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浩  张庆江 《中国科技信息》2005,(13):108-108,107
针对大庆外围油田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注水驱替效率低及套损井不断增加等情况,并以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水的相对渗透率的理论为基础,相应地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降低注水井注入压力实验研究。实验数据表明,研究出的表面活性剂体系55℃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2mN/m数量级,且具有较好的界面张力稳定性;岩心驱油降压物理模拟实验,后续水驱驱替压力下降50%以上。  相似文献   

2.
张宁 《内江科技》2014,(1):65-66
<正>孤东油田二区注聚区于2004年12月开始实施注聚开发,2011年6月整体进入后续水驱阶段。转后续水驱后,单元存在平面层间注水差异大,细分井测试问题频繁,局部井网不完善等问题,含水回返速度快,产量递减大。针对存在的问题,为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实施了调剖、细分注水、完善局部注采井网、注采调配等治理措施,进一步巩固了聚合物驱效果,提高了单元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3.
东区聚驱在开采过程中,以其非均衡性为主线,不断优化注聚方案,提高聚驱阶段的采收率。本文通过分析东区聚驱后续水驱阶段仍存在的不均衡矛盾:即高含水井逐渐增多、井区间压力差异较大、油井利用率较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时调整开发思路,以提高区块的经济效益,必须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对高压井区采取控水措施,挖掘聚驱后剩余油,延长后续水驱经济有效期,达到"五控",即控液,控水,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控制产量递减,控制成本增加,减少无效循环,进一步提高聚驱采收率。二是通过低效井治理,提高油井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张素梅 《内江科技》2006,27(9):134-134
孤东油田七区西54-6注聚区于2002年11月转入后续水驱,综合应用注聚剖面和吸水剖面资料,通过分析注水井各层2的吸水状况、油水井连通关系、油井受效和油层水淹状况,指导了油水井配产配注、调剖、补孔等调整措施,保证了区块转水驱期间产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聚合物驱油是我国最先发展,并且进入大面积工业化推广阶段的三次采油技术,其在老油田开发中后期的稳产、增产作用日益凸显。注聚泵作为聚合物驱油的主要设备,在油田聚合物驱油现场,得到广泛应用。注聚泵泵阀是主要的易损件,维修难度大。通过介绍注聚泵泵阀故障诊断装置及其应用效果,为岗位员工安全、快捷地维修注聚泵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对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效果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萨中开发区首个全过程注高浓度的区块一南一区东块1#注高浓度以来的驱油效果研究,初步总结了高浓度驱注采动态变化规律和见效特点,并依据室内物模预测中心井提高采收率22.89%,较常规浓度多提高12.32%。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胜坨油田胜一区沙二1-3单元为例,分析了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油藏的出砂机理,结合油藏特点提出了油水井协调治理的措施,并提出了6项防砂效果评价指标。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措施和评价指标,对聚驱后续水驱油藏的出砂井治理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留新 《内江科技》2010,31(5):128-128,169
孤东油田七区中目前已经转入后续水驱,七区中自2001年6月注聚以来经过不断调整,有效延长了见效高峰期,提高了增油效果。2004年11月转水驱以来,日油呈持续下降趋势。结合区块的地质及开采情况,分析产量下降的原因,提出了下步以层间调整为主的挖潜措施以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开采管理。  相似文献   

