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年,在国家有关部门再三强调规范使用汉字的同时,一个不知“姓甚名谁”的汉字悄然登上各类媒体,这便是让读者、听众和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俬”字。“俬”字的出现常常与“家”字相连,构成“家俬”一词。“家俬”到底为何意?在查遍了《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权威辞典之后,既没有“家俬”一词,也不见  相似文献   

2.
现在提倡写短文,而且新闻体裁还规定字数,在长风日炽的今天。以字衡文,出于不得已。如何把短文写好?使人读后真有“尺水兴波”之感,是很值得研究的。前苏联作家契诃夫说,“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古代精短文章,光焰夺目。《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加在一起,也只有40万字。《论语》只有11750字,老子的《道德经》,仅有5000字。  相似文献   

3.
“像”字简化为,“象”字,是1956年由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时,被列入《汉字简化第二表》的。1964年5月,中国文宁改革委员会编印《简化字总表》时,在“总表”的第一表中,“像”仍被简化为“象”。不过在“象”字下附一说明:“在象与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删去了“象[像]”。这就告诉我们:自1986年10月起,“象”已不再是“像”的简化字了。但由于30多年的书写习惯和使用的影响,许多出版物还没有把  相似文献   

4.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注音版《论语》(2002年9月版),是专门给小孩子背诵用的,其中“曾”字的注音却有些问题。因为是给孩子读的,所以应该予以纠正。《论证·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以上二句中的“曾”,人民文学出版社《论语》均注为c啨ng,很可能是受成语“曾几何时”的影响。但实际上,这里的两个“曾”字都不应该读c啨ng,而应该读z叆ng。《汉字大词典·日部》“曾”收有以上两音,但在c啨ng音下有三个义项:①副词。尝;曾经。②深。③通“层”。而在z叆ng音下有9…  相似文献   

5.
财经新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观察新闻”,记者如果有心把平时采访的“边角料”积攒起来,并用相关理念将庞杂的材料串起来,“副产品”也能做“大餐”。 今年5月份发表在《大河报》上的《传承历史文脉,郑州要一直醒着》这篇稿子,就是一次采访的“副产品”,但经“小火慢炖”,终于“煲”成了“大餐”——体量8000多字、共发了两个整版的大稿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西安出版社的《今传媒》杂志,2006年1月号(下半月刊),第一页以“本刊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共铸民族创新之魂》,主题选得好,所论也不错。但是,遗憾的是结尾3个排比句出了差错:“妆点2006(此处的“年”字不宜省略),妆点21世纪,妆点祖国世世代代的春天!”这里的3个“妆点”全都错了。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妆点”一词,只有“装点”,意思是“装扮、点缀”。毛主席诗词《菩萨蛮.大柏地》有“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句,用的就是这个“装点”。□不是“妆点”,是“装点”@秦殿杰  相似文献   

7.
《新闻导刊》2006,(6):59-59
拇指轻轻一按,新闻尽在“掌”握。这是近日开通的“新华手机报”为4.4亿手机用户带来的全新读报体验。“新华手机报”汇集了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电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现代快报》、《国际先驱导报》和《瞭望》、《半月谈》等一批在眉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均报纸、杂志的精彩内容,集中了新华社和新垂羚网晦新闻报道精品、并根据手机的特点进行了摘选和浓缩。  相似文献   

8.
京都桂川河畔有一位为汉字“生存权”而默默倾注心血的可尊敬的老人,他就是日本著名的文字学家白川静先生。其汉字研究三部曲——《字统》、《字训》、《字通》,历经十三载,终于在迎来八十六岁高龄的今年最后完成付梓,从而为汉字研究为汉字在异邦的生存竖起了一座海外丰碑。日本全国性大报《朝日新闻》报社为此将“朝日奖”授予老人,并在今年2月4日至7日的《朝日新闻》日报版以“白川静世界”为题连续发表该社编委河谷正夫的专访文章。为便于汉字故国的同行和更多读者了解其人其事,现将原文摘要编译,文体仍沿用一问一答形式。  相似文献   

