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概念思维的限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新的问题和困惑时难以跳出抽象性、隔离性、凝固性的局限;分析实践思维方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进路的内在合理性,并探讨在这一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概念思维的限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新的问题和困惑时难以跳出抽象性、隔离性、凝固性的局限;分析实践思维方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进路的内在合理性,并探讨在这一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人本思维、整体思维和发展思维。人本思维要求以“现实的个人”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人性化设计。整体思维要求彰显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价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合作战”,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进行同向整合,同时系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展思维要求确立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并实现不同层阶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在理解、诠释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所自觉遵循的包括审思视角、思维方法、运思路径、价值取向等在内的总体性观念结构,它关涉着理论研究与思维方式的内外互动、思维框架与思维方法的动静互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关联互通。从思维的层次结构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由哲学思维、科学思维以及日常思维三种思维向度所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需要投入到具体的运用之中,通过遵循哲学思维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反思性,运用科学思维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合理性,融入日常思维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应用性。通过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思维支撑、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注入思维动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增添思维活力等形式,不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介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环节。层次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中介思维方式。我们在研究、分析事物发展过程时,需要运用层次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思维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层次性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和内容层次性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思维是人们借助网络工具及网络技术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觉做出的网络化思考方式.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逐步被人们认可的,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场域与社会结构的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思维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度思维,消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性思维,以隐性教育思维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维的不足.在当代中国,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应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关系性思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形成良性互动的网络生存方式,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把教育对象同他们的实际生活关联起来,把满足网络参与者的心理需求与发展需求同提高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多维度地引领他们确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7.
思维方式影响甚至决定着工作方式.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传统思维方式表现为经验思维、集中思维、共性思维与顺向思维,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创新应表现为用好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个性思维、直觉思维与互动思维.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商业运行中,互联网思维成为企业高度认同、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思维。互联网思维看重作为个体的人的重要性。这一出发点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传统教学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已经到来。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嵌入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也应如此。通过厘清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词义,论述受样本思维、因果思维和精确思维的制约,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有其必要性,指明实现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样本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过渡、因果思维向关联思维的过渡、精确思维向模糊思维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控制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否定,它批判工具理性思维,否定封闭的、统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坚持生成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张教育性教学,强化隐性教育;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主张在促进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幸福生活两大视阈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化解潜在的思想政治危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