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帆与王春林的论争显示出《白鹿原》接受状态的盘结复杂性,借助于互文性视域中的《白鹿原》与"创作手记",陈忠实的创作心理与时代文化心理的差异在叙事中得以显现。在对"革命历史小说"叙事的"颠倒"中,《白鹿原》得以重回八十年代的"起源"。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是陈忠实奉献给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以其史诗品格及独特的形象系列引人注目,采用寓言的叙事策略,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正如"(诗歌中的)声音听起来应该是意义的回响",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也必须为烘托主题而设置。因此,叙事策略的运用精妙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对小说主题的呼应程度,而确立小说的主题也就成为了分析小说叙事策略功用的前提;反过来,从对叙事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来判断叙事的"政治取向"的做法多半会成为"过度解读"。兰斯顿·休斯的小小说《早秋》以其"时空一体"的节奏、"有限的"全知视角和"无情节"的叙事结构等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赢得了无数批评者的青睐,充分展示了小说作者"戏剧性"还原生活原貌的功力。素有"黑人桂冠诗人"之称的兰斯顿·休斯在这篇小说里未触及任何种族政治的因素,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他只是以精妙的叙事手段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些习惯于"政治性批判"的批评者所强加给文本的其它叙事企图。  相似文献   

4.
袁兰 《英语广场》2024,(4):58-61
听觉叙事研究作为叙事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呼吁长期重视视觉写作的文学批评领域转向对听觉的关注。英国小说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在《骑马出走的女人》中着力渲染声音与听觉的变化,声音在该小说的叙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在这场“寻音”之旅中,女主人公经历了听觉的觉醒、转变与新生,完成了意识的觉醒和对新生活的探寻,为了摆脱工业文明之声对听觉的侵扰,她最终以献祭自我的方式融入原始文明的声音之中。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在其代表作《白鹿原》的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显然,作者是以"民族秘史"的标准来构架作品的,而《白鹿原》这部反映上世纪五十年间渭北高原风云变幻的史诗性著作也不负所望地达到了作者的要求。《白鹿原》自出版以来一直都是主流评论家研究和  相似文献   

6.
魔幻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增加了《白鹿原》的魅力。但在陈忠实的创作中,这确实只是作为一种手法而存在,核心意识仍然是现实主义。在运用魔幻手法的每一个地方,他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某种"说明",让作品重新回归现实的轨道,这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然而,魔幻与现实并非对立关系,它们在小说中的交替,为文本营造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一个神秘的世界张林生当各种新潮小说相继拥向当代文坛,让人目不暇顾跟踪不及时,出人意料,年逾五十的老作家陈忠实,为我们捧出了一部沉甸甸的《白鹿原》。《白鹿原》似一曲质朴的歌谣,吟唱着土里土气的民族的声音、《白鹿原》似一幅乡间的水墨画,勾勒着...  相似文献   

8.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匠心的历史意识和叙事方式打开了中国作家书写历史题材的新思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对“民族秘史”的认识与表现上存在着与《百年孤独》的趋同现象;在艺术视角、叙事情境和结构模式方面两部作品又呈现出各具千秋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陈忠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小说《白鹿原》因获得茅盾文学奖而蜚声文坛,迄今为止,《白鹿原》累积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认为是当代小说的经典作品。前不久《白鹿原》又推出了评点本,评点《白鹿原》的文学批评家雷达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了这次评点的内容。雷达表示:“我于十余年后重读《白鹿原》,依然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0.
单音节语言单位的叠加运用是《白鹿原》叙述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陈忠实先生对语言创造性运用的结果.这种叠加结构对于小说叙述语言富于质感和张力,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进而形成《白鹿原》叙述语言的特色,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研究这种叠加结构,对于进一步研究《白鹿原》的语言风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