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鬼灵为行使复仇向助己者酬恩,可分四种基本方式。该母题生成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1、有助于冥狱、暴报观念的确立;2、该母题鲜明体现出中国式“好人向坏人复仇”的民族特色,解决了受害弱者如何在冥问成功复仇技术方法上的问题;3、母题为复仇的正义事业增添了侠义色彩,侠义又通过信义、情义使冷血铁面的复仇鬼灵常有人情味;4、母题的“劝善”取向,试图鼓励社会众生赞助复仇事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括了鬼灵为成功行使复仇向助己者酬恩的四种基本方式。认为1.该母题生成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有助于冥狱、冥报观念的确立;2.该母题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式的“好人向坏人复仇”的民族特色,解决了受害弱者如何在冥间成功复仇技术方法上的问题;3.母题为复仇的正义事业增添了侠义色彩,侠义又通过信义、情义使冷血铁面的复仇鬼灵常有人情味儿;4.母题的“奖善”取向试图鼓励社会众生赞助复仇事业。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揭示复仇母题在《铸剑》,《伍子胥》,《复仇》三篇小说中形成的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考察它们如何以不同的情节模式和叙述模式来处理复仇母题,最终达成对传统复仇文本的主题和叙述方式的共同颠覆;分析复仇母题与三者文本深层结构以及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背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把握复仇母题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趋势和现代作家整体性文化心理的变迁。最后,文章尝试进一步考察复仇母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化,从而梳是出一条复仇母题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演变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4.
《吉尔伽美什》是人类最古老的史诗,伊什妲尔作为其中复仇形象出现,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其求爱失败后的复仇间接导致了恩启都的死亡和吉尔伽美什走上永生之路。美狄亚也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复仇女性形象。其复仇是全剧的中心,表现出狠毒的特征。二者在复仇母题上的相似性,使其有了比较研究的可能性。鉴于此,拟梳理和辨析两位女性复仇的动机、方式、地位以及其复仇结果表面与本质的对立,从而进一步解读二者复仇背后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5.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中黄畹秋因爱生恨的非理性复仇,来自传统女性偏执报复的劣根性叙写,复仇模式较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复仇叙述套路。其复仇母题深受西方文学影响,女性复仇动因属"早期创伤型"变态复仇,类似"美狄亚"报情仇,复仇效应为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复仇。这一因爱生恨的狠毒女性类型,也影响到金庸小说,并因此形成了一个"黄畹秋"式形象群落。  相似文献   

6.
以闻音为依据预见及其相关现象,是关于听觉神秘崇拜的一个验证,其作为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故事母题,确立了中土闻音预见母题的学构架,在此“六道轮回”观念支配下,动物才在观念与形象世界里,超越了先秦寓言哲理性比况寓托借用功能,切实被赋予了与人同等的地位,总之,佛经故事一再重复的是,人所能达到的,动物也能达到;许多动物不过是人轮回过程中的一个“异相”,唐代王权专制受到挑战,母题演化为政治性预言,明清时代,母题则灌注了忠奸斗争的伦理质素。  相似文献   