9.
李楠  田敏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8):185-186
空气泡沫驱综合了空气驱油和泡沫驱油的双重优势,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提高采收率新方法,阐述了空气泡沫驱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注空气/空气泡沫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其安全性,空气泡沫驱可用于中高渗油藏的调驱或驱油,效果较好。指出对注空气泡沫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相关油田的应用与推广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借助AFS200自动流体驱替系统,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油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的变化,明确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脱气过程中的驱油机制以及地层原油部分脱气后对水驱油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弹性驱、溶解气驱及水驱对驱油效率的贡献,获得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驱油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泡点压力下进行水驱,最终驱油效率最高;随着地层压力下降,地层原油脱气,压力下降幅度越大,脱气程度越严重,弹性溶解气驱油效率越高,后续水驱的驱油效率越低,最终驱油效率越低。提出了对溶解气油比较高的油藏应保持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进行开采的观点。研究结果对于高溶解气油比油藏的注水时机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欠注问题突出的特点,从欠注原因分析和稠油渗流机理考虑,提出复合活性水降压增5i+CPE驱的降低油水流度比、提高深层稠油流动能力的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在营12斜244和营12斜2545i水井应用后,油压下降、日注增加,对应油井动液面回升、含水下降、日油增加,取得较好效果,对深层稠油油藏改善水驱效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春海 《内江科技》2013,34(1):148-149
在长垣油田水驱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阶段,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发,厚油层底部经过冲刷形成大孔道,造成低效无效循环,对油田开发提效率极其不利,因此对厚油层实施深度调剖,控水挖潜,节能降耗。区别于常规水驱调剖,深度调剖将单一油层作为调剖目的层单卡注入调剖液,非目的层停注,将常规段塞的一段优化至三段,调剖半径由30米增加至70米。实施后,调剖井区少注水14.74万方,少产水8.76万方,累计增油15275t,获得经济效益3922.98万元,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起到较好的节能降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油田注采井网的结构复杂,环境恶劣,研究其波及系数等参数具有重要意义但尚无有效合理的方法。为此研究提出使用等值渗流阻力法考虑非活塞式水驱油推导出多分支水平井注采井网产能以及见水时刻波及系数。利用等值渗流阻力的方法,以非活塞式水驱油为研究载体,将注采井的渗流区按照3个阻力区的形式划分,合理推导出产能公式和波及系数的计算公式。仿真结果表明,穿透比和分支数是具有线性相关的关系,并随着穿透比的增加而使得分支数也在增加。数模仿真结果显示了较好的低误差性能,提高了采井网波及系数的计算精度,为提高油藏和采油工程精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季敏  郭文学  刘斌 《内江科技》2013,34(1):145-146
针对埕东西区Ng331水驱开采后期高含水的现状,在室内研究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实施预交联体+聚合物的二元复合驱注入方案。为提高二元复合驱的注入效果,首先优化了注采井网,同时及时调整,提高注聚质量,运用配套工艺技术,扩大二元区见效规模,加强动态监测工作,加强矿场注入管理工作,目前区块内油压上升,阻力系数增大,含水下降,日油稳步上升,初步见到效果。  相似文献   

15.
谢滨 《科技风》2011,(3):133
油田经过多年的加密调整和注水开采,大部分已经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阶段,依靠常规方法开采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油田采收率,根据南一区葡I组主力油层的陆相沉积,油藏非均质性以及水驱开采后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在南一区西东块2008年进行小井距布井,于2009年1月开始采用注高浓度聚合物,经过10个月的注聚现场应用研究,我们对南一区西东块注聚井取得良好效果做出真实评价,为油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聚合物驱油技术,保证聚合物驱油现场应用取得好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油田的生产实黪,综合分析了聚合物驱采出液的浓度、含水率、粘度、密度、矿化度、离子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聚合物在产越水中的溶解性、聚合物产出水配制聚合物溶液的抗剪切性能和聚合物驱采出水的回注效果,对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孤东油田属疏松砂岩油藏,目前稠油热采区已进入多轮次吞吐阶段,开发效果变差,高、低渗透层动用差异大,汽、水窜状况日趋严重,部分井注汽压力低,注汽效果差,汽驱井注汽压力低,汽驱井与对应油井存在汽窜现象,为解决这一矛盾,需对稠油热采井进行调剖封窜,封堵高渗透层和大孔道,改善吸汽剖面,提高注汽效果,增加稠油井产量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就是氮气+泡沫热采调剖技术。该项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注入蒸汽的波及系数,有效地降低油层水的相对渗透率,控制水的指进或锥进,提高蒸汽吞吐开采的阶段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张徽  盖玉叶  范荣菊 《内江科技》2010,31(4):98-98,36
飞雁滩于2010年11月注聚,2006年9月进入后续水驱:目前平面矛盾突出,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储量动用程度低,且地层能量水平坻,单井液量低:通过合理注采比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综合应用热油藏工程方法,采取了局部完善注采井网、调剖、增注、分注等综合治理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取得明显效果,有效控制产量递减,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注水井的注水水驱路径、推进方向、波及范围和水驱路径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落实注水井与周围井的注采关系,了解注水井水驱平面发育状况,平衡注采矛盾,合理调整开发方案,应用电位法井间监测技术,在老河口油田选3口井注盐水,并对注液前后地面电位场进行了现场测试,对比目的层变化前后的测试数据,确定视电阻率分布图,从而达到推断注水水驱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弱碱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在北二西试验站进行了点滴配注的三元复合驱试验,重点跟踪北二西弱碱三元配注站各个环节的粘度和浓度情况,逐项分析评价试验站弱碱三元配注工艺各个环节的适应性,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地面工艺的改造建议,并总结了弱碱三元复合驱的技术界限,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