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授课对象:高一(7)班 授课地点:新安中学电子阅览室 一、早读准备:感悟《雨巷》(略) 二、网络学习:研究《雨巷》 导语:课前,我们初步感知了《雨巷》令人窒息的忧郁美,现在,我们依托“家园”网站,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理性上对《雨巷》进行深入的观照、探究。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能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相似文献   

2.
一、早读准备:感悟《雨巷》 二、网络学习:研究《雨巷》 【导语】课前,我们初步感知了《雨巷》令人窒息的忧郁美,现在,我们依托“家园”网站,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理性上对《雨巷》进行深入的探究。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能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中职学校进行《雨巷》一课的有效教学?通过策划组织表演展示等学生活动,增强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主动培养审美能力来实现。怎样实现《雨巷》的教学重点?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我在导入的环节播放《雨巷》歌曲,让学生感受这首诗被演唱出来时所能传达的感情。《雨巷》是一首音乐感、画面感都很强的现代诗歌。在总结阶段,我回答了学生"为什么要学《雨巷》""学《雨巷》对我有什么用"的疑问,实现《雨巷》教学的最佳效果,学生们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使他在诗坛上声名大震,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本文试就《雨巷》所表现的内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对“现代派”诗的认识和理解。从《雨巷》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手法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些重要主张。诗人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论诗零札》)这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倾向和追求。《雨巷》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情调。我们知道,诗人曾怀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能用和谐、均衡的声音进行二声部节奏练习,感受下雨时的无限乐趣;能分别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和悠长而流畅的声音演唱《小伞花》,抒发同学间的真挚友情。2、欣赏舞蹈《小城雨巷》、重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感受音乐的美,体验学习的快乐、与伙伴合作的快乐:大声地说出你的爱,真挚地表达友爱之情。  相似文献   

6.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从已有的《雨巷》教学案例来看,大都是紧紧围绕着《雨巷》中多种意象来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以讲授法和启发式互为补充。这种教法虽然抓住了重点,着重分析诗中多种朦胧的意象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但传递的知识比较空洞、单调和缺乏新意,不利于学生新诗素养的培养。因此,对于《雨巷》这一类新诗,我们要对其教学内容除旧布新。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领略《雨巷》的意象美,感悟《雨巷》的意境美,品味《雨巷》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7.
<正>一、两堂展示课某次展示课上,展现了两堂以小组活动为载体的语文课。案例一任务一:学校即将举办诗歌朗诵会,你们班选择的作品是戴望舒的《雨巷》,朗诵者将以《雨巷》的MV(音乐短片)作背景,请你依据文本的意境与制作要求,撰写MV的拍摄脚本。要求:(1)依据"雨巷""姑娘""我"之间的关系进  相似文献   

8.
悠长寂寞的雨巷伫立着忧伤的主人公,他痴痴地张望,久久地张望……这就是《雨巷》诗行里一幅会动的画面。好的诗歌让人感动,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雨巷》正是这样的好诗。作者用文字代替画笔,既描绘出了主人公在雨巷中翘首企盼的画面,又让我们体会到了那充满忧伤和苦闷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  相似文献   

10.
单元课题:《荔枝蜜》、《小麻雀》、《猫》、《挖荠菜》、《榆钱饭》(初二册第七单元)授课者:北海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林受桂。班级:北海五中初一(1)班授课时效:共10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师:从今天开始,我们用整体学习一单元的教学方法学习第七单元,希望同学们很好地配合老师  相似文献   

11.
一、背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一章第五节为《机械效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示范初三实验班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现将其展示如下:二、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师:生活中处处能听到"效率"一词,父母工作时要讲究效率,早点下班给大家烧饭、做菜;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讲究学习效率,如果班上某位同学在校  相似文献   

12.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提到:翻转课堂指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上课,然后再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问。这正好与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师在教室上新课,课后学生自行写作业"反过来,因此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文章就"翻转课堂"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 同学少年》的短信服务开通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短信。短信长短不一,内容五花八门。有的送出了真心的祝福,有的表达了对友情的期待,有的写下了自己的疑问,有的留下了真诚的感言,还有的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挑选其中的部分内容刊登在 《同学少年》期刊上或《同学少年》短信版杂志中。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我们的短信互动中来,我们再次“公告”——想发短信给 《同学少年》的朋友们,请编辑短信,并在短信内容前加上你所参与栏目的代码 (友情寻呼—X H 、心结大家解—X J、欢乐便利店—H L、心声带—X S、评…  相似文献   

14.
留言板     
2005年6期的《同学》"留言板"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近来《同学》不断发生了许多事情:《同学》在不断摸索着自己的风格定位,同学的老读者们纷纷从初中向高中或者向大学迈进,新的朋友源源不断地加入,不久之后我们还将拥有自己的网站。一切仿佛都在进行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每个人也会有别样的心情吧。尤其6月,对于毕业生是一次别离又是一次新的开始,大家把所有的忧伤和憧憬都留下来吧,让《同学》来见证:) 我们的参与方式是在"西祠胡同"的《同学》讨论版留言。(一般每月最后3天会开始征集留言,由于写信不能及时用上,建议还是在版上留言)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 ,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众星拱月的意象结构与意境生成的艺术。《雨巷》一诗的独创性首先体现为意象的创造和意境的生成艺术。该诗创造了三个主要意象 :雨巷———雨中的巷道 ,悠长冷清而又寂寥的巷子 ;“我”———在雨巷中踽踽独行者 ;姑娘———“我”希望逢着的一位想像中的姑娘。诗人又以油纸伞、丁香、姑娘的眼光、芬芳、颜色、梦、颓圮的…  相似文献   

16.
一、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在宁夏灵武市二小的《落花生》一课上,当有的学生说要做花生一样的人时,有些同学提出异议,授课的徐彩霞老师改变了原有预设,适时激发学生展开讨论:在现今社会  相似文献   

17.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目的要求】  1 加深对生命意识的领悟 ,崇尚生命 ,热爱生命。2 学习哲理语言。【重点难点】 哲理语言的积累 ;艺术语言的意蕴感悟。【教学时间】 建议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敬畏生命》)一、导入 ,可以围绕生命的平凡而神圣发挥。二、教师范读、听录音范读、点读交替 ,着力渲染一种崇尚生命的情绪。三、带着以上情绪 ,自读课文。四、对课文内容 ,作出自己的评述并指出自己的疑问 ,在同学之间交流讨论。五、就“生命”一词说句子。如 :生命是神圣的。比起生命 ,世界上的其他诸如权势、财富都是粪土…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理念】《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诗两首》的其中一首。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一年级新生而言,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意象,透过意象理解诗歌主题。因此,在授课环节中,为避免生硬、艰涩地向学生讲解意象,根据本课实际,特设计构建故事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让让全体学生参入其中。同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本文中"丁香姑娘"这一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19.
时过二十年,再次品读戴望舒的《雨巷》时,我又一次被它凄迷忧伤的意蕴深深地感动了。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与一帮爱好诗文的朋友在校外的山坡上,声情并茂地吟诵《雨巷》,身边翠绿浓密的槐树,在晚风中漂浮着醉人的芬芳;恰在此时,雨中的丁香又一次包裹着我,让我沉醉。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享誉诗坛的经典之作。除去其自身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之外,读者接受是将其推向经典的重要原因。接受过程中的一些因素,诸如话语权力、文学批评、“雨巷”情结、文学谱系等都对《雨巷》的经典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借助于它们,《雨巷》不仅在诗歌史上永垂不朽,还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抒情艺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