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落寞之时"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加之序中交待"自叙少时欢乐事",于是有一种说法:琵琶女心向"少时",并没有认识到"少年"承欢卖笑、醉生梦死是一种被侮辱被玩弄的生活,反而认为是"欢乐事",是幸福,其对昔日生活是抱着留恋、惋惜甚至炫耀的态度.论者认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沉迷和陶醉于"侮辱与损害",更显示了其"悲剧的深刻性"和主题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述琵琶女出色的弹奏技艺和不幸的身世,成功塑造了琵琶女这一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玩弄、被损害的乐伎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却解读出一个完全另类的“琵琶女”,几乎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质完全颠覆。他们或认为琵琶女并不是个被损害被侮辱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古今无数失意之人为之动容,也让<琵琶行>和琵琶女的形象走进了人们心里. 白居易的<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被玩弄被损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天涯沦落"之恨.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提出琵琶女并不是被损害的、被侮辱的形象。文中认为解读这一文学形象,不仅要全面分析,还要注重历史背景。纵然唐代倡伎制度极一时之盛,“每个城市都以它的艺妓为荣”,但实际上当时的世俗并不认为为倡就是光彩之事。艺妓的社会地位低下,始终是他人风雅生活的附庸,是被玩弄者。琵琶女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她才艺出众,所谓昔日的风光奢华只是表面,其内心掩藏的则是无尽的悲苦辛酸。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技艺超群而又遭逢不幸自况,表达了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愤懑之情,同时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相似文献   

6.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被贬谪九江郡江州司马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浔阳江头夜送客",正在主客双方"醉不成欢惨将别"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便有了与陌生的琵琶女因音乐而相见的际遇,更因这次邂逅,最终凝聚成耀眼的诗篇《琵琶行》.  相似文献   

7.
李承统 《现代语文》2008,(3):116-116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就《琵琶行》的“整体感知”中,对于诗歌所塑造的琵琶女形象,由她的生活经历,认为白居易借此“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又从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自叙中,认为“诗的最后他没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以上两点,将诗作冠上了具有批判封建社会制度的价值,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身世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宦途不得意的感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琵琶女是一个被玩弄、被侮辱的女性,读者无不同情琵琶女的沦落。琵琶女值得同情吗?我们试着讨论一下。一、从小看,其志向立志于歌舞伎琵琶女出生于京城长安东南的一个游乐区,耳闻目睹贵族的奢  相似文献   

9.
也释"胡琴琵琶与羌笛"--兼与胥洪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文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文通过剖析胥文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代"胡琴"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联系岑参原诗的具体语境等方法证明"胡琴"不仅是乐器,甚至可能包括几种胡人乐器,从而纠驳了胥文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10.
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期媒体上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被X",这些新兴的"被X"有两类:一是原先没有,新近才产生的组合;二是原先已有,但表义有变化的组合.本文从产生与发展、结构与特点、流行原因等角度对"被X"词族加以分析与阐释.认为"被X"词族具有较强的造词功能,既具有相当的类推性和能产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多样性;既适应了表达新时期社会生活多元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的需要,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和表达手段.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身世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宦途不得意的感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琵琶女是一个被玩弄、被侮辱的女性,读者无不同情琵琶女的沦落。琵琶  相似文献   

12.
在"被VN"中,"被"不是粘附在"VN"前面,而是粘附在"V"前面,"被VN"与"VN"语义上的时立并不是由"被VN"与"VN"形成的,而是由"被V"与"V"构成的."被VN"中的"N"与"被V"的关系是比较游离的.其地位较之"被"与"V"的组合关系而言也是相对独立的.从结构关系看,"被VN"的结构层次只能是"被V/N",而不是"被/VN".绝大多数的"被VN"并不是词,而是短语;"被VN"中的"被"大多也不是词缀或准词缀,而是助词.  相似文献   

13.
从<金大奶奶>到<闷雷>再到<玉卿嫂>,三篇小说一方面展示了以"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为主角的世情生活景观,展现了女性主体不断成长的过程,表现了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又以一种现代的叙述技巧与价值意念确立了自己的现代小说品质.  相似文献   

14.
何鑫 《现代语文》2006,(9):127-128
零主语"被"字句简称"零被句",是近代汉语中一类较为特殊的句子.俞光中在《零主语被字句》(1989)一文中,将其定义为:"被"前没有被动受体,句子没有主语(不是省略)的两种被字句.这两种"被"字句分别是:R1(被一人抱住刘知远);R2(正在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扭他).俞氏还指出,R1"被"表动词被动,因此是被动句;R2"被"不表示动词被动,因此是被字句但不是被动句.换言之,"零被句"从语义角度可分为表被动关系的被动句和不表被动关系的"被"字句两种.  相似文献   

15.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标志着作者的艺术视野开始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名为母亲实为奴隶的悲剧形象,她已经不被当做有生命、有灵魂、有意志的人,被剥夺了做母亲、做妻子的权利,只被当做可供买卖的物品。作品控诉了在"典妻"制度下封建阶级对于农村妇女的残酷压榨和欺凌,这是继鲁迅《祝福》之后,反映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的血泪生活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6.
"美"的产生     
一、前言 在西方文明的源头,美与善同义.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对"美"下的定义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后来古典主义认为"美在形式",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美即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俄国现实主义认为"美是生活",各学派见解均不同.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描写了两类人物形象:"被欺凌与被损害的"和"恶的强者"。第一类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安于守己,却整日受着来自"恶的强者"的压迫;第二类人物在社会中享有特权,可以主宰他人的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塑造这两类人物形象,试图寻找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出路,批判了当时流行于社会的"拿破仑主义",最终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宗教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山寨"一词在人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更在网络风靡一时.人们从最早的"山寨手机"衍生到现在的"山寨电视"、"山寨明星",甚而产生"山寨文化",其根本因为在于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所产生的一种本能的需求和升华,其特点在于"复制性、快速化、平民化"."山寨文化"的本质是人们无意识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山寨文化"的产生来自于人们心中受到压抑的未被满足的愿望;"山寨文化"又是人们想快速成功的一个梦;"山寨文化"使"草根阶层"缓解了生存压力,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一书写了四种类型的"梦",通过对这些"梦"的解析,可以看出<庄子>在当时占梦文化影响下的迷梦模式之上走出了"以梦为文"的新模式,"梦"被赋予了新的内蕴,并由于其鲜明的艺术性,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