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婕 《大观周刊》2011,(24):81-81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成为这场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雷杰 《大观周刊》2012,(43):361-361
教师是创新课堂的建设者,课堂是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学习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富于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近5年的新课程实验,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数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课堂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 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  相似文献   

3.
石慧 《大观周刊》2011,(35):164-16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知之甚祥的一句话了。让学生也能够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尽然发展趋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人胜的……”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薛莉萍 《大观周刊》2012,(19):229-229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师生之间要建立起和谐的“情感场”,利于学生对老师教育的遵守和接受。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教师的激情,鼓舞起学生的自信与勇气。课下,学生对数学学习克服困难,解决困难后的自我满足与提高,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良性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方志洁 《大观周刊》2011,(30):43-43
教学的创新,关键在于课堂的创新。课堂的创新有很多技巧,比如:“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数学活动”,“开启思维,形成联想学习能力”,“重视师生互学互动”等都是我们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张宜全 《大观周刊》2013,(6):192-19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数学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数学探究”、“合作学习”、“数学建模”等各种各样的琳琅满目的课改方案.似乎强烈的影响着我们原本熟悉的教学环境,课时的减少.学习方式的改变.尢不对我们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人对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个人的看法.愿与大家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7.
周秀琼 《大观周刊》2011,(28):242-242
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探究”的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张勤 《大观周刊》2011,(10):32-32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相似文献   

9.
李双兰 《大观周刊》2012,(36):122-12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多种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所以,合作学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应用。本文仅就如何小组合作学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黄正强 《大观周刊》2012,(12):318-318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只有激活学生思维,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思维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让学生聪明起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激活思维呢?下面谈谈激活学生思维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张晓军 《大观周刊》2012,(29):237-237
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柳斌 《大观周刊》2012,(37):273-273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是学习的材料源泉.教师则是这一学习活动的“智能枢纽”。为了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现代数学信息,我在教学中采用高效、快捷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3.
黄元忠 《大观周刊》2012,(18):246-246
作为前线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去认真想一想如何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想创建快乐数学课堂,是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下去的一条捷径。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热烈,使学生有浓厚兴趣去学习它?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李雄飞 《大观周刊》2012,(29):244-244
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吃透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改变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重视课堂评价,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5.
刘会敏 《大观周刊》2011,(39):170-170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快乐”起来,使他们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一是趣味性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二是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三是成功是学习数学的帮手。  相似文献   

16.
李秀菊 《大观周刊》2013,(2):134-13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活动自然充分.改变了以往师生间单一的“一对一”的问答形式,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深刻性,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展。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里简单谈谈。  相似文献   

17.
朱雅娟 《大观周刊》2012,(44):228-228
我们所有的人收教育的主要地方就是教室,而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主要是交流合作.教师和全班学生互动讨论,也是一种师生交流合作地学习.但数学是个人思考的学科,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维、独立思考,才能促使高质量的师生的互动.那么教师怎样提问呢?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题,也就是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或在解题策略的“关节点”上,或在知识间联系的“联结点”上,或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提问.好的提问就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另外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由于思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没有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表面热闹的合作学习是形式上合作,是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俊彦 《大观周刊》2013,(3):134-134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和谐.是各种教学因素的和谐.是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小学数学和谐课堂界定为“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特色,课堂诸要素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一种动态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状态”。和谐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水到渠成地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祁宇明 《大观周刊》2012,(51):325-325,3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  相似文献   

20.
郑建军 《大观周刊》2012,(1):139-139,12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根植于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上,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活动?应需而生、顺势而成的活动方是有效的活动,本文时现行的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有效性进行了新的思考,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凸显数学活动有效性的方法,提出“灵性和理性并举,快乐与生成相伴”,总结归纳了:科学制标;精选内容;优化设计;相机引导;草根评价等五大有效组织学习活动的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