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23页有“船飘到台湾”的用法。对此,笔者认为不妥,船到台湾,只能用“漂”,不能用“飘”。我们知道,“飘”和“漂”,念piāo时,都是动词,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事物所在的处所不同,移动所凭借的动力不同,当然piāo的对象也不同。“漂”的对象,通常是“船、球、木”等一类能浮在水面上、液体表面上;而“飘”的对象,是灰尘、烟雾、气球、雪花一类能浮在天空中的东西。“漂”的处所是水面上或液体表面上;而“飘”的处所是天空中。“漂”所借助的动力主要是风或液体的流动;“飘”借助的动力主…  相似文献   

2.
在一棵树的树枝上,有一顶太阳帽。太阳帽上有两根绸飘带,在风里飘呀飘。太阳帽想:“我多么希望被人戴在头上呀。”太阳帽想着,用它的飘带飘呀飘,轻轻地飞了起来。小蚂蚁正在搬粮食,太阳晒着他,好热呀。太阳帽飞到了小蚂蚁的头上。太阳帽变小了,戴在头上正好遮太阳。  相似文献   

3.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4.
曾看到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处理同一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感受颇深。请看:一节语文课上,学生正在学习《小镇的早晨》,学习“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产生了疑问:老师,“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圆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这句话中的“飘”应该写成“漂”,作者写了错别字。这位老师先表扬提问的学生很细心,然后就告诉学生作者没有写错,接着开始讲为什么这里作者用“飘”。而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另一节语文课上,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师:请同学们把“飘”与“漂”放进句子…  相似文献   

5.
构图教儿歌     
我教小班幼儿学习“小蜻蜒”这首儿歌时,贴出一张背景图,上面画有开阔的天空,一片绿草地,旁边有一个池塘。我边范读“蜻蜓飞得高,天气多么好,白云飘呀飘,太阳眯眯笑。”边在开阔的天空中贴上蜻蜒、白云、太阳。接着我读“蜻蜓飞得低,天气变化了,乌云遮太阳,大雨快来了。”同时在草地上贴蜻蜒,将乌云盖在太阳上,用手势  相似文献   

6.
思嘉与江青     
三十年代,美国曾流传过一部反动小说《飘》,此书在美国蛙噪了一番之后,早就被扔进故纸堆里无人问津了。孰料到了七十年代,江青却从故纸堆里把它翻了出来,在接见一个美国反动女记者时说:“从《飘》形象地看到了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对这部反动的小说进行了无耻的吹捧。  相似文献   

7.
案例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案例描述:师:这个句子写得多好啊,它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我这也有个好句子,请大家仿照它,展开想像说一说,秋雨给“银杏树、田野、菊花”带来哪些变化。(出示句子:秋雨飘呀飘,飘到银杏树前,她轻轻地说:“银杏树啊银杏树,瞧瞧啊,秋雨来了!”银杏树睁眼一看:“啊!秋天来了!”于是,她扇动着银黄的叶片。学生小声练习。)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生:秋雨飘啊飘,飘到田野,她轻轻地说:“麦苗啊麦苗,瞧瞧啊,秋雨来了!麦苗睁眼一看:“啊,秋天来了!”于是,他换上了金色的新装。生:秋雨飘呀飘,飘…  相似文献   

8.
赏花去     
春风吹进屋子,小猪家的窗帘飘呀飘…… “妈妈,我们闻到一股香香的味道。”小猪们跑去告诉妈妈。 猪妈妈来到窗前,“风把花儿的香味吹来了,也许后山上的樱花已经开了。” 猪妈妈用劲地嗅了嗅,说:“孩子们,咱们去赏花吧!”  相似文献   

9.
五、山上的圆柱子晨风轻轻吹,小兔出门散步,发现山顶上多了一根圆柱子。小兔奇怪地想:“呀,那根圆柱子是谁放上去的?”小狗和小猫来了,也很奇怪。小狗说:“我们上去看看!”“好。”小兔同意了,小猫也同意了。他们一起往山上走。走到半路,小兔忽然发现圆柱子在一飘一飘地动,不禁害怕了:呀,那圆柱子会动,太可怕了。但小兔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百二十七页在叙述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东晋的王羲之吸取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立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还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说王羲之的字象浮云那样在天空飘荡,象受惊的龙那样矫键地舞动。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很贴切。其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不是赞美王羲之的字。因为: 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语出自《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出处就可以看出,它是作者用来赞美王羲之的笔势,而不是用来赞美他的字的。在中国书法理论中,笔势和字是有根本区别的。“笔势”一词中的“笔”是指用笔;“势”  相似文献   

