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是一种通过听觉实现的高度审美活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打下良好基础。而这一基础将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萍 《考试周刊》2013,(75):179-180
<正>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中音乐鉴赏在教学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音乐鉴赏就是运用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高中音乐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教师引导,运用音乐审美心理学、音乐美学及音乐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人,  相似文献   

4.
音乐鉴赏具有直接、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是培养高中生音乐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审美心理变化,以音乐审美心理学、音乐美学及音乐教育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和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分析,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成为真正能听懂音乐的人。  相似文献   

5.
音乐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娱悦”对人进行美的呼唤和陶冶。她有开启心智、端正品行、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用、音乐能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成为音乐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目前须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音乐与造性思维培养的契合点,及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郑惠 《教育》2013,(9):56
美的教育,就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个音乐家,也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几种音乐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让学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并创造音乐,进而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成为一个全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对高校音乐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当务之急。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内涵,调节人的心情,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音乐传承着我国民族文化,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音乐教学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培养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9.
是否有合作精神,能否会与他人合作,已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学中,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表现音乐,培养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呢?  相似文献   

10.
曹文千 《学子》2014,(7):68-69
音乐欣赏是用音乐内在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乐天地,通过欣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中学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欣赏作为一种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就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利用针对式欣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能懂得听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时代在发展.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紧张激烈.当然综合素质就成为人才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音乐不仅具有抒发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且有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此音乐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定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实施“美、情、趣”教学,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音乐之所以能拨动人的心绪,渲染氛围,是因为几乎每一首音乐的创造过程都有作曲人情感的投入。通过旋律的跳动,把倾听者带入与作曲人相同的心境,使其与作曲人产生音乐之间的共鸣。因此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应当把音乐情感的把握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让学生通过体会情感来掌握课堂内容,同时在情感的感知过程里也能增强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内涵意义中所包含的广泛的民族色彩和人文气息同样成为了文化领域艺术代名词之一。良好的音乐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鼓励人积极上进,同时也能够帮助人感悟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开拓眼界。高中音乐教学作为高中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高度,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投入学习,同时由于音乐课程现已成为会考科目,因此在短暂的音乐课堂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人们越来越重视美育,高中音乐教育更是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欣赏既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投入以及其在日常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成为能真正听懂与欣赏音乐之人。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明确培养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策略,使学生成为音乐鉴赏的主体,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是通过聆听音乐、欣赏音乐而达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活动.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互动等教学方式完成课程所规定的内容."互动"教学方法就是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师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全面互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体会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创造音乐.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与学的互动,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探讨的重要课题.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互动教学方法从根本上体现了音乐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嘉仪 《儿童音乐》2015,(1):52-53,63
音乐课堂中的游戏应不同于一般游戏,它是通过游戏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7.
朱轺 《南昌教育》2008,(5):25-26
美术课程改革是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变化的节奏,舒缓的旋律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灵感,美术教学以音乐为切人点,是基于对美术知识、技能学习的把握,促进学生的体验,并且通过体验,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  相似文献   

18.
音乐鉴赏即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是音乐欣赏人通过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引起音乐欣赏人的共鸣并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情感体验的过程。高中音乐鉴赏课就是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通过音乐鉴赏可以全面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且也使学生在体验中情感得到  相似文献   

19.
正音乐是一种人类以听觉形式所表达的情感寄托。钢琴演奏是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的融合,缺少情感的演奏使表演成为了音符的"个人舞会",失去了展现艺术美和传达音乐精神的意义。因此,情感培养在钢琴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长期沉溺于一个计算机展现的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疏于交往,致使学生情感处于"失真"状态。通过人性化的情感教育方式,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促使他们在文化活动中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获得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技能的教授者、道德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学习同伴,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去塑照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所以音乐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本文基于作者教学实践,分析了音乐课的特点,探讨了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倡导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愉快地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