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创 《寻根》2006,(5):41-43
琉球群岛位于日本国西南,我国台湾西北,由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和光岛诸岛组成,就像撒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串珍珠。我国隋朝时,这里建立了一个王国。据记述琉球国历史的琉球官方文献《中山世鉴》载:“隋使羽骑尉朱宽至国,于万涛间见地,形如虬龙浮水,始日流虬。”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料理起源于日本列岛,是根据日本风土人情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菜肴,也被称为"和食"。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而且食材和烹调方法很注重季节感。日本料理是被世界公认的烹调过程最为一丝不苟的国际美食,这造就了日本料理精致而健康的饮食理念,也出现了一些名震天下的料理达人。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在日本寿司界,如果说小野二郞排第二,那么没人敢称第一。现年94岁高龄的小野是全世界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厨,在日本国内的地位极高,其"寿司之神"  相似文献   

3.
马秀梅 《寻根》2023,(5):36-43
<正>1372年至1404年间,中国对东海与太平洋相接之处的琉球群岛,通过封贡体制与琉球王国建立起宗藩关系。以往对琉球的研究着重于中琉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文化的重点大多是研究琉球的汉语诗文。对于中国龙文化尤其是龙舟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和变异很少涉及。中国的赛龙舟什么时间、通过什么路径传入琉球?传入琉球后为什么与中国的端午节天象崇拜祭龙有程度不同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周朝晖 《寻根》2015,(3):130-137
在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历史上,曾经活跃过一个中国移民群体——"闽人三十六姓"。据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曾有一批来自福建沿海的特种技术团体"奉旨往琉球"。有关这一历史,在东亚海域诸国各种文献颇有涉及却又语焉不详。而在东亚海洋史上,这  相似文献   

5.
坐在大大小小的日本餐桌前,不仅能品尝到各种好吃的和难吃的料理,更能品味到这个岛国饮食文化中所蕴涵的异邦风俗。在日本,记者想蹭到一顿饭很难,不过去饭馆采访例外。因为要拍一些料理的照片,而且要向读者介绍料理的味道,所以店主愿意拿出最得意的饭菜做广告。一次,和同事去一家饭馆采访,那家饭馆的招牌菜是生牡蛎。去之前同事告诉我:“生牡蛎贵得很,估计这回能享用一番了。不过,即使想吃得不得了,店老板请我们吃的时候还是要假装推辞一下。”到了那家饭馆,店主端出一大盘牡蛎,盘子大得让人眼晕。然后又上了两大碗拉面,为了摄影效果,同事还要了一杯生啤酒。一切就绪,我和同事彼此会意地看了一眼,开始给牡蛎们拍照。闪光灯下的牡蛎衬着冰块,晶莹剔透;拉面散发出的香气好像也渗透着店主的热情。拍完照,店主果然向我们发出邀请:“为了文章写得更好,请两位品尝一下吧。”我俩也像事先说好的那样,虽然想吃但还是又摇头又道谢,搞得十分礼貌。随后,店主端上一个巴掌大的小盘,上面摆着两个孤独的牡蛎,平静地换走了那个看得我们眼晕的大盘子,接着又拿来两个巴掌大的空碗,意思是让我们两个人分吃一碗拉面。当我们自己掏钱吃喝的时候,同事们都十分开心。新员工因为工资低,中午通常...  相似文献   

6.
正人们常说,游子的思乡之情有时并不来自于心,而是缘自于胃。中国人的胃是很挑剔的,不像英国人这般无欲无求,能将面包夹一切吃一辈子。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让国人的胃打上了独特的地方烙印,色香味俱全的中国菜也惯坏了挑剔的国人,使得许多人都吃不惯外国菜,味如嚼蜡。在异国他乡久了,难免会觉得烦腻,尤其是在以黑暗料理闻名的英国,往往最先勾起思乡之欲的是胃里的馋虫。不少留学访学的中国学生都会带"留学利器"出国,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总长将近3万公里。国土的四分之三是被森林覆盖的山地,并且聚集着世界上十分之一的火山。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热和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8.
闽台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多元一体结构中独特的一元,既带有根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的深刻烙印,也体现了本地区域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和台湾两地今日的饮食文化是由相同的起源经过不同的历程发展而来的,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今日两地饮食文化的差异,则是民族性与地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人民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7,(6)
<正>江西吉安古称庐陵,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诞生了欧阳修、杨万里、胡铨、周必大、罗泌、文天祥、曾先之、杨士奇、解缙、曾、陈诚、郭世霖、龙文彬、贺贻孙等文学家和史学家,而且通过《十八史略》《西域行程记》《使琉球录》《永乐大典》等庐陵人撰写或参与撰写的文献典籍的域外传播和中国禅宗青原系在日本、朝鲜等地的流布,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  相似文献   

