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上感应篇》是成书于北宋年间的道教劝善书。《玉真先生语录》是集成于元代初期的净明道经典。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两部道教文献劝善思想的相同之处,并试图指出它们劝善目的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道教的劝善思想与当今社会要求的和谐思想有一致之处,对道教劝善思想进行现代阐释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该书将深邃的道教哲学思想变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通过当代道教界人士对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结合《太上感应篇》阐述了该书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自律、以神为监督的他律、道教"承负"学说的威慑、民俗俚语生动教化来起到劝善的作用。起到对人自我品德素质的内在升华和提炼;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以求得和谐平等的生存状态;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信体系的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宗教上,修持是由“凡”入“圣”所必经之路。道教的修炼法门众多,各法门有它形成的背景及时代因素。有的修持法门未必能适合于现代的社会。其较适合于今日社会者,大略可以分为由“有”与“无”入手,两种不同修炼方式。其中,《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觉世真经》等,是由积功累善着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属于“有”,有功过,有善恶,赏善而罚恶,积善去恶,可以无灾咎;此法门适合接引初阶人道者,以培养善念为基,以求诚意、正心。然后,则进而为养形与养神的工夫,养神更在养形之上。《太乙金华宗旨》、《玉皇心印妙经》、《悟真篇》、《参同契》等之修炼精、气、神,都属于“养形”之书,仍属于“有”。而《清静经》、《道德经》、《南华经》等则为“养神”之书,由“有”而返“无”,忘形忘智,忘我忘忘,弃物而人道,应是道教最高的修炼法门。易言之,今日道教之修持法门,可以始于《太上感应篇》,中于《玉皇心印妙经》,而终于《清静经》。《太上感应篇》以兴善,《玉皇心印妙经》以养形,而《清静经》以养神。  相似文献   

4.
流传于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彝区的彝文《劝善经》成书于明代,是现存木刻版较早的本子。《劝善经》通篇以道教《太上感应篇》为母题,结合彝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进行说教,其中的"解说"部分保存了大量彝族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民俗变迁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成书于南北朝末年的道教经籍《太上妙法本相经》的系列研究之一。作者主要从这部道经中出现的大量佛教概念和词汇入手,揭示其佛教因素的来源;指出此经的造作者主要受到北朝佛教的影响,故此经应属北朝道教的产物;关注从北朝末年到唐代,《本相经》中这些佛教因素被删改和去留的状况及原因,从而揭示中古道经吸收佛教因素的某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周敦颐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立场,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有用成分来丰富发展儒家学说,创作了《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有着深厚的儒道佛渊源。  相似文献   

7.
《太上感应篇》在《子夜》的开头和结尾频繁出现,它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或曰意象。透过这个意象,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本的深层意蕴,还可窥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孔尚任虽为圣裔 ,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 ,奉习孔孟之道 ,但他的《桃花扇》中却有丰富的道教思想。在《桃花扇》中他表露出对儒士政治的失望和儒家社会理想的破灭 ,而将希望移向了道教。他为侯方域、李香君等人物安排了入道的结局 ,又将史可法、左良玉等册为道教中神。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构筑了一个道教洞天式的精神家园———桃花源 ;这是他企求的理想社会的幻景。他在此传奇中也是以道教的兴亡观归结兴亡案的。  相似文献   

9.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是六朝时期的一部重要道教文献,《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为其节略传本,两部经书在内容上多有重合之处,为考察异文现象研究提供了基础。以两部文献为语料,从训诂学的角度讨论了异体字、古今字、假借字三种类型的异文,为语言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0.
《冤魂志》作为一部"释氏辅教之书",宣扬佛家思想和教化是其主旨。围绕这一中心,《冤魂志》在内容上重点突出因果报应说,主要描述了因诸般恶行而遭受的报应,用以强调佛教冤报论信而有征。颜之推本人命运多舛,"一生而三化",经历了诸多家国变故和人生磨难。心态的微妙变化,家族学佛的传统,使得颜之推一方面自觉地著书为佛教服务,推行教化;在另一方面,又寻求佛教中积极的一面,使之与儒家传统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一剧产生于明代晚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原因,使得《牡丹亭》文本上呈现出儒、道、释文化结合的趋势。本文立足于《牡丹亭》文本,从儒家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儒家的"尽情至性"观建构了《牡丹亭》"至情"的境界;道教的重生观念,建构了《牡丹亭》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相似文献   

12.
疑伪经不仅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材料,亦是考察早期佛道交涉的重要文献资料。敦煌本《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据目前所见资料,敦煌藏经洞出土31件。该经是南朝时僧法尼"宿习"所诵出之疑伪经。其内容涉及佛教对自身信仰的整合及佛教应对诘难所作出的调适等。《万历续道藏》所收《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8《天地物像品》与该经在结构和行文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在描述天界时,又存在"三十三天"与"三十二天"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太上洞渊神咒经》作为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对其成书年代历有争论。立足该经典对末世劫运种种苦难的描述以及对真君李弘出世来拯救世人的“乌托邦式”的渴望,从而推断《太上洞渊神咒经》成书的上限当在西晋末年。而把《太上洞渊神咒经》和《老君音诵诫经》相比较,可以看到它们对待李弘的态度迥然相异,从而推断《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成书下限至迟在东晋之末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的主题是道教描述的人类心路历程。其中的佛教经典和佛教人物都是道教化了的,《西游记》中的诸多疑难问题从道教著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和道教常用的符籙、测字方法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伍子胥变文》在佛教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其中却深蕴着儒家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如儒家的“天人感应”、“孝道”、“惩恶劝善”等思想,体现出儒佛交融的特点。考其缘由,在于佛教作为一外来文化,要想在儒家思想文化深厚的本土生存、发展,必须要对共同的伦理内容给予强调和突出,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以努力寻求两种文化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早起源,被儒家和道家共同尊为经典。对于易的解读,道家道教有着不同于儒家的特点。论文从道家道教与《周易》的缘起说起,揭示其本质上的关联性,从而进一步诠释道家道教解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刘勰生活的时代南北朝是我国政治上动荡、思想上融和的特殊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勰写出了《文心雕龙》。从其《体性》篇中可以看出,刘勰非常注重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雅正的传统,将文辞、质实结合起来,重视初学者学习的方向与道路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道家重艺术审美情感的思想,认为抒发真情实感最能动人。同时,佛教环境的长期熏陶也对文章的写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彝族《劝善经》是彝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译述了道家经典劝善书之一《太上感应篇》,并结合彝族的宗教礼俗、心理情态、社会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内容,劝说人们要行善戒恶。其中的劝善理论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家庭道德、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功过格到《人谱》——论刘宗周对儒家道德秩序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过格是记录人善恶功过的一种道德日记,其形式起源于道家,到明清之际糅合进儒家伦理规范、佛教善书、道教修仙术等内容并成为民众道德规范的重要依据。儒生刘宗周不满于其中体现的功利思想,制《人谱》,试图重建正统儒家推崇纯善的道德秩序。本文将对这一进程略作探寻,试图理清从功过格到《人谱》的逻辑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承袭了中国原始社会最古老的信仰传统。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国家史上,道教与儒家和佛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