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明清福建沿海的宗族械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构成的民间群体,而宗族械斗则是解决群体之间人际关系的暴力冲突。福建沿海械斗之风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福建沿海宗族械斗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基本原因和社会根源、特点及危害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探讨沿海地区特有的人文、地理与械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宗族具有悠久的生命力,作为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之一一直存在下来。因此不能否认宗族作为乡村社会运营中的重要因素而发挥作用这一点。明清时代的乡村组织里甲、保甲、乡约等也和宗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的乡村社会研究中对宗族和乡村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充分进行。文章通过分析明隆庆六年(1572)徽州祁门县文堂陈氏所施行的《文堂陈氏乡约家法》,试图发现乡约与宗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由冯尔康、闫爱民所著《中国宗族》一书,最近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主编的《历史爱好者丛书》“文化与社会系列”之一。基于作者对中国宗族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本着它古老而多变的基本特征,本书以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的形态、内部结构、成员身份和社会功能的演变,概括地展现出中国宗族活动所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 本书将中国宗族的历史演变归纳为五个特点:传世久远、形态多变、成员日众、功能转换和影响深远。作者依据社会等级结构的层次划分宗族的构成,认为中国的宗族经历了先秦的宗子贵族宗族制——中古的士族宗族制——宋元的官僚宗族制——明清的绅衿宗族制——近代以来的平民宗族制和宗亲会制几个历程;其演变的历程实际是一个民间化的过程,即宗族由贵族的组织逐渐发展为民间的组织,其成员民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中的宗族权威是维护乡村秩序的基础,而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宗族权威与国家法治的冲突屡见不鲜。因此,本文将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基础,结合当前乡村治理现实,以乡村为本,以习俗为根,从宗族管制、纠纷解决、法治下沉等多方面来研究宗族权威的困境与出路,并为基层法检机关提供一定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喧嚣荒塬》是秦东籍军旅作家党益民的成名作,是继陈忠实《白鹿原》之后又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家族小说。它在艺术追求上主要收获了四方面成就:一是以宗族械斗为叙事主脉具有多重价值,二是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三是营造了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四是小说语言表现出较强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宗族观念在势不可遏的现代化浪潮中分崩离析,既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阵痛。贾平凹的《秦腔》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入揭示了长期存在于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宗族观念,传达出作者对于转型时期乡土中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7.
袁红涛 《钦州学院学报》2011,26(1):19-21,25
马烽的短篇小说<村仇>虽然简短朴实,却以新的理念、视角与叙事策略,为现代文学以来的械斗故事续写了一个团圆的结局,在宗族村落仇恨的转化过程中建构了一个新的主题.它既简洁明了而又比较完整地叙述了乡土社会中"阶级"意识生成的历史过程,从而也保留了阶级叙事自身发展进程中的生动信息,在对其叙事策略的分析中可见这一历史阶段阶级叙事...  相似文献   

8.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博士、教授石坚平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与华南宗族问题研究。《创造祖荫——广州沥潘村两个宗族的故事》一书,是其从事相关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被列选为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资助出版的侨乡丛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7月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9.
怀化市作家向本贵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凤凰台》、《苍山如海》、《盘龙埠》、《乡村档案》等,反映了民间社会的生存状态。作者站在民间立场言说着乡村、农民的生存、情感等,书写民间的生存境遇,揭示民间的情感世界,描绘民间的风俗民情,挖掘民间的精神亮点,表达了作家对乡村民间社会的热爱和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6,(4):23-28
作为全国罕见的女性祠堂,赣县白鹭村的王太夫人祠在官方志书《赣县志》、宗族文献《鹭溪钟氏族谱》中有不同的叙事文本。不论是官方为了社会的有序运转,家族为了彰显传统,亦或是当下受经济理性和宗族意识影响的民众,乐善好施的家族传统成了他们建构王太夫人祠的起点和落脚点,而社会对家族传统的提倡,又回应了当下乡村建设对传统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从宗族、宗教、水利组织、市场体系和婚姻圈以及象征、信仰等方面对美国学杜赞奇在《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所提出的“权力的化网络”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分析和评述,指出这一概念对于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俾使研究避免将国家与乡村社会简单对立起来的二分法思维方式和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化现象看成单向联系的线性因果历史观,并借以纠正那种把“社会”、“化”笼统地视为一个整体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徽州宗族以《朱子家礼》为标准,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属于自己宗族的家规族谱,对于冠昏丧祭四礼之中的祭礼作了较详细阐述。《茗洲吴氏家典》作为当时众多家规族谱中的一部,对于探究清代徽州宗族祭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是一部人类学对宗族变迁进行研究的力作。论著侧重主位方法和追踪研究方法,注重文化持有者的本土文化解释,还原研究的本土内涵。在研究视角上,注重整体性,基本上以宗族为主线,力求反映华南族群的整体情况。在内容上,主要论述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且关注了社会变迁下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江南宗族组织对族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宗族对族田的土地所有权、倡导与实践完纳族田正赋和国课、进行族中济贫和宗族保障、配合政府进行大规模水利修复工程、重视文化教育的思想控制等,从社会基层维护了传统社会秩序。虽然宗族活动也呈现出与政府不相协调的一面,但清廷选择宗族组织作为控制江南乡村社会的主要辅助力量,保持了江南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王善军先生长期致力于辽宋金史研究,其研究辽史和宋史的代表作《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两部个人专著,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最近,王先生的首部个人文集《阳都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问世。该文集共收录论文26篇,可分为辽史研究、宋史及相关问题研究、研究综述与书评、漆侠先生史学理论及史学成就评介与纪念文章四个部分。这也是王先生20余年历史研究探索的缩影。认真拜读之后,笔者认为该文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代,徽州宗族借助自身的文化权力获得了乡村社会组织控制的权力.宗族通过族规家法的制订和宣讲,对族人的约束,以及对违规者的教化与惩罚等,成功地实施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维持了徽州乡村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宗族内部关系是研究徽州社会宗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试图以目前所见《徽州文书》中捐献财产文契为中心研究清代徽州宗族内部关系的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族一直是影响基层社会构造的重要力量。作为宗族历史记载的谱牒,记录了宗族不同层次的继嗣关系。根据安徽省宿松县月山《江氏宗谱》的有关记载,朱氏湖江氏的一个房派的繁衍、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也说明了地方宗族形成过程中继嗣群体的建构及扩张关系。朱氏湖江氏在清代以后,经济状况直接影响这个继嗣群体的扩张及其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农业社区正在经历着转型之痛。而《转型之痛》一书以赣中南地区的路东村为个案,展示了村庄中家庭与宗族,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弱势群体及政治秩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转型之痛》及其所研究的“三农问题”启示我们,运用分类研究、共时性考察与历时性考察相结合、结构分析与能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转型时期的乡村问题,对于探寻一种合目的、合道德与合规律的乡村发展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荆门碑刻》是焦知云先生以今天湖北省荆门市为界限,搜集、整理而成的古今各类碑刻集,其中明清碑刻有644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文章将分人物、社会生活、教育、宗族、宗教五个方面介绍《荆门碑刻》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