向、人员素质、物质资源和管理体系五个方面探讨我国信息产业的管理体制,以期对加强我国信息产业的理论研究和指导我国信息产业的实践有所稗益。一、管理决策决策是管理的灵魂。中国信息产业的管理决...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阳  梁娟娟 《青年记者》2007,(14):135-135
电视媒体作为人才聚集的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无疑对其意义非常,特别是就我国电视媒体的现状而言,如何辨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13,(3):69-70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于2012年11月18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的“媒体融合与文化艺术产业创新学术研讨会”上。强调我国影视产业创新政策引导的问题:1.以开放为基调。构建融合的管理体制,适应和促进媒体融合。将传统影视产业与新媒体行业通盘考虑,  相似文献   

8.
媒体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在当前产业属性越来越突出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事业单位层级管理的办法越来越不适应媒体发展壮大的需要,以往的单一管理体系,逐渐变成了事业与产业双重管理并重。两个并行的管理体系如何有机结合,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从市场的角度看,媒体主要经营两个产品:一是信息产品,二是广告产品。  相似文献   

9.
浅议广播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的改革与创新,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关系到广播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广播传媒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节目宣传、管理体制、产业经营、运行机制、技术进步等,因此,广播的改革与创新也应该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0.
简论我国广播影视管理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广播影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事业产业高度混合的管理体制。各级广播影视机构是新闻宣传单位、事业建设主体,也是行业管理机关。广播影视既有政治属性,又有经济属性;既要满足社会公共服务,又要提供个性化的市场服务。这种管理体制,对广播电视行业的起步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事业产业不分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广播影视试点改革的逐步展开,广播影视行政管理改革和制度创新得以推进,主要是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管理 ,在全国是一个正在探索的全新课题。诸如广播电视发展规模和布局、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广播电视产业、广播电视集团、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广播电视业的法制化管理、新闻职业道德和媒体自律机制、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受众反馈系统管理、高新技术的运用与管理等等问题 ,都是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管理中所面临的一些迫切问题。最近出版的《市场经济与广播电视管理》一书就是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 ,在总结中国广播电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反映出广播…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媒体技术在电视产业中的应用,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发展和运作管理模式对电视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等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就对媒体技术给电视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做了重要阐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电子、通信技术向广播电视领域渗透,传统的广播电视产业迎来了一场革命。在优秀传媒机构挟资本、技术和政策优势不断进行新兴媒体的对接和市场化推广的同时,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呈现  相似文献   

13.
胡智锋  刘俊 《视听界》2013,(5):66-69
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信息传播的大势所趋,而多年来政府对不同媒体类别分别管理而导致的部门分割、条块封锁等问题,困扰着传媒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先前的互联网管理与服务战略已经不适应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业。多元化的传媒产业格局带来巨大产业效应的同时,社会文化责任担当却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市场化与公益化之间严重不平衡。本文就2013年我国政府在媒体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动作与趋势进行了考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媒介融合时代政府对媒体管理的整合化;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管理与服务;重视媒介内容的市场化与公益化相结合。文章对这三点现象背后的成因、意义与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持续和强烈的冲击,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变化,包括央视、一线省级卫视在内的各大电视台纷纷推进媒体管理体制的改革,从媒体的采访、编排、传播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做出调整.探究各电视台的节目管理方式,总结融媒体时代电视台节目管理方式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电视节目制作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产业化的市场管理体制是我国大众传媒改革的方向。本试图从媒体的喉舌属性与产业属性分析出发,多向度地解剖广播与社会、财政、节目、创收的相互关系,探索我国加入WTO以后,广播如何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强化广播节目与创收的相关度,努力提高节目的创收荷载力。  相似文献   

16.
观点摘编     
科学发展观不但是媒体宣传的重点,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原则。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长杨兴锋认为,报业集团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运行机制的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报业集团发展的实践。在《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2期中,杨兴锋指出,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重在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报业经营单位要参与和应对市场竞争,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采编经营两分离;二是明晰产权;三是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在经营机制方面,要实现报  相似文献   

17.
杨状振 《声屏世界》2009,(12):16-18
电视管理体制产业化变革的政策推进与实践回顾 2000年前后,中国电视产业在经历了行政事业管理和事业、企业双轨制管理两个发展阶段的徘徊与渐进过程之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指向和实践运行都步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1999]82号文件),从行业结构上引导并促进网、台分离,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层面,明确提出了广电媒体应该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科技》2004,(1):35-35
为促进我国信息学科群与传媒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推广传媒竞争与管理新观念——“媒体信息管理与开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中国记协将于2004年春季举办“媒体信息管理与开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类型的视听新媒体业务快速发展,传统广电媒体、报刊类媒体、各类商业公司纷纷涉足该领域,国外资本也积极寻找途径渗透中国新媒体市场。这种多样性、开放性以及国际化的特征,给视听新媒体的管理带来严峻挑战。现行的管理体制与视听新媒体发展要求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拓展新的管理思路、改革现有管理体制中不相适应的部分,成为广电非常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01,(4)
本刊讯 6月初,全国记协在云南大理召开了“面向新世纪的新闻改革和理论宣传”研讨会。全国70余家媒体研究所和新闻业务期刊负责人在会上就如何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时总结新闻实践经验,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办好刊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还对目前新闻界的热点问题:舆论导向、引导艺术、管理体制、媒体集团、媒体市场、媒体产业等进行了探讨。会议期间,举行了首次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优秀论文、栏目大赛。大赛评出金奖18件,银奖27件,铜奖45件。本刊赖新蜀论文《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基本规律》获金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