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相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对媒体和记者来说,隐性采访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与可读(看、听)性,获取了显性采访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材料,新闻价值较高。时下,隐性采访作为挖掘深度新闻、寻找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法为越来越多的媒体运用。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3.
王俭 《记者摇篮》2004,(9):37-37
从新闻采访的实践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出.隐性采访可以界分为有意识地隐去采访的真实目的、记者的真实身份、变更自己的记者身份等三种形式。隐性采访的大量应用.对正面报道进行了有利的补充。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分量,使采访最大限度的逼近新闻事实.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记者也能深入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获取独家新闻,从而,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影响力.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4.
眼下,各媒体对社会新闻采访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从版面上看,“现场”、“直击”等报道特别受到读者青睐。因此,目击式、体验式等隐性采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作为一种并不新颖的采访报道形式,隐性采访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扬长避短?采访过程中如何无限地接触到新闻事实?报道技巧上如何再现新闻现场?如何折射事实背后的深遂内涵?面对新挑战隐性采访故名思义,在采访中不暴露记者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社会成员的视角参与、观察、感受,它突出的特点是目击第一现场,体验客观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记者采访手段趋于电子化,伴随着网络记者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隐性采访的形式获取某些新闻事实,已是新闻媒体常用的方法。所谓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新闻记在不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录音等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通过隐性采访,记往往能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暗访、偷拍,产生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隐性采 访借舆论监督之风大 行其道。隐性采访是 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 实身份、或公开记者 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 访意图,以更好地接 近被采访者,获取第 一手资料的一种特殊 的新闻采访形式。这 种以某种特殊身份从 事收集新闻,取得被 采访者的信任与之合 作,让对方毫无顾忌 地提供新闻事实的非 常做法,是因为舆论 监督要“揭短”、“亮 丑”,自然是被监察对 象不愿意、不高兴的 事。他们会千方百计 对付你,阻挠你,甚至 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 由,抢砸摄像机,殴打 记者等恶劣行径,这 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 步──前期采访,获 取…  相似文献   

7.
朱飞 《新闻世界》2009,(11):52-53
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的特殊采访方式。对于电视记者来说,隐性采访更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可有效获取这类新闻事实,尤其是隐性采访中采集到的现场声和图像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了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10.
公黎艳 《青年记者》2010,(16):68-69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1.
史熔  覃韬  罗璐 《新闻前哨》2008,(6):68-68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与显性采访相较,隐性采访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隐性采访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等社会丑恶行为和现象中成为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获得关注的“必杀技”.但隐性采访过程中侵权行为的不断发生,与程序正义的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争议与质疑.  相似文献   

13.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15.
慎用隐性采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一、隐性采访运用不当的弊端然而,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记者的采访初衷,有时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隐性采访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的双重制衡--法律限制和伦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阳 《今传媒》2005,(2):20-21
一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其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即暗访偷拍。这种特殊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甚至将其作为采访批评报道的“杀手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就常用“偷拍”的手法获取更加隐蔽的事实。这比记者亮证采访,往往获得料想不到的效果。新闻受众也十分欢迎新闻媒体隐性采访的报道,认为其真实可信,能揭到某些现象的深处,触到某些人的痛处。这样的新闻看起来过瘾。 隐性采访,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新方法。这种采访方式外国有之,中国也有。当前,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  相似文献   

18.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的特点及争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同;二,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三,隐陛采访是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