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海书馆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人创办于1843年,也是上海最早一家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后期的翻译活动既为晚清西学东渐发挥出其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才,为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上海墨海书馆开业以来,三十年间,外国教会、官办、中外商人争先恐后在上海办印刷厂、书店、出版社。有十多家。外国教会办: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广学会(益智书会);官办: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商办:申昌书局、点石斋石印局、图书集成局、同文书局、拜石山房、中西书局、鸿文书局、千顷堂书局等。  相似文献   

3.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因其文化传教策略和中国社会需要,开始在华展开翻译出版活动,创办了墨海书馆、广学会等一批翻译出版机构,翻译和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在近代中国翻译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说起上海近代出版业,首先使人想起的是商务印书馆和墨海书馆.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后起的美华书馆,对它的研究则更少.  相似文献   

5.
林穗芳 《编辑学刊》2001,(3):13-15,20
(上接第二期) 近代早期知名的出版机构(书局、书店、书社、书馆、印书馆等)多为外国传教士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设立,以编译西书为主要任务.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国伦敦布道会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设编辑和印刷两部.道光二十九年王韬应邀入馆任编辑,历13年,主要负责翻译书的编辑加工,由懂中文的西人口述原著意思,他笔录,然后润色文字,使符合中国文法.  相似文献   

6.
王韬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在1849年至1862年期间,参与了上海墨海书馆翻译基督教作品、出版科技著作和创办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王韬协助编译《圣经》《宗主诗篇》等基督教作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参与编著《格致新学提纲》《中西通书》等西方科学著作,推动了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协助编撰《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报刊,为以后的新闻出版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韬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在1849年至1862年期间,参与了上海墨海书馆翻译基督教作品、出版科技著作和创办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王韬协助编译《圣经》《宗主诗篇》等基督教作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参与编著《格致新学提纲》《中西通书》等西方科学著作,推动了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协助编撰《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报刊,为以后的新闻出版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谢骏 《新闻大学》2001,(2):52-55
王韬的一生都与文字打交道,是我国近代第一批职业文人。他的职业文人生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上海墨海书馆协助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翻译西方经典;二是在香港英华书院及赴英国协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三是在香港独立主持《循环日报》。这独特的人生经历,铸造他个人独特的风格,也留下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足迹和成就。重温他的业绩,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1947年春节过后,我从浙江海宁来到上海国光书店学业。国光书店坐落在上海山东路中保坊。这里旧称麦家圈,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麦都思圈地造屋、创办墨海书馆的地方,也就是后来形成福州路文化街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以第三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第一部福建话词典《汉语福建方言字典》的编著者、中国第一个近代出版机构墨海书馆的创办者等身份为史学界所共知,但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编撰了中、朝、日、英四国语言对译辞典的人,却鲜为人知。尤其是在中国,有学者偶尔会提及他曾经翻译《千字文》,或是《中朝日语对照》,然而恰恰是这些不正确的书名,说明了人们并不十分了解他1835年出版于巴达维亚的 TRANSLATION OF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THE CHINESE,COREAN,AND  相似文献   

11.
陈建明  苏德华 《出版科学》2018,26(2):112-117
过去学界对于基督教出版机构同文书会的论述存在一些分歧或误解.笔者通过查阅原始文献,分析核对具体情况,对四个问题作了辨析:(1)上海同文书会成立后仍然与格拉斯哥书刊协会保持母会与子会的关系;(2)在中文中,同文书会改称广学会的时间应以1892年为准;(3)韦廉臣在1887年之前创办的印刷所为墨海书局,与英国伦敦会的墨海书馆没有继承关系和业务往来;(4)《皇朝经世文续编》不是由同文书会出版,而是由上海一家石印厂印刷的.  相似文献   

12.
据目前收集到的报刊资料,1857年1月26日在上海创刊,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墨海楼书馆印行的《六合丛谈》月刊是最早被译成外文出版的中文报刊.内容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我国第一位报刊政  相似文献   