11.
好朋友     
雨好大,人好多……一阵风吹来,我的伞(san)由彩蘑(mo)菇(gu)变成成蒲(pu)公英,飘(piao)啊飘啊飘上了天空。我在雨中走,全世界的眼睛看过来。好同学乐乐说:“打我的伞(san)吧!”我把手一挥(hui),说:“不要!”乐乐跟着妈妈回了家。雨好大,人好多……  相似文献   

12.
在笔者听过的语文课中,不乏精品好课,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尽如人意。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课上得太“飘”。何谓“飘”?“飘”,本意为“随风摇动或飞扬”,引申为“轻浮,不踏实”。现代汉语中含有“飘”字的词多有摆动、浮动、流散、摇曳、游荡的意思。以“飘”形容对语文课的感觉,是说课上得不扎实、不到位、不饱满,或如断线的风筝,或似脱缰野马,或像水中浮萍,或若山中云雾。笔者将其概括为四相,即散而无神,浅而无根,乱而无序,淡而无味。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70年代恢复全国高考制度以来.中学各学科教学就流行这种说法:“考纲”不等于“教纲”。说白了就是中学教学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被动地围着“考试(中、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动。而要冲破“教学”完全受制于“考试”的怪飘。多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14.
张璇 《考试周刊》2012,(70):164-165
本文通过对比电视剧《雪花那个飘》中那一年代的大学生与当今大学生两个不同时期大学生“三观”的改变,分析几十年来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变迁原因,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如今对于“飘一代”这个概念,我们已能欣然接受。每天都有许多怀有各种抱负的青年开始飘一代的生涯,这些人飘得轰轰烈烈,吸引着各种目光。每天也有许多人,悄然退出飘一代的行列,落叶归根,谋取一固定职位或居所。浮云东去,轻舟且系渡头。他们抱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喟叹:“飘不动”了!  相似文献   

16.
吴春环 《江西教育》2002,(24):30-30
《看雪》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文,其中的教学片段为: 师:(分别用“沙粒”、“小纸片”从空中洒下,让学生观察)请你们观察后填空。 (CAI显示:沙粒从空中_下来,小纸片从空中_下来。) (生在横线上都填“落”,师板书“落”) 师:请快速查字典,“飘”和“落”是什么意思,联系刚才的观察想一想“飘”和“落”有什么不同?(生查字典,回答:师用CAI显示:飘——随风摇动;飞扬。落——从上向下掉。) 师:第二空填哪个词好?  相似文献   

17.
雪景与豪情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 1936年 2月在陕北清涧县 ,于是一场大雪后登上白雪覆盖的高原视察地形 ,欣赏了“北国风光”之后 ,写下的大气磅礴 ,令人惊叹的千古名词。这首词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抒发自己的抱负。上阕开头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诗人登高远眺 ,从视野的角度 ,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一个广阔无垠的银世界。一个“封”字突出其天寒地冻 ,静得出奇 ,一个“飘”字显示雪花的舞姿轻盈柔美 ,一静一动 ,美不胜收。接下来一个“望”字领起下文 ,一直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如…  相似文献   

18.
2月份,恰逢寒假。队员们每周一不易再聚国旗下,共同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为此,我们为读者朋友精心设计了一组与国旗、与升旗仪式相关的内容,并将主题设计为“红旗飘飘”,希望鲜红的国旗飘在蓝天上,飘在祖国的每个角落,飘在你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9.
考试是阿健的噩梦。提到考试,阿健脸上就飘上一层灰,不见光,不见彩。但他想起昨晚“网友”在“聊天”时的一句话:“只要你睡在学校这张床上,就必须学会吃噩梦宵  相似文献   

20.
连环句     
三角旗,披在肩,革命传统记心间。这是啥,红领巾。红领巾,胸前飘,星星火炬举得高。这是啥?是队旗。队旗飘,红彤彤,用力一敲“咚咚咚”!这是啥?是队鼓。敲队鼓,走得齐,冲天一吹“哒嘀嘀”!这是啥?是铜号。小铜号,特别响,我们走在大路上…… 连环句@夏振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