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鹃 《考试周刊》2013,(32):49-49
小学语文和数学不一样,不仅要靠教师的"教得",还要靠学生的"学得"、"习得"。针对"听说读写"教学,教师常常是反复地讲,可许多孩子仍然是写作不解其意,写作不得技巧。小学语文追求的是"趣味",要想使学生真正获得语文写作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写作的情感教学和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靠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做好表率,需要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楷模。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切实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慎独自律、"安贫乐道",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以良好形象和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3.
余桂莲 《考试周刊》2013,(22):159-159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化学变化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化学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会学生当主人非一时一事所能办到的,而是要靠长期、多方面的努力。一、更新教育理念,确定培养方向。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双导作用",把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4.
王海生 《中国教师》2014,(22):32-33
<正>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众所周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自身能力的切实提高,靠的不是灌输,而是靠自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体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身的主动发展。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教育改革潮流中,教师在课上是否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是笔者下文重点论述的内容。一、平时教学阶段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口语交际等能力,以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学生要获得这些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靠教师的"教",不能靠考试的"逼",不能靠每个学生仅凭毅力去自觉地争取拥有.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要靠积累,而积累自诵读始。诵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中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要"诵读古代诗词和  相似文献   

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掌握"双基",开发智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切认知都是从感知开始的,因为观察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发现问题和发明创造的首要步骤,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周梅 《语文天地》2012,(16):52-53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提升作文能力的途径不仅要靠老师的"教",也要靠学生的"学"。一、教的要点是"示范""示范"指的是老师提供各种各样的作文范例供学生学习或模仿。"示范"可以是正面的例子也可以是反面的例子。经过老师的讲述或示范,学生能有所借鉴并进而学习写作。1.示范的起点是"范文""范文"即学生习作的范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学习模仿的"范文"可以各不相同,但一定要符合"范文"标准,要"各体兼备,各样  相似文献   

9.
重视"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学、学好物理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讲实验——做实验——总结实验)却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当代的课改理念要求:物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创新生活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钟海盛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Z1):151-15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是发现法的倡导者.他所说的"发现法",就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包括学习在内,也要靠主动的发现,也就是所说的"发现学习".他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的,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在课堂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靠教师对教材钻研透彻,对学生了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强调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要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看演示"为"动手操作",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数学实验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知识的乐趣,提升思维能力,并拥有创新的机会.数学实验是促进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追求的不仅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语文,强调的是让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主动的求知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怎么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一、对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理解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是指学生学习的形式;合作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分成几个孤立的板块,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1.自主学习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主动性:二是独立性;三是无认知监控,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而且应表现出"我能学"、"我会学"。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学习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科学四步骤—观察、假设、实验、结论等一系列活动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进而达到"科学好好玩""好好玩科学"的认识。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主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会议中指出:"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做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将实验设计得简单、直观、易懂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地作用.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教学的是促进学生思维由现象走向本质的纽带,因此要创新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创新演示实验,提升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仅仅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要达到这一效果,不但要靠教师会"教",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然而,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姜菊 《江西教育》2022,(6):57-58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普遍学情,更要关照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和认知风格,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针对"场依存型"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表征;针对"场独立型"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针对"信息加工型"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解读。数学实验是数学学科育人的重要的载体,数学实验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9.
物理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即学生要有目的地实验、研讨或交流,体现"探究行为",构建高效的"学习行为课堂".笔者以"大气压强"教学为例说明.一、依据学习任务,设计探究实验,有效组织探究活动苏科版教材中的"大气压强"内容以两组探究活动为主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亲历"估测大气压的值",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依据知识建构的特点,笔者精心设计探究实验,有效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经验的"链接点",聚焦化学实验的"联结点",运用化学问题的"冲突点",促进学生的化学理解、认知与顺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只有找准"支点",才能不断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生态,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内生式发展,让学生的化学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