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汉字看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国民性格、文化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追本溯源,"和"文化根植于我国农业文明的土壤,肇始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卜禾.中庸之道是实现"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时一地之学术文化风尚的形成、发展绝非处于静止、孤闭的状态,除却文脉的历史承继和借鉴之外,更有不同文化区域间交通之后的碰撞和融合.由时、空纵横两个维度交织而成的庞大的学术文化生态网络,既是明清学术、文学研究中绝不可轻忽的背景,更是其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因而,确立宏通的地域人文生态视野就成为现阶段明清文学研究谋求学术突破的当务之急.地域人文生态视野应该是把不同文化区域之间"输入"、"输出"的互融、互摄的交互影响过程编织在纵向的历史时、空背景中,然后在这一庞大而繁复的学术文化网络中去审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拼客"文化是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兴文化现象.近来,"拼客"一词在大学生中流行甚广,"拼学习"、"拼生活"、"拼爱心"渐成时尚.大学生"拼客"所倡导的"拼客"文化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现代阐释;校园"拼客"们正用绿色消费方式推动着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拼"出来的和谐氛围中,"拼客"们的社会交往更加充分,为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一个更加和谐的校园正被大学生们"拼"出来,这是一种正在流行的校园时尚,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从"美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不难看出,"美育"作为中华古老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深受众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重视。"美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对中华民族素质的提升,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相伴而生,网络主流文化在不断增强文化作品吸引力、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空间环境、强化大学生价值引领等方面成效显著.网络亚文化通过"丧文化""佛系文化""流行话语"等不同的文化样态,刻意制造娱乐消遣、时尚潮流的文化产品吸引部分大学生效仿参与.受社会潜在压力、多元社会思潮、网络空间管理不完善、网络思政教...  相似文献   

6.
中道思想是世界各大文明共同关注的思想之一.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从二者之间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对这一共通思想论述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更好的理解二种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为消除文明间的对立和隔阂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代是中国"破旧立新"的时代,也是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又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叛离传统,走入西方,学习西方文明,以图改造发展中国社会.本文即以胡适和傅斯年为例,从他们幼时接受传统教育到青年叛离传统再到暮年回归传统,来分析"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与传统文化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丁芮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3):198-199
和前一阶段相比,五四时期交通的变化更为迅速,作用愈发重要.交通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发展.交通的发展直接引起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从交通的发展可以看到民众生活习惯的改变、社会风气的开化.民众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始得到改善,正在逐渐向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迈进.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平衡,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平衡.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指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整体和谐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我们追求与建设生态文明,理应在这一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促进国民对与生态文明相符的道德责任的觉醒,并引导公民自觉且积极地践行对自然、对人与社会、对自身的道德责任.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启发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并在有效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着丰富的价值启迪.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宅"成为一个时尚流行的词语,也造就了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作为"电脑一代"的大学生,网络应用熟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宅"现象的潜在或外显群体.为此,对大学生的"宅"生活特征进行调查,探析"宅"文化折射出的现代技术文明发展与传统的社群组织方式、个体身份表达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对青...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长篇小说中"出走的男人"是被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扭曲的男性形象.他们在生活重压下,夫妻关系失和而离家出走.这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抗,也寄托着劳伦斯的理想.但是,他们的出走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消除毫无作用,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很多且研究很深入.但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语言文化,却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论及.事实上语言文化上的革新,对文化的传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白话文运动"以及"注音字母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努力.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使汉语走上了"言文一致"的道路,使我国注音字母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扩大了影响,壮大了声势,并造就了我国教育与文化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对外宣传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部署,旨在强化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的政策、道路、贸易、货币和民心的交际通途,其中共享文化、互通文明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的重要省份,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契机,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原文化,讲好河南故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文章将就这一问题为中原文化在"一带一路"语境下的对外宣传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往。当人类摆脱原始野蛮而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交往以来,新的文明社会便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的阻隔,人类的交往仅局限于局部地区,因些上古文明的最初构建便带有一定区间特性。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恒河流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以及爱琴海文明等便是这种局部地区人类交往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扩大,局面地区文明也随之扩大并得以丰富和发展。例如恒河流域文化向印度河流域发展,形成南亚次大陆文化区,中国的黄河流域文化也逐渐向长江流域发展,开始奠定中华文化的大势。这种随着人类交往扩大而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文化演化趋势,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文明发展的定势。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往。当人类摆脱原始野蛮而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交往以来,新的文明社会便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的阻隔,人类的交往仅局限于局部地区,因些上古文明的最初构建便带有一定区间特性。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恒河流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以及爱琴海文明等便是这种局部地区人类交往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扩大,局面地区文明也随之扩大并得以丰富和发展。例如恒河流域文化向印度河流域发展,形成南亚次大陆文化区,中国的黄河流域文化也逐渐向长江流域发展,开始奠定中华文化的大势。这种随着人类交往扩大而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文化演化趋势,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文明发展的定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酒井直树的"世界历史"观的评论,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之下,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多元文明史观"具有怎样的内在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在新的"世界历史"观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又将怎样面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化.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对推动学生工作的进步,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功能、公寓文化的创建及其创新的重要性,并以大学生校园"邻居节"的实践性活动为例,对加强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高效性、保障性、长效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与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当前新疆高校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文章就新疆高校实现"三进"的重要性及如何实现"三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得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且是民族自信、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探讨在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总结在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以人为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又是大学落实现代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由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决定的.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环境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