13.
“书馆”一词的演变,学界缺乏阐释。书馆从汉代开始,多指代学校,元明清到近代,学校仍以书馆代称。涉及藏书方面,书馆也指代图书馆,其中古代多指称藏书处所,与同时期的藏书楼类似,联系到古代藏书机构称谓的多样化,“藏书楼”一词不能涵盖古代藏书机构。书馆还是书场、编书、抄书、翻译、报馆、书房、餐饮等方面的指称,因时而变。对“书馆”一词的考释,有助于推进对古代藏书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王韬对法英日近代图书馆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紫诠,号仲(弓岁),晚年自号天南遁叟。江苏长洲(今吴县)人,秀才出身,后屡试不第。二十岁时,出走甫里乡间,远游上海,与西方传教士麦都思等人交游。1849年任墨海书馆编校,较早和深入地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同治元年(1862),因上书太平军事发,王韬逃亡香港。  相似文献   

15.
王韬自1849年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到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全面系统地接触了西学,其中既包括西学中的神学、哲学,也包括西学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但王韬对这些西学知识是有选择的吸收与借鉴———即弃其道而扬其器;1867年到1870年游历欧洲时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考察直接影响了王韬日后的办报活动。我们在王韬的办报思想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西学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新教传教士的插手,鸦片战争结束时所订的江宁条约里规定解除基督教禁,在上海等五通商口岸和传教士当天可以来往的地区能够自由传教,新教的传教活动将成倍地扩大。适合这种要求,英国伦敦播道会在上海成立了专门的印刷机构,这就是墨海书馆。它的英文名称意译为“伦敦播道会上海印刷所”,任务自然是印刷包括《圣经》在内的宗教宣传品。它大约在1851年开始出版非宗教读物,所以把它放在太平天国出版活动之后来谈。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光绪四年(1878年),上海英租界棋盘街(今河南路)出现一家外国人经营的乐善堂药局,贩卖眼药水、肥皂、药品、书籍等。1886年,在商务印书馆开业前三年,另外开设乐善堂书局。从1881年起,出版、销售铜版、石印、铅排的中文古书和同文馆翻译的书籍,共二十余种,还有地图两种。1880年,岸田吟香再次来华,在汉口、天津、北京、重庆、福州等地开设支店。这个书店虽然规模不大,出书不多,可是它首创铜版缩印小字本我国古籍,精美绝伦,其中以“吟香阁丛书”和《康熙字典》最为精致,超过了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雕版书,也超过了申报馆铅印的“申报馆丛书”,使人耳目一新,震动了当时的出版界,受到知识界的赞赏。可惜其法已失传。该书局还出版以新法绘制、铜版雕刻的地图(是在日本或中国制版印刷,待考)。  相似文献   

18.
王韬(1828—1897)本名利宾,又名瀚,字仲弢,又字兰卿、紫诠。江苏苏州甫里人。出身封建地主家庭,受过正统的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国学根柢。但他却未入仕途,半生坎坷。先曾颠沛流离于中国通都大邑,又游历日、俄、英、法等国的文化都市。他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较早地萌生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他一生著述丰富,具有雄厚的编辑实践基础,在继承魏源等人师夷制夷先进思想成分的同时,进而阐发出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编辑思想。一、下“墨海”欲窥西方象纬舆图诸学王韬为科举仕进曾遍读群经,兼及诸史。因仕途道路坎坷不平,最后只得放弃举业。到中国当时比较开放的大城市上海谋生。曾游览参观传教士创办的编辑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就中与传教士麦都思晤谈,二人竟然语言很投机。中国仕途文人大多对西方宗教存有戒心,不愿意参与西方的教会编辑出版事业。但传教士本身大多汉语不精,自己不能胜任编辑出版工作,只好在中国民间物色文化素养较高的  相似文献   

19.
蒋璐 《出版科学》2014,(2):89-92
以美国电子书馆配为研究对象,对美国电子书馆配渠道类型、成员以及美国电子书馆配销售的模式进行总结和梳理,最后通过对比国内电子书馆配现状,提出三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档案工作见闻(连载之三)姜之茂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属日本中央级的国家档案馆。永久保存、阅览利用和展示从国家各行政机关接收来的历史档案,同时为谋求档案的有效利用而开展调查研究,是日本《公文书馆法》赋予其的主要职责。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