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  相似文献   

2.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3.
<正>正当传统媒体记者因新媒体的出现而面临丢饭碗之际,又冒出个"机器人记者"来与记者抢饭碗。"机器人记者"不仅可以坐在电视主播台上播新闻念稿子,还可以"写"稿子与记者抢新闻,在不远的将来竟然还可以当编辑选新闻并指示记者做新闻,这令做了几十年记者的"老记"及"老编"们情何以堪?  相似文献   

4.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5.
庹震 《新闻与写作》2008,(12):60-60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  相似文献   

6.
谁来安排新闻节目? 关于无线电新闻,人们经常要问:“谁来写这些新闻?”或者换个说法,播音员是不是在念他自己的稿子?”回答是:有时是,有的则不是这样。几年以前,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和记者分工极为严格。写广播稿的人,是评价和写作新闻的里手。而播音员,则是把写好的稿子传达给听众的专家。  相似文献   

7.
通常来说,采访一个体育明星.有时能够写出新风扑面、令人拍手叫好的稿子,有时却铩羽而归、稿子索然无味。今年我们参与了武汉汤尤杯羽毛球赛及伦敦奥运会的采访.现浅析几个采访体育明星比较成功的成稿过程。我们觉得,一篇好稿固然与个人的新闻敏感性、写作能力、采访前的准备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作为专职体育记者,对采访时机的把握相当重要.因为明星大都很忙很不想被多打扰。在这种特殊时刻把握时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这是怎么回事?是编辑"无情"  相似文献   

9.
说实话,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两年来的记者生活。虽然没有面临下岗,也没有吃不上饭,但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身在其中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我倒挺羡慕那些小媒体里做事的同行,每天对付几篇稿子,编辑不会拿记者稿子“开涮”,即便动“刀子”也会手下留情,毕竟稿源不多,报纸总得靠稿子撑起来,总不能第二天开“天窗”吧。我想说的是,在南都这样的口碑不错的媒体里做记者,虽然收入可能高点,但对年轻记者来说,成长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磕磕绊绊。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结”:青年记者,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工作者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同样是记者,从业时间差不多,有的记者无论到哪里采访都受欢迎,问题抓的准,稿子来的快,而有的记者却在采访中时常碰壁,甚至遭到被采访对象的冷眼,这后一类记者不但写不出有分量的稿件,完成报道任务都十分困难。究其原因,除了记者的政治、业务素质的差距外,还有一点是人格修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变形”记     
在奥运会新闻大战中,新华社记者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在许多场合下,我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有时还要做翻译,或充当类似中国代表团新闻官的角色。仅就文字而言,新华社记者是本届奥运会上唯一用两种文字发稿的记者。我们既要写英文稿,又要写中文稿,工作量比别人大一倍,再加上一批为奥运快报和国内报纸写的专稿,实际上光文字就是三套稿子,每套稿子的角度、风格、用词又各有不同,而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新闻报道中,确有少数记者、通讯员、为了能使自己写的稿子产生“轰动效应”,不顾真实的真实性,任意“乱包装”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稿子一经见报,群众意见很大,极大地影响了报纸在读者中心目中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例一:无中生有。前年,某县一个乡镇召开科技兴镇表彰大会,该镇邀请来一位市报记者进行采访报道。这位记者来后,只是和镇领导交谈了一会儿就走了,从未到会议现场。不久,这篇稿子先后被省、市两家报纸采用,见报稿中却出现了实际根本没有的“披红挂彩胸佩红花”“被喧天的锣鼓迎进镇政府”等诸多不真实的情节,不…  相似文献   

13.
一年过去,有的小萝卜头熬成了名记,有的名记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大树倒了,倒掉的大树被万人敬仰。有的记者为多发两条稿子窃喜不已,有的记者为稿子里的两句话待业在家,有的记者身陷囹固,还有的记者已殉职在采访路上。  相似文献   

14.
一当记者就是要写稿,写稿就希望见报,这是天经地义的。问题是,稿子见报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与一些记者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有的记者在自己的稿子见报后,不再看一眼。这些记者认为,反正是自己写的,刊登出来就得啦,还看它干什么。有的记者则相反,每当自己的稿子见报后,又仔细地读,并与原稿对照,看看有哪  相似文献   

15.
刘万永 《青年记者》2012,(22):42-44
最苦闷的日子 稿子第二次被退回来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更让我沮丧的是,编辑杜涌涛语重心长地说:"要放下架子,不要认为自己是成熟的记者了……" 稿子有问题吗?没有呀!那就再补充、修改. 这是我当记者6年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以前,自己的稿子基本上一遍通过,部门版面头条、头版头条,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怎么一篇3000字的人物稿,写得会这么痛苦?  相似文献   

16.
因为一篇“好人三哥“的稿子被认为是同公安局唱“对台戏“,焦作日报记者陈作华不仅连都市新闻采访部副主任的官儿丢了,还得苦巴巴地等着一个和他本人  相似文献   

17.
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内容比较平淡的稿子,比如交警严格执法抓住几个酒后驾车的、几个人打架上了医院……一般说,这些稿子也就两三百字,可用可不用,如果当天大稿、好稿多,很可能会被挤掉.但是如果用心做标题,抓住新闻眼,换一种方式来表述,或许就可以将这些稿子"救活".下面请看一篇出自<城市商报>记者之手的小稿子的"复活"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87年2月,我写了篇反映青年矿工爱情生活的稿子,被县广播站采用后,不想惹了一场麻烦. 我矿井下采煤工郭某与一位干部之女相爱,并幸福地结合了,我采访后将稿子寄给县广播站。谁知女方的母亲听了广播十分恼火,说她女儿是被人拐骗成婚,为此大闹广播站。编辑部一方面通知我核定稿子,一方面派记者调查。记者见到了当事人和矿领导,认定稿子属实后,通知这位女青年的母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与编辑,可以说是“卖方”与“买方”。记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稿件,总是希望编辑能“买”。有时为了说明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好,真有点象推销员;还有,记者总是喜欢把眼睛盯着编辑部,希望他们能“来料”加工;或者搞点“计划”内的,来个“包产包销”。然而,“产销”矛盾总是很突出,一条稿子发到编辑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被“买”下。近年来,有人说我们分社(编者注:新华社安徽分社)已开始出现“卖方市场”。这话言过其实,因为我们还有许多“产品”销路不  相似文献   

20.
主与仆之间     
友人曾说起一个笑话。W星球曾派员乘飞碟来地球考察,回去后在当地的某报上刊载长篇连续报道说,地球上的传播界生长着一种叫做稿子的动物,它们的后面跟随着一大群叫做记者的奴仆,记者整天费尽心思伺候稿子、唯命是从,不敢松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