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宁 《华夏文化》2016,(4):50-53
一、徐志摩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从历史上看,在意识流引入中国的同一时期,徐志摩也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并且他的小说多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徐志摩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虽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评析文章众多,但许多没有切中要害,重复论述太多,且结论并不准确。本文从叙述的因果分析与时间安排入手,用细读法重新解释该诗的意义。《再别康桥》的核心意思,是理想的养成、破碎、重寻、坚持。因此,《再别康桥》抒发的情感,就不是离愁别绪,而是坚定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它说明徐志摩后期理想主义信仰更加成熟,也说明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单凭他的四五部长篇.他在文艺界的位置已足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并列。”以上文字为徐志摩追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作。其情真意切,景仰崇拜之情跃然纸上。除了于文字间表达对托马斯.哈代的敬仰之情,徐志摩更曾远赴英国以一睹偶像风采。那么,托马斯·哈代和徐志摩又有着怎样的文学因缘?  相似文献   

4.
"单凭他的四五部长篇,他在文艺界的位置已足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并列."以上文字为徐志摩追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作.其情真意切,景仰崇拜之情跃然纸上.除了于文字间表达对托马斯·哈代的敬仰之情,徐志摩更曾远赴英国以一睹偶像风采.那么,托马斯·哈代和徐志摩又有着怎样的文学因缘?  相似文献   

5.
正《苏联版画集》是鲁迅应赵家璧之邀而编选的一部版画作品集。对于苏联的版画,鲁迅是极为看重的。他或是从日本出版的苏联读物上翻印,或是通过友朋从国外购入,或举办展览,或编印画集,其目的在于向处在黑暗中的中国介绍苏联的艺术成就和社会状况,促进国人的进步。1930年2月,鲁迅编辑完成了《艺苑朝华》第一辑第五种,命名《新俄画选》,第一次集中地向中国介绍了苏联版画艺术。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初,有一批青年学子远涉重洋,求学于异国他乡,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熏陶,加上从小深受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耳濡日染,使他们大多成为学贯中西通融古今的硕学大家,有的直接成为新文学事业的主要建设者。由于他们处于“两脚踏中西文化”这一特定的历史位置,加上时代变动带来的文化空缺急需填补,他们便自然地履行起文化传播的时代使命,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大使。这其中便有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徐志摩是文学家和诗人。也许他自身的塑成正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杰作。在今天,我们再怎么估计徐志摩受到他就…  相似文献   

7.
1925年6月21日,诗人徐志摩在意大利中部一座城市郊区的山上,望着眼前地平线上徐徐展开的城市画卷,写下了一首诗——《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就是佛罗伦萨的第一个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8.
赵玫 《世界文化》2014,(10):35-37
这个小镇叫Salem。被译成“萨勒姆”。也有译作“歇冷”的。“歇冷”的名字很好听,有点像当年徐志摩将佛罗伦萨翻译成“翡冷翠”。翡的冷的翠。我猜那一定承载着徐志摩时代的忧伤。不过我宁可将这个小镇称作塞勒姆,因为这几个宇和Salem的发音最为接近。于是就塞勒姆,这座马萨诸塞州北部的优雅的小镇。宁静而神秘的,有着古老英国乡村风情的。  相似文献   

9.
D.H.劳伦斯称赞她的作品是“天才之作”;徐志摩评价她的创作为“纯粹的文学,真正的艺术”;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在日记中写道,她的小说是“我唯一感到嫉妒的作品”。她就是被誉为“英语界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女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物     
王人艺(1912-1985,诞辰100周年)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原名王人蒸,原籍湖南浏阳,生于长沙,毛泽东主席授业恩师王正权之子。1928年,与其妹王人美(后成为电影表演艺术家)一同加入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社”学习,黎锦晖替他改名为王人艺,并拜奥地利提琴家普渡世卡为师专攻小提琴,  相似文献   

11.
惊悉恩师杨明仙逝,心情万分悲痛,彻夜难眠。回忆起杨老师对大理白剧事业的关怀扶持,对我的教育帮助,特别是对我在白剧创作上的指导、培养时,他那慈祥的笑容,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亲切的声音更回荡在我的心间。  相似文献   

12.
惊悉恩师杨明仙逝,心情万分悲痛,彻夜难眠.回忆起杨老师对大理白剧事业的关怀扶持,对我的教育帮助,特别是对我在白剧创作上的指导、培养时,他那慈祥的笑容,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亲切的声音更回荡在我的心间.  相似文献   

