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房伟杰 《大观周刊》2011,(49):138-138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声乐史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声乐的艺术发展规律主要体现为中国古代声乐发展的历史分期,进而阐述其发展史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董雷 《传媒》2021,(14)
声乐艺术是一种以人声音调为表现手段,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声乐艺术形态作为表现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有机体,在题材、体裁、行腔等方面表现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内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在梳理了中国民族音乐悠久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世界声乐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发展现状,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探讨了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策略及民族化发展路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白俄声乐教授苏石林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洋声乐在中国已颇成气候,这其中不得不提及一位当年上海音专的白俄声乐教授苏石林先生,这位权威声乐教授对中国声乐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为中国培养了一批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声乐专家,从而填补了中国乐坛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空白.当年世界十大男低音之一的斯义桂、中央音乐学院的沈湘、上海音乐学院的高芝兰及温可铮等,都曾得到他的真传.  相似文献   

5.
李云  曹金 《传媒》2021,(11)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契机,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中国声乐艺术印刻了传统文化的标记,体现了民族艺术创作者的非凡智慧,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助力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海外传播.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探讨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阐释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现状,提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该书重点突出、结构完整、理论性较强,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韦嘉 《传媒》2017,(20)
声乐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古老艺术,从人类最初模仿虫鸣鸟叫之音、劳动之余的"杭育杭育"和涂山氏"候人兮猗"等声乐起源,一直到当代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经过历史沉淀与升华后,声乐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养分.民族声乐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构成,其发展史也是民族艺术史的基本分支.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体系十分宏大,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但很少有专门针对民族声乐历史演变和流派进行梳理研究的理论著作.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音乐史研究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为民族声乐发展史的研究提供重要保障.随着中国民族声乐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系统梳理和研究民族声乐历史演变与流派划分,对推动中国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声乐艺术的新进步,中国唱法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在深入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时代特征.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又能演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并能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因此,这种演唱方法应予大力提倡和维护.在我们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对中国唱法的运用和训练也应加强研究和探索.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王华 《全国新书目》2010,(17):76-76
沈湘大师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后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声乐,23岁首开个人独唱音乐会,被誉为"中国的卡鲁索"。在四十多年的声乐教学生涯中,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中外文功底,更以对声乐艺术的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声乐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劳动过程,并以歌谣的形式传播。夏商后,声乐在宫廷音乐与俗乐中同时发展。在汉唐时出现了大型声乐作品相和大曲、燕乐大曲,宋朝后出现戏曲。主流思想是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推崇雅乐贬低俗乐。  相似文献   

10.
2015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声乐艺术史》是一部集专业教材和大众阅读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反映了出版社专注于专业出版、精品出版、品牌出版的发展特色.文章以《中国声乐艺术史》为切入点,从内容策划、编辑出版、传播推广三个角度分析图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袁宇平  林晖 《大观周刊》2011,(10):63-63
文章通过我国目前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特点的分析。从高校声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总结了作者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和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实践,将民族民间÷:声乐艺术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以达到声乐教学目的和艺术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歌赛节目发轫于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该节目以音乐为核心,以比赛为形式,以选拔和培养新一代声乐艺术人才为目标,历经20多载已成为我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声乐赛事,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3.
《兰台内外》2011,(3):54-55
张心庆为张大千之女,现年81岁。张心庆早年考入四川省艺专学习声乐,后参军加入部队文工团,数年后转业回到成都教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父亲漂泊海外,她在历次运动中饱受磨难,历尽坎坷。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克服声乐演唱中紧张的歌唱心理,是涉及声乐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内容。声乐演唱过程中心理的调节能力,对于声乐演唱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声乐演唱中歌曲的思想情感是用音乐和语言来表达,对于初学声乐演唱的学生而言,紧张的歌唱心理是在所难免的,怎样能够克服紧张的歌唱心理,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是学生们和老师们共同努力追求和探索的课题。文章着重通过声乐学、心理学的双重角度阐述紧张歌唱心理的产生、克服、解决,最后达到游刃有余的最佳歌唱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燕南芝庵出生于元代,由他所创作的《唱论》是中国声乐著作中现存的最早作品。本文主要从燕南芝庵本人及其作品《唱论》入手,对燕南芝庵及其《唱论》对我国古代戏曲声乐理论及实践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姚英夫 《大观周刊》2011,(39):97-97
艺术院校声乐教师是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的职业修养、声乐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培养合格音乐人才的关键。文章从艺术院校声乐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能力素养、知识结构等几个方面对艺术院校声乐教师的个人素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情感的输出渠道,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用音乐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段。声乐演唱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分支,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演唱盛行的当下,如何借助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一项新的任务和使命。本文即针对声乐演唱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和阐述,加深人们对声乐认知的同时,也为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献计献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曾文莉 《声屏世界》2009,(12):40-41
中国电视歌赛节目发轫于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该节目以音乐为核心,以比赛为形式,以选拔和培养新一代声乐艺术人才为目标,历经20多载已成为我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声乐赛事,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近几年来,随着泛娱乐时代的来临,“秀”浪潮的兴起,互动手法的普遍运用,电视屏幕上涌现出一大批新的电视歌赛节目,诸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爱记歌词”“挑战麦克风”……  相似文献   

19.
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是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所在.因此,学习声乐的目的是用正确的发声技巧和有情感的内涵来表达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20.
李宁 《大观周刊》2012,(11):75-75
声乐艺术是以技法的延伸革变为其主要发展标志的。回望历史,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远古至隋唐,声乐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还未揭示歌唱的本质特征,总体上属于启蒙时期;宋元明清,声乐以戏曲、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追求“气、字、声、腔”的合理操控。在认识程度上处于技术开发期;民国至现代,声乐以歌曲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借鉴了西方的技术理论,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步入了技术飞跃期。至今,民族声乐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价值,意义重大。本文从民族声乐发展概况、民族声乐的重要地位、如何做好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探讨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对于民族声乐历史价值研究方面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