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们对恩格斯辩证法的误解导致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误解。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辩证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恩格斯对辩证法的原创性贡献是在批判和扬弃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阐明了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以及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历史辩证法的逻辑的、历史的统一。这样才能澄清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误解,也才能把握马克思与恩格斯辩证法的一致性,才能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2.
承认整体对于部分的优先性和决定性,从整体出发达到对该整体诸部分的理解,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它作为一般方法论原则,其实质是总体性逻辑。通过自然质与社会质的二分法、“普照光”的方法、“从后思索”的方法和社会一切关系“同构性”的方法,可以展示对象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3.
总体性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的重要范畴。总体范畴的发现和总体性方法的运用,为马克思建立唯物史观奠定了方法的基础,也帮助其实现了整个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对总体性思想的把握应该从生存论视野、方法论视野和价值论视野三个维度考察。全面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的实质,对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思想转变 ,这两次思想转变都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社会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将现实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影响 ,在起初曾错误地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 ,把工业、异化劳动和分工作为前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基础。要真正超越旧哲学 ,就必须找到新哲学的全新的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而这个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就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革命实践及现实生活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并创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是与其还不够成熟的生产劳动理论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新时期,我们在提出新的教育观点时,不能忽视对马克思教育思想的解读。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中,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历史为维度,肯定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实践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立足实践,认为现实的具体的人是交往的主体,并在交往中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交往思想。高校应以此为指导,遵循基本原则,构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观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思想史上.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他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及其基本原则的阐释.以及对市民社会与家庭、国家关系的分析,“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重要部分,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阐述对于建构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晚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总体性”的概念力图“复兴”在现实中遇到诸多挑战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美学、文学批评领域建设“总体性”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尽管作为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此概念之下做了不少建设性的努力,但结果却使马克思主义“总体性”隐然不彰。“总体性”是建设作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核心概念,它作为潜体系不仅存在于“巴黎手稿”之中,也以严谨的历史科学的基础形态存在于探索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期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文本之中。“总体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呈现出“人的理想存在”、“历史科学方法论”和文化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概念的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并把实践观点引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之中,对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中不断创新,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从认识论角度出发,马克思首次提出来了正确地了解实践及其意义,这是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内容,具有重要的立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政治理论课出现“难教、厌学”被动局面的原因所在,指出在教学中往往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原则,讲课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学生思想,教学方法教条、呆板、满堂灌,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缺乏时代气息。作者体会到,应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讲课要有针对性,才能做到使学生入脑入耳。二、用爱国主义打开学生的心扉,结合革命史实来讲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三、讲史要实事求是,寓情于理,善于把知识性、生动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以理服人。四、身教言教,以诚相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12.
世界历史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全球化的不断扩张,推动了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当马克思主义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后,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国际主义指导社会无产阶级斗争的内容和实践也在发生变化,要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国际主义观念,更需要以更高的视野去寻找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在早期、中期和晚期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早期,马克思、恩格斯重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并且受人们社会实践的影响;在中期主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受物质基础的限定和制约;在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中,主要阐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和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指导,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在早期,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抽象的公平观,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中期,马克思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当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上的公正和实质上的不公正.在晚年,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求的公平正义只能是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体育的意义、内涵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二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系统梳理有关和谐体育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重依据提出和谐体育的必要性。对和谐体育的内涵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三个层面作出分析,指出和谐体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进而提出构建和谐体育应致力于目标与过程、外部与内部、理论与实践、变革与传承、历史与未来五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个性发展与职业选择是辩证统一的,在本质方面,二者统一于现实个人的社会实践;在价值方面,体现于个人自由与幸福;在过程方面,职业选择与个性发展在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着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在中国当代社会,应当积极推动二者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哲学·哲学史总体性逻辑是马克思研究社会 历史的基本方法经济哲学的性质、对象,任务、 基本问题及相关推畴矛盾论和系统论潜意识哲学引论《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 思想张载斥佛思想辨析 ‘四句教”与王学三分恩格斯1844年的人学观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实现观论事实的构成,性质和作用 江祟国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惠升(4.35)张晓明(4.42)陈建涛(x.3)·沃恩(4.45)刘修水(2.3)寿建新(2。xx)范文(2.17)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 选择杨秋宝贫困山区科技开发的几点断想洛杉矶骚乱的社会基础 (美)埃德温首届中美社会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王…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不仅继承了他和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同时他较为集中地阐述了历史的辩证法思想,即社会历史发展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以及历史进程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实现的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在具体境域的开新,不仅表现为实践性和价值性,而且还实现了两者的内在统一。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践履性分析,关键在于立足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把人当作在历史行动中的人的角度去考量,这是基于现实生活实践发展之需要。这种实践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带有价值性的主体性活动,是一种社会性、历史性和价值性的现实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公民思想是伴随马克思思想的嬗演而阐发的,有清晰的运思脉络和价值含蕴,其人文关怀和实践指向一以贯之。从“现实的人”出发,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公民”与“市民”二元分离导致的人的异化,在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中,以“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作为其理论宗趣,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中,实现对公民的提撕和超越。马克思公民思想的致思理境高远宏阔,既具反思现实的批判功能,亦有变革现实的理论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