10.
正旅路诗情:姑苏内外意流连在中琉延绵五百年的交流往来史上,苏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苏州,古称姑苏,在明清两代,姑苏是进京朝贡的琉球使节必经之地,这个富饶的江南水乡,留下了许多琉球人流连忘返的足迹和情深意切的歌咏。琉球国是明清王朝主导的册封朝贡体系内的重要成员,双方往来频繁而密切的程度,在周边属国中十分罕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月,我们一行三人应日本明治株式会社的邀请赴日访问,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我们领略了一番异国的饮食文化氛围.我们晚上到达东京,第二天上午便去会社作礼节性拜访.中午,主人安排我们在附近一家餐馆简单吃了一顿快餐.晚上,以会社总裁为首的“领导班子”在一家日本餐馆设宴,为我们接风.日本式的烧烤主要是牛肉、鱼肉以及海鲜,与中国宴会丰盛的菜肴相比则显得简朴.好在我们几个人饭量都不大,否则,回到住所非得再加餐不可.  相似文献   

12.
外媒导读     
<正>园艺艺术,助长长寿日本的冲绳、哥斯达黎加的尼哥亚、希腊的伊卡利亚、美国加州的洛马琳达和意大利的撒丁岛的居民都以长寿闻名。而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一直以来都坚持做园艺。据此,美国《世界地理》研究员、《纽约时报》撰  相似文献   

13.
正说起京都,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一定是那寂静的古刹、裹着小碎步的和服、高高挽起的发髻、五颜六色的怀石料理……的确,京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大本营,几乎一切传统文化符号都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渲染。或许就是因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希望在这里找寻最日本的记忆,反而使京都成为一座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城市,虽然我不知道京都常住的外国人口到底有多少,但是,单从办签证的速度、国际邮政的便利程度来看,它的国际化程度之高绝对是名古屋这样  相似文献   

14.
湘西凤凰县民族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饮食文化受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世居湘西凤凰内陆山区的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充分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利于南方瓜果蔬菜生长的气候条件,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以及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创造出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多元化山区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灿烂星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内容庞杂,笔者在此重点考察与发展旅游业有关的饮食文化事项,如食物结构和美食文化。过去,饮食只讲究填饱肚子,不讲究营养,随着食物结构从粗放型过…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7,(2)
正在东亚农业史上,某些外来物种的引进和普遍培植,往往对输入国的国民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比如原产南美洲的甘薯,传入中国、琉球、朝鲜和日本后,就曾极大地改变这些国家的民生。甘薯,名称繁多,其中"番薯"一名是对其外来物种的身世来源的最好注脚。从远隔浩瀚大洋的南美洲"漂来"中国,途径颇富传奇色彩: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的饮食习惯在发生变化,其中,用花卉作食品是人类对饮食文化认识的一个飞跃。鲜花除了具有观赏价值,更有奇妙的药用、营养和美容价值。花卉食品早就受到西方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法国有85%的电影明星、时装模特儿都嗜好食花。日本人偏爱一种由新鲜...  相似文献   

17.
彭令 《寻根》2011,(5):89-95
钱梅溪手稿《册封琉球国记略》虽然不一定出自沈复《海国记》佚文,也不宜被媒体过分冠以“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铁证”,但是,此文献为1840年以前有姓名传至今日的古代名人,亲笔记载“钓鱼台”(即钓鱼岛)在中国内海,绝不属于琉球王国,更不属于日本的极罕见手稿,  相似文献   

18.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刘小平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世界各国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美国,人们吃的特别单调,从总统到老百姓常吃的总共不过一二十种菜,如咖啡、牛奶、可口可乐、面包、热狗、三明治、汉堡包、煎牛排之类。一般...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张侠生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都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能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广泛,技艺精湛高超,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古籍对饮食文化有过精辟的论述。如说"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人之甘...  相似文献   

20.
一枝独秀的中华饮食文化王仲饮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一枝独秀,由此而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本文拟分三方面谈谈中华饮食文化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而保留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