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着不需要很多钱,只需要执着的精神 一个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从苏北一路乞讨,逃荒到上海的穷苦孩子,如今是享誉海内外的紫砂壶收藏家、紫砂陶艺家和中国茶道推广人。他不仅收藏着数百把足以令每一位紫砂壶发烧友双眼发光、心跳加速的名家壶,并且自己制作的紫砂陶艺也成为收藏家和茶人竞求的珍品。这个人就是上海滩最具传奇色彩的许四海。 许四海幼年时,家乡一位破落地主刘拐子死后仪剩一把紫砂壶,而这  相似文献   

2.
紫砂如玉     
《中国新闻周刊》2009,(18):78-79
紫砂之上品,无论鼍于案头静观,亦或捧于掌中摩挲,俱能与你心灵相通.心意相融。把玩得久了,自然愈是有味。何谓“味”?形而上之,气息也,境界也。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就是说泡出来的茶也因紫砂壶使用年代的久远而芳香醇郁。另外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即使空壶里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独特的取材、纯熟的手法、深厚的文化,奠定了紫砂壶国粹的地位,其色奇、质朴、型雅,正符合中国文人传统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一家乡镇企业的雄心十年前,史俊棠是一个喜爱写稿的农民通讯员。如今,他成了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江苏省劳动模范、海内外颇有点名气的“文化厂长”。不久前,史俊棠领导的宜兴紫砂二厂,和上海文汇报共同举办了一次国际性的文化评奖活动——国际紫砂文化征文奖。这不是时下盛行的那种赞助式的评奖,而是真正由企业唱主角——紫砂厂发起紫砂征文,内容囊括紫砂历史、紫砂理论、紫砂工艺、紫砂人物、紫砂诗文……获奖作者有国内著名作家陆文夫、艾煊,有“制壶泰斗”顾景舟,有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  相似文献   

4.
从北京电台到现在的上海东方电台,我做“广播人”已有九年。在1995年,我与一档有趣的节目结缘:收藏。因为是在素有中国收藏半壁江山的上海工作,又时不时地与各位收藏大家频频交往,所以人家总是忍不住问一句:哎,金亚,你收藏什么?我一无财力,二无时间,就是有些收藏爱好,在“大家”面前也是“小打小闹”,就总是随口笑谈:我呀,收藏“声音”呗! 1996年,我采访《上海浦东》邮票的设计者之一张安朴先生时,结识了他的儿子——一个胖乎乎的小画家张乐陆(小家伙也已设计了好几套邮票并发行)。没  相似文献   

5.
《中国博物馆》2009,(3):106-106
2008年9月16日至10月16日,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举办“紫玉暗香——2008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这是南京博物院和台湾咸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继2005年“砂壶汇赏”展之后的再度合作。展品汇聚南京博物院藏文人紫砂珍品、台湾咸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外销紫砂精品,以及来自宜兴明清蜀山、羊角山窑址、明代徐州卫遗址、清代扬州城遗址和明代金坛金沙水井的紫砂考古新发现,  相似文献   

6.
刘晓岩 《兰台世界》2005,(8):130-130
一、理论体系 1.学科的差异。档案学的学科研究是“档案”,图书馆的学科研究是“图书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的收藏、管理和利用。档案的收藏、管理工作涉及档案室与档案馆两个部门。档案存在着一体的问题,主要是一个机关或部门内部文档的一体化,将来的档案学可能被“文件学”所取代。图书事业按照分工为出版、经销、收藏管理三大部分。图书馆学所针对的只是收藏管理这部分,没有涵盖图书事业的出版、经销部分,随着图书事业三大部分一体进程的发展,“图书学”才会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侯磊收藏“文革”时期的美术作品.在石家庄时光街“六度园”展览以来.受到不少人的青睐。4月26日,《燕赵都市报》专此以《侯磊藏品——特殊时代的艺术再现》为题进行了报道。不由地引发对侯磊收藏档案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8.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保存本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存本”是图书馆从入藏的全部书刊或有长期使用价值的书刊中,每种抽取一册,长期保存,用“参考备查的一种文献收藏形式。这部分藏书一般品种齐全、保存完好.是馆藏文献的一十缩影。由于受封建藏书楼思想的影响,一些图书馆的保存本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藏辑用”.甚至其藏不用的问题.造成了文献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藏”与“用”的矛盾。固此·有艘开发和利用保存本已;引起许多图书馆的重视.并且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试就省级公共圈书馆如何开发利用保存本做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日前,宜兴市邮政局向市档案局捐赠一批邮品。其中有《宜兴紫砂》、《中国陶都宜兴》珍藏邮册一套;《徐秀棠紫砂作品选》、《吕氏紫砂艺术》、《葛军喜洋洋》邮折各一套,宜兴邮政局首次以梁祝故事为背景发行的明信片1套。这些邮品反映了宜兴各个时期优秀的陶瓷作品及宜兴风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宜兴市档案局接受捐赠邮品@崔志忠  相似文献   