9.
“道”字是《老子》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在书中出現的次数多达七十三次。在每个章节中的意义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层面上表达了《老子》一书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通过“道”字在《老子》一书中不同的意义在各个章节中出現的情况,对形上形下两个层面的“道”作一个初步的简单的比较,借此得出一个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简单结论。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5日宣布该报“字述一年”的年度汉字票选结果,读者选择最多的汉字是“乱”字。今年是《联合早报》第四次举办票选年度汉字活动。主办方提出了10个与过去一年热门新闻事件联系较多的汉字供读者选择。该报一共收到超过7.3万张回复,其中选“乱”字来代表过去一年感受的读者占了近四分之一。与“乱”字得票率最接近的是“难”,排在第三位的是“恐”。  相似文献   

11.
黄彦 《大观周刊》2011,(31):12-14
汉字一直以来被认为其字形构造与音义表达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这也是由汉字形义音三位一体的本质决定的。而汉字义符系统以及义符之间的关系,牵扯到文字孽乳的过程,有助于理解异体字,同义字,同旁字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肉”部字形义系统的举例分析,构建出一个以“肉”义符为中心扩散而成的“肉”字群系统,然后讨论了“肉”义符与其他义符如“人”“月”“夕”“食”等之间的关系,好同字异构和讹变。  相似文献   

12.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13.
2000年第5期《读书》刊载了刘禾先生的文章《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文中谈到,清政府曾将外国人称为“夷人”。英国人最初对“夷”字的翻译有stranger(陌生人)、foreigner(外国人)等译法,而到了1830年,传教士郭实腊开始将“夷”字译为 bardarian(野蛮人)。这一译法,“对鸦片战争的影响非同小可”,“因为‘野蛮人’的说法大大冒犯了刚刚暴发的英国资产阶级的面子”。从文章的内容揣测,刘先生似非研究历史之人,故本人亦不便对其各种史学观点妄加评论,只想就其中有关“夷”字及其含义谈…  相似文献   

14.
“阎”是一个通用字 ,是由繁体字“阎”简化而来的 ,已收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 ,并注明“阎”是“阎”的简化字。各类汉语字典里也都列有“阎”的字头 ,说明它是我们应当使用的规范字。“闫”字是已经被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 )》中的一个字 ,所以《简化字总表》、《通用字表》及常用字典中均未收入。“闫”字的出现大概同“闫”字有关 ,因为“闫”与“阎”同音 ,只是形体上有些不同 ,是通用的 ,在 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中就列有“闫”的字头 ,并注明同“阎”。在文字改革中 ,“闫”与“…  相似文献   

15.
宋代散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这样让醉翁亭出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一个“翼”字,将亭之情、亭之景、亭之形象和盘托出,现于读面前。这就是古人一字立骨之法。  相似文献   

16.
任晓润 《视听界》2005,(1):70-72
十二年前,在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蓬勃发展的起步期,深度报道以其不同凡响的超越为观众瞩目,也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事业殿堂,当深度报道所涵盖的理念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时,曾经作为深度报道代表性载体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却遭遇到来自受众的“寒流”。《江苏新时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第一时间》、《西安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等“新闻超市”①类栏目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呈燎原之势,其受观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创办者当初的期待。有学者认为此“新闻超市”类栏目以其“民生”特质而堪称“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②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节目过于媚俗,降低了新闻性栏目的品位。③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河北科技图苑》杂志到今年3月1日出版的第2期,正是该刊出版整整100期。《图苑》这棵冀地的小树,如今已札下了根、郁郁葱葱。根扎在万千读者中,一枝一叶总关情。可庆可贺。对《图苑》,我这里只赞颂一点,就是:自1988年9月1日创刊以来,每期都有一篇“图苑寄语”设在首页,1600字左右。读过“寄语”的人都知道,其内容大部分是评论,包括表扬、批评、建议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出版视野》2010,(1):44-45
一、最色的汉字“姦” 这个字读“奸”,好似奸的异体字。《说文》解释为“私”“窃”的意思。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字充满了色情和暧昧的情调。  相似文献   

19.
《海南档案》2006,(1):40-4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晋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十恶”最早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决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六书”的具体内容,有几种说法:《汉书·艺文志》谓:“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谓:“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