7.
对复仇主题的跨文化研究,远不能与其历史地位和美学价值相称.韦斯坦因70年代曾注意到主题学研究应对有价值的主题的选取,引用了梵.第根的话:“至少母性的妒忌、血腥的复仇、尽职殉难之类,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尽管目前尚属罕见——可以对理解和阐释不同作家的天才和艺术以及读者大众情感的变化提供新的角度.”(《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复仇主题在中西方文学史、文化史上绵延久远,扩散与渗透力极大,其内在母题多重交织,又与许多重要的文学主题、母题交错相通,是一个值得深入发掘的永恒主题,这里仅勾勒提纲以求教方家.1.神话发端与史传肇始——初萌时期的轨迹与定势.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将原始人复仇划为三个阶段,古希腊传说中即可见其演变脉络.阿期琉斯为友复仇未扩大化,同意赫克托尔之父赎尸,如黑格尔说的“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奥德修向求婚者复仇也同意其赔偿救赎.上古中国殷族灭有易为先祖王亥雪恨显出了对复仇扩大化的偏爱;而阿尔泰亚为雪报弟仇,杀子后自缢,埋下了西方文化对复仇反思批判的种子.古代中国对复仇则是一面倒式的嘉许,复仇主体如刑天、精卫等均心志坚毅无所顾忌,开弱者复仇之先声.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古希腊神话中的诸多原型与母题蕴藏着整个西方文学乃至西方文明生命力与魅力的强大基因。而莎剧经典之经典《哈姆雷特》,若是从原型分析的视角来看,或也可谓是一出“重演神话”的好戏。该剧再现了古希腊神话原型中的杀子母题、乱伦母题、复仇母题和追寻母题,这也是该剧之所以历久弥新、魅力无穷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复仇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母题之一。梁斌的小说《红旗谱》贯穿着复仇的主线,它既有对传统复仇原型的遗传,又有其复仇模式的转变。前者反映着作家的“无意识”继承,后者则反映出作家对“宏大叙事”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3.
《鹦鹉的故事》是一部历史悠久的连环性穿插式的故事汇编,它源于古印度故事集《鹦鹉故事72则》。1992年,新疆古籍办研究人员尼加提·穆合力斯和艾合买提·依米提在两个察合台文献的《鹦鹉故事书》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雏文版的《鹦鹉的故事》,关于这一版本没多少人研究。这一故事集作为来自印度的《鹦鹉故事72则》,探究我国新疆与印度文化交流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学母题入角,对《鸦鹉的故事》的求子母题、复仇母题、背板母题以及考验母题等母题类型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论述,就其深层含义进一步剖析,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观点。  相似文献   

14.
复仇是人类社会实践历程中盛行过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发生,既英勇悲壮,又充满血腥屠戮的生命悲歌,也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话题。发掘和阐释复仇母题,显然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意义。根据复仇主体的不同,复仇母题可归纳为"鬼灵复仇"、"血亲复仇"和"侠义复仇"3种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闻音为依据预见及其相关现象 ,是关于听觉神秘崇拜的一个验证。其作为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故事母题 ,确立了中土闻音预见母题的文学构架。在此“六道轮回”观念支配下 ,动物才在观念与形象世界里 ,超越了先秦寓言哲理性比况寓托借用功能 ,切实被赋予了与人同等的地位。总之 ,佛经故事一再重复的是 ,人所能达到的 ,动物也能达到 ;许多动物不过是人轮回过程中的一个“异相”。唐代王权专制受到挑战 ,母题演化为政治性预言。明清时代 ,母题则灌注了忠奸斗争的伦理质素。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梦象大多涉及到了本宗族与现实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祖先崇拜现象。在梦象中祖先大多和蔼可敬,其职能是保护本宗族人员,保护后代人身安全、为后人复仇或报恩、安排子嗣继承,具有宗族性。  相似文献   

17.
母杀子这一表现极端人物极端行为的情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一个侠义复仇杀子"母题"。《聊斋志异·细侯》篇在杀子模式和妇人杀子心理方面受到古代侠义复仇中杀子故事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对古代侠义复仇中母亲杀子母题在人物类型、心理动机、命运结局等方面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后,复仇文学主题展示的复仇逻辑对法的僭越,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此种与扩大化复仇相联系的是复仇失当与错位。也说明在复仇作品的整体流向上,更多地吸收了六朝时代社会事件中的有关雪怨伸冤正义动机、激愤情绪导致的报复扩大化影响。族刑连坐,既反映了古代血族复仇的残余观念和野蛮习性,又延续扩展了这种观念习俗,其于复仇文学母题构成了一种"正反馈"关系。古人对此曾有反思和批评。  相似文献   

19.
复仇作为一个古老的母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蕴。《铸剑》《石秀》《伍子胥》是20世纪前半期历史小说代表作,均以复仇为主题。与以往历史小说不同,它们在对复仇主题表现方面注入了许多新质:生命的诠释、人性的反思、灵魂的升华等,这些新质的背后折射的是小说家们对历史的深入思考,是置身于一个社会急速变革年代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寄寓了丰盈的生命意识和理想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20.
《柳毅传》不仅仅是一篇写爱情的小说,更是一篇写恩报的小说,小说中对施恩、报恩的一再渲染,旨在张扬“义”,宣讲恩报伦理。本文试从文本入手,结合历史上其他写恩报的作品,从施恩、受恩双方具体分析其所阐述的恩报伦理之内涵,并揭示恩报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