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清前期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官田租赋征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封建王朝从乾隆年间起,对地处塞外的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加重官田租赋的征收,既补充了当地驻军及行政官员的军需与粮饷,又保证了封建国家在边疆地区权力的渗透。当然,其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确立起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内地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地谱是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交易中的特殊租金。地谱与户口地相伴而生,继而在耕地和空地基的永租交易中广泛存在。地谱具有标示蒙地的所有权的作用,也具有收租权利和作为债权抵押获利的经济价值。在实际交易中,地谱的经济价值因可以稳定获得货币收入或抵押出卖而更加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大板升城考     
明朝嘉靖末年,蒙古土默特部蒙汉人民建了一座名为大板升的城,该城建于何处,日本和田清博士以为即归化城,余元盦、陶克涛诸先生也认为大板升城是归化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大板升城就是归化城。我们认为不然,它是在其迤西,在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附近。  相似文献   

4.
康雍乾年问,归化城既是屏藩朔漠的军事重镇,也是北疆地区的重要商品转运枢纽,是牲畜商品交易的中心。在清政府的有力扶持下,清初归化城牙行得到发展,形成了与基层政权相互依赖的关系。土默特都统衙门档案资料为考察清代前期归化城的牙行提供了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朝至民国归化城土默特契约文书中一些用词,现在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就其中数条词语进行考释,如"■"是"塅"的异体字,用同量词"段",主要用于土地总体的计量,犹块、片。"■"是"拨"的借音字"卜"与"兑"的合文,付给、交付的意思。土默特契约文书是探索内蒙古晋语词汇历史的极有价值的文献,值得用力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清朝中期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探讨。自乾隆朝开始,随着清朝的统治秩序在全国的巩固和加强,其对蒙古地区的政策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而直接表现是在经济上对土默特实行超经济榨取和经济剥削。为此,清政府及汉族蒙古族权贵掠夺、兼并、丈放土地达20.000多顷,蒙古族诸部之间争地,致使土默特蒙古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为缩减,陷入破产境地的蒙民日益增多。在这一地区土地的典卖、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蒙民既失其业,又失其地”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迁徙来了不少山西汉族农民。他们开荒种地,重建家园,在村庄的命名上沿用了晋北汉族习俗,“犋牛”村名的产生即为例证。结合清代文献及山西方志来分析,“犋牛”的含义应是指开垦土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9.
地契作为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地方政府对土地权籍的管理、交易及纳税情况,以及了解当时政府的有关法律条文。地契内容相当丰富,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由地契中所反映出的在土地抵押、典当、买卖转让中的有关规定以及所发生的税费,可以折射出清代的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10.
清朝首任酉宁办事大臣达鼐,是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首任都统古禄格的玄孙,末任都统丹津的亲生独子。他戎马一生,为清王朝平定西、统治青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英年早逝,他的业绩在旧呼和浩特史志中没有记载;他卒后归葬于其祖坟──今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碑楼板村西的一块墓地,其碑文基本上如实地记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达鼐及其家族在清初一个多世纪,对归化城土默待地区和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居归化城之土默特辅国公旗是清乾隆21年-25年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特设的一个扎萨克旗,当时其界域为:西界今固阳,东至今武川哈乐儿,北接茂明安旗、达尔汗旗,席力图召沙毕(召河),南抵大青山中部,即现在武川县整个西部地区。辅国公喇嘛扎布是黄金家族阿勒坦汗孙把汉那吉一系,其先祖可追溯到脱脱不花汗的长弟阿噶巴尔济。辅国公的府邸有3处,一是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一是原呼和浩特市旧城小东街大观剧院的后院,一是现武川县西红山乡大公村。  相似文献   

12.
原以为,历朝历代官吏都是"民之蠹也",不料也有名垂青史之好官。其中清末官员捐款办学是一大风气。试举一二:雍正初年,土默特部首领、归化城副都统丹津与兵部尚书通智等联名奏请清廷将别人捐赠丹津  相似文献   

13.
清朝前期,清政府首先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分配了蒙古户口地。接着便以“赏赐”、“征用”、“效纳”等手段划拔和占用了“召庙香火地”、“驿站地”、“八旗马厂地”、“庄头地”和“公主地”等约20,000余顷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为了供应当地驻军以及皇室贵族消费性的需要,与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并没有直接联系。这些农田和牧场都处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因而在客观上对这里的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俄木布事件”是后金统治者制造的冤案。归化城土默特蒙古经济及政教中心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满洲王朝贯彻实施其“并蒙古以敌明朝”之既定国策的必争之地。故而满洲统治者借俄木布违反贸易禁令之机,清除俺答后裔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15.
笔者主要依据土默特左旗档案馆馆藏清代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及民国档案,并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对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首个文庙———土默特文庙的建立、规模,清代及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及其特点等进行考查.指出,清代土默特文庙祭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是在土默特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文庙祭祀的变迁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及不断汉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归化城在清准战争中处于一种极为微妙的地位。清军将归化城作为防备准噶尔的前哨,军需粮饷、驼马的购置地,准噶尔降人的安置地,出征兵丁的临时驻防地,同时还是清准双方军事情报的哨探地。清在归化城附近设置了军事驻防绥远城,据有交通便利的归化城要地,避免了劳师袭远的被动局面,取得了对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呼和浩特旧城的变迁和新城的兴建(呼和浩特史话之一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世纪初年,清王朝的前身后金汗国,以明代的建州卫为基地,崛兴于我国的东北地方。后金汗国的满族统治者,在没有进入内地以前,就利用了内蒙古封建主之间的矛盾,控制了内蒙古的大部,包括呼和浩特市所在地归化城土默特。他们在进军内蒙古的过  相似文献   

18.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元年(1736年)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常设性慈善机构。这些机构之所以得以发展,究其原因,一是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北疆而大力提倡该地发展慈善机构;二是官吏注重自身垂范的同时,抓住地区特点,制定执行了“发商生息”的经营管理方式,这是该地区慈善机构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三是经济模式的转变为该地慈善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外国教会的渗透在客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土地契约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土地买卖及土地价格的最直接史料。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张氏家族保存的清代地契,清楚地勾勒出了一个家族在清代土地买卖的实际状况,而土地价格的波动受着社会动荡、土地肥瘠、土地区位与用途、年景好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