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灿金 《小读者》2010,(10):49-49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相似文献   

2.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3.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  相似文献   

4.
西周金文中月相词语的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周铜器铭文中,许多记载有月、月相和日的干支,有的还带有“年”的记载,这是研究西周历法、西周各王在位年数以及西周铜器断代的最重要的资料。早在四十多年以前,郭沫若同志已经利用过这项资料,阐明了西周历史中的一些问题。例如:他根据十五年趞曹鼎有“龏王在周新宫”的记载,纠正了过去文献记载共王只有十年或十二年的说法;他指出元年曶鼎与二祀趩觯都是孝王时铜器,在两年当中应该置一个闰月。这是十分正确的。近三、四十年以来,有人并根据西周金文中的纪年资料,判定了西周各王的在位年数,制定了西周的历法。但是,在利用这项资料以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月相词语的含义,如果含义理解不正确,那么,判断也就是不正确的了。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周中央官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周官制,金文所记甚简,而文献记载又互相龃龊。本文拟对西周中央官制中一些至今有争议的重要问题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大家。一、关于三公西周是否设置“三公”官职,学者见解不一,或以为三公之说起于战国、西汉;或以为西周已设立三公职官。先秦文献多言周王之下设有三公。《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杜注:“三吏,三公也。”《周礼》多处职文说到周有“三公”。《逸  相似文献   

6.
西周时期,周礼由形成走向成熟,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讲“礼”的时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献诗讽谏大都以一种微妙深曲的方式呈现出来:或以美为谏,把谏、戒、刺的含义隐藏在一片颂美之辞中;或于曲意逢迎中微露讽谏之意;或用善意引导、旁敲侧击的方式加以暗示、启发;或陈古以刺今,以希君王观古而悟今.这就是《毛诗大序》所言的“主文谲谏”.这种献诗方式的形成是由周代礼教制度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到了西周后期厉王、幽王时,礼乐渐趋崩坏,才出现直刺方式的献诗讽谏.然而西周中、前期形成的“主文谲谏”的献诗方式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7.
西周早期,人们认为天造万物和人,万物和人都有天赋的性和命。作为万民之细的人君当节性、尽性,敬德修身,以拆天永命,以保定性、命,,这就是西周初期的古“性”‘命”观。西周人在这种编命论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周易》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原始的占卦术,而在《周易》筮辞中,这种“性”、“命”现在《观》卦文辞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一、先秦早期的“性”、“命”现关于天赋人命的观念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出现。陈梦家先生指出:“由天之观念的发生,而有‘天命’、‘天子’,它们之兴起约在西周初期稍晚时。”①事实上我们在西周初期的铭辞…  相似文献   

8.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9.
叶周易》中有一些诗体爻辞,《中孚》卦的九二爻辞就是其中之一,共四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类似风诗的一章。其含义,古来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主要集中在末句“吾与尔靡之”之“靡”字的训释上。此句的“靡”,应通作“弥”,与《仪礼》中所言“崇酒”之“崇”字同义,训为充满。整则爻辞是祭祀傧尸的劝酒辞,可译为:鹤在树荫下鸣叫,幼鹤也鸣叫以应和。我有精制的酒爵,给你满上。这则爻辞是研究西周祭礼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1835年由上海不二书店出版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吕振羽的重要史学著作之一。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殷商奴隶说和西周封建论的观点,是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争论有重大影响的史学代表作。在此之前,吕振羽在1933年6月编定、由中国大学发行的《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讲义》的第三编“殷代的奴隶制度经济”和第四编“西周=初期封建制度”的提纲中就已大体形成了关于殷商奴隶社会和西周封建说的观点,表明他在这一领域的探讨拥有领先优势。本文即对《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学术贡献作一重点分析。一、首创殷商奴隶社会论及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说“中国”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国"这一名称却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含义。"中国"的词义是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而出现并不断演变的。它最早大约出现在西周初年。周天子在全国建立了以他为中心的统治秩  相似文献   

12.
1传统中国德育传统何在?1.1“德”、‘”得”相通的机制何谓“德”?我国经典的解释是:“德者,得也。”这种解释的基本特点是:以‘”得”说“德”,““德”“得”相通。在这种解释中,“德”有两层含义。L】.】“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这里,‘”得”的对象与内容是“道”,‘“道”就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的伦常规范(即道德规范)。人们得到了“道”,转化为内在的情感信念,就是“内得于己”;然后再从这种情感信念出发,产生对别人的道德行为,便是“外施于人”。“德”就是“得”。“德”或“得”的过程是;先认同后分享、获得“…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相似文献   

14.
“瓦当”和“滴水”(见附图)是中国及周边国家古建筑中两种主要构件,它们分别和简瓦、板瓦一起使用。我国古代使用瓦当的时间不会晚于西周。和瓦当相比,滴水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一般认为,我国滴水瓦出现于唐代。古建筑中的覆顶用瓦按其用途可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它们出现的时间比瓦当略早些。板瓦是仰铺于屋顶上,筒瓦则是覆盖在两行板瓦之上,压盖住其接缝处。它们依次排列呈“”状。瓦当就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它的功用是遮掩筒瓦下的椽子或飞椽。瓦当最初为半圆形,到战国晚期出现了圆形瓦当。两汉特别是西汉时期还常见文字瓦当,其上文字内容多为吉祥语句或标识该瓦当的使用处所,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殷周之际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周公制礼作乐的意识形态建构不自觉地促生了西周的文学制度。西周文学制度肇基于礼乐,孕育了独特的文学精神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礼乐书写制度彰显指向现实的精神向度,教化主题促生趋向温婉中和的审美取向,农业经验涵养深厚的历史理性精神,礼乐文献承载形成体例独特的文学表达。西周文学制度依“礼”“教”“经”“体”之制度四维建构了早期中国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场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后世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17.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西周的国人和平民”、“东汉的中央专制集权”、“淝水之战胜负原因”和“清朝的行政区划”这 4个问题上 ,存在着一些疑点和缺漏 ,故予以补正、补充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加强中央权威,是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对此有许多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一、阐明了中央权威的科学含义和加强中央权威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加强中央权威,他认为“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因此“中央要有权威……中央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中央权威,“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算数。”使中央在“大的问题上,在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文献。古代这个词随着所指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京师(首都)而言;有时指国中、内地;有时是指汉族地区。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汉族的周围,居住着许多兄弟民族,“中国”即在四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之中的意思,而汉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