10.
黄洁 《新闻通讯》2014,(5):68-69
盛世兴收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收藏爱好者约7000万人。苏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书香世家众多,收藏人数很是可观,这其中,有收藏行家,也有“菜鸟草脚”,对于这些收藏界的“新人”来说,他们迫切需要增长鉴别知识,了解收藏动态。本人就职的苏州日报也开设了“收藏”版,由笔者负责相关编辑工作,就“收藏”专版的编辑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1.
《档案天地》2009,(1):64-64
近日.中国摄协举行了“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表彰会暨向中央档案馆捐赠抗震救灾优秀作品”仪式。这是中央档案馆在历史上首次收藏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12.
明红 《档案天地》2007,(4):21-22,18
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后进献皇宫,宋徽宗赵培十分珍视,他用瘦金体御笔亲书了“清明上河图”五字.并钤上双龙小印(宋皇帝的闲章.用作鉴赏、收藏艺术品的钤记).徽宗成为皇宫第一个收藏此画者.  相似文献   

13.
《信息参考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金华日报社主管和主办的一张报纸。其“收藏专刊”专版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报刊中较早开辟有关收藏投资的专版。“收藏专刊”重视图片应用,精心制作标题,使这个专版很快在众多的收藏类报刊中脱颖而出,引人注目。由于“收藏专刊”创刊较早,而且特色鲜明,故有许多藏友以收藏本刊为荣。笔者多年来一直是“收藏专刊”的编辑,现就收藏类专刊的编辑工作谈几点见解。一、注重特色,突出主题随着群众性收藏热潮的兴起,近十年来,收藏类的书籍、报刊层出不穷。各类有关收藏类的报刊,或注重鉴赏,或注重投资,各有千秋,各具风采。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底,全国专业性收藏  相似文献   

14.
4月23日,有“中国老报刊收藏第一人”之称的北京平谷居民李润波将30年来收藏的五万份老报纸全部捐献给平谷区档案馆,并向公众开放。平谷区政府为肯定其义举,特地拨出100万元人民币作为奖励。据介绍,李润波1979年开始收藏旧报旧刊,至今已经有30年的收藏历程。在其收藏馆内,收集了清代康熙以来五万多件老报刊和珍贵文献。其中,“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一些在国家档案馆都很难找到的历史大事件报,在李润波创办的世纪阅报馆内可觅到踪迹。  相似文献   

15.
名人相册     
《档案与建设》2008,(5):30-31
紫砂艺术家蒋蓉,别号林凤,1919年出生于宜兴县川埠乡潜洛村的一个紫砂工艺世家。1930年她11岁时辍学在家,随父抟坯制陶,数年后制作的“犀牛”和“螃蟹戏金鱼砚台”让人刮目相看。1939年,她不足20岁就到上海伯父处学艺制陶,眼界大开,技术精进,作品多为花货摆件,如“水红菱”、“小田螺”、“小辣椒”、“莲蓬水盂”等,为日后创作象形壶器打下坚实的基础。1941年,她应上海标准陶瓷有限公司之聘,任紫砂工艺辅导员,并带领50多名女工从事陶瓷工艺改革和制作。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基本职能新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论者认为图书馆基本职能是“收藏典籍和传播知识”或“收藏与传递文献”。本文提出的新说为“聚合知识记忆并传播其知识”。  相似文献   

17.
戴煌 《新闻世界》2009,(3):28-28
盛世兴收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一个原由高端阶层所把玩的“专利”——收藏,正迅猛地向民间扩散,且已形成规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集邮热,到九十年代的票证收藏热,字画收藏热等等,不一而足。作为媒体,也自觉不自觉地跟进着,各报纷纷办起收藏版。仅安徽境内.各种媒体的收藏版已十多家以上。而且,随着收藏热的高涨,  相似文献   

18.
认识你自己     
王晓明 《视听界》2005,(4):96-96
想做 可做 能做=该做。这是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公式。在曾鸣看来,“想做”可以概括为“激情”,以及“激情”所涵盖的“使命、愿景、目标”;“可做”代表“大势、规律”;“能做”则是你的“绝对/比较优势”;“该做”就是“战略”。有感于中国企业的机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本期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收藏的特色家庭档案.同时,更是一个利用档案为社会服务的良好范例。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执地做着自行车的收藏.并且敏锐而自觉地具备着档案的意识.建立档案,利用档案,因而取得化与经济的双重效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民间收藏古已有之 ,它与官方收藏一道 ,共同传承着中华文明。没有发达的物质文明 ,很难有高尚的精神文明。收藏与经济密不可分 ,在中国历史上几个收藏甚丰的阶段 ,都是国家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改革开放后 ,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民间收藏由于有一定的经济做基础 ,得以进一步弘扬。特别是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在《宪法》中明确写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民间收藏有根本大法予以保证 ,想必发展愈加迅猛。1999年12月26日内蒙古收藏家协会成立 ,时任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