13.
许抗生 《中国文化》2014,(2):197-198
9月9日晚上9点,恩师汤一介先生与我们永别了,我再也见不到汤老师,不能再聆听汤老师的教诲了,我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当天我是在去湖北黄梅县参加汤用彤先生纪念馆开馆庆典的火车上,听杨浩告诉我汤老师病重消息的。我本来是想参加汤老纪念馆庆典之後回北京,即去医院看望汤老师,真没有想到汤老师没有等我回北京即已仙逝。  相似文献   

14.
正我之所以要对溥儒这位清朝的旧王孙,昔年的画坛巨擘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他曾被评价为近现代山水画中"南张(大千)北溥(儒)"式的分庭抗礼意义的存在,更因为他还是我先外公王颂余的习画恩师,而我又自幼跟随在外公身边研习书画,所以自然就多了一些常人所没有的情愫。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溥心畬未接受共产党高层的挽留,而是辗转前往了国民党所在的台  相似文献   

15.
杨开慧秀外慧中,一身傲骨,是一个超凡脱俗很有个性的女青年。自从听说毛泽东的许多事情,看到了许多他的文章和日记,她就悄悄爱上了毛泽东,认为这个极不寻常的男子有着非凡的才干和魅力,但她从未有半点流露。1920年初,杨昌济去世,毛泽东帮助料理丧事,陪杨开慧一起扶柩南下,将恩师归葬长沙板仓。之后,杨开慧入长沙湘福女中读书。一年之后,杨开慧收到了毛泽东写给她的一首《虞美人》。词写得情深意长,缠绵悱恻,充分表达了一个热恋男子的心情: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  相似文献   

16.
<正>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19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悲剧大师”,中国近代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曾盛赞他为“当今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甚至能与莎士比亚、卢梭、尼采等人并驾齐驱。哈代乃沟通英国文学由维多利亚时代跨越到现代的一座桥梁。他的文字如同一幅淡雅的田园风光画,巧妙地勾勒出英国的自然风光与人情风俗,宛若荒原上破土而出的石楠花,散发着野性的芬芳。  相似文献   

17.
雨中玉带路     
正曾记得,二十几年前读师范时,曾和同学游过清碧溪。只记得那潭水很清很绿。徐悲鸿游清碧溪曾写下了"乞食妙香国,销魂清碧溪"的佳句。二十多年后重游,坐着缆车,一路雾中穿行,腾云驾雾般来到清碧溪时,又见到了那潭绿水,真是"青碧璀琛,宛如宝玉之丽"。同时还让我不觉想起了徐志摩的诗句:"那榆荫下的一  相似文献   

18.
宋希于 《中国文化》2013,(2):236-237
日记这种体裁是极有趣的。那些原本写给自我的赤裸裸解剖,却往往成为后人洞察往事的镜子,不经意间蕴藏了还原历史真实的机遇。在十卷本的大部头《夏鼐日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不乏时代转变中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写照,夏鼐本人的治学方法和刻苦精神也闪烁其间,这些都是读者可留意的地方。其间偶尔会读到学林逸闻趣事,笔者往往录出与朋友同樂,比如下面这一则。这是夏鼐1937年4月1日的日记,抄其中最紧要的一大段在这里:傍晚至李先生处,约他明天到大学学院参观博物馆,曾、俞二女士皆在座,坐到夜深12时许始散。他们所谈的,几可作《儒林外史》读。俞女士很健谈,说有一次在德国,数个人一同游湖,有人套《儒林外史》的句法,说"赵元任雍容大雅","徐志摩文采风流","陈寅恪呆头呆脑","罗志希怪模怪样"。俞大维有一次请客,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还说:"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他  相似文献   

20.
糜华菱 《寻根》2007,(6):51-53
沈从文爱交朋友,但能始终相与者不多,早年交好的徐志摩和胡也频不幸英年早逝,稍后相识的胡适在北平解放时彼此分道扬镳,而丁玲、曹禺等文坛旧友则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地位悬隔而目渐疏远,只有一个巴金与沈从文的交情生死不渝。在“四人帮”横行时,沈从文自身难保,但他还挂念着遭受迫害的巴金夫妇,想方设法托人打听他们在“五七干校”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