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贯彻新的大纲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读读背背”呢?笔者的做法是“精心设计、合理利用板书,引导学生高效阅读甚至背诵文言文。一、形成板书,初读课本。文言文学习,首先要粗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在范读、指名读等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注解初步领会文意,讨论形成板书,同时用它分析课文主题、结构、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文言文需要翻译,学生只有在读懂文言文语句,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分析欣赏课文,文言文字词句的解释又是每次考试中必考的一项内容。课改前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逐字逐句地翻译解释,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学生则云里雾里,恹恹欲睡;临到考试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甚至要求学生背课文翻译。这种做法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浅谈文言文语感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行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们应该尝试文言文语感教学。这里的“语感”是指“一种迅速领悟语言的能力”,而文言文语感也就是一种迅速领悟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文言文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文言文语感教学与现行的文言文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要求学生熟练记忆和掌握大纲中要求的常见的100多个文言实词和10多个文言虚词,能做到答题时准确地再现实词和虚词有哪些意思,并能通过“习得”的语感确定是什么意思。这一要求看上去似乎并不高,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一些学生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摇头晃脑地把它们记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倒背如流,但遇到具体语境,要准确把握在文中具体是哪种意思,  相似文献   

5.
陈东生 《山东教育》2011,(35):28-29
古诗文教学现状首先,古诗文教学退化为死记硬背课。有些教师从传统文化里找到依据:古人死记硬背,大学问家比现在还多。不过只听说古人背原文,现在,教学"创新"到连译文也让学生死记。诚然,"背"法行之有效,只有"背",才能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是,"课程标准"强调的"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与死记硬背有本质区别的。其次,古诗文教学窄化为"说文解字"课。古诗文与现代文语境  相似文献   

6.
楼宇 《学语文》2021,(1):84-86
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强调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教学内容的整合。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历史情境、审美心理情境等学习情境的建构,形成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形成文言文学习的认知图式。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真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文言语感,在语言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一、多读与多记忆的关系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读文言文,特别是大声地朗读,对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强调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并不意味否认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记忆的训练。要学好文言文,离开记忆是根本不行的。这是因为:第一,文言文这种语言样式,离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非常久远,学生对这种语言运用的规则必然感到很陌生;第二,学生要想很好地了解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掌握文言文运  相似文献   

8.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几年,经常会看见这样一种现象:在教学进度还没有到文言文单元时,学生便提前捧着书本死记硬背文言课文。直背得眼冒金星、稀里糊涂,以至苦不堪言,而两个文言单元下来,学生面带疲惫,焦头烂额,真正似艰难跋涉在无边苦海中的“苦行僧”。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关键要领学生入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一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始终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要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要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这样既消耗大量课堂时间,也易使课堂沉闷乏味,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为此,文言文究竟要教什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其出路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一、加强文言文的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能力的基础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基本方法,而读得准、读得好、读得妙是背诵的基本前提。为此,朗读指导首先应注意矫正“学生腔…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方法的改革,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兴趣为突破口,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以“诵”助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一向以字、词、句的讲解为主,从而忽视了“诵”的教学。而对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古代书面语中生疏的字词、抽象的语法规律,学生们了无兴趣的确不足为怪。因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首先加强学生文言文语感训练。而培养语感,则必须对学生加强“诵”的训练。“诵”即“吟诵”,是形成并强化古文语感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文言文教学的初期…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的重点组成部分,但也是难点,现在的高中生提起文言文,常常感到头疼,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果强行死记硬背,记得头昏脑胀,不久又忘了,效果也不是很好。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教师“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12.
(一) 死记硬背,是中小学各门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一大弊病。文科比理科严重,政治课尤为严重。在许多学校,政治教师备课备条条,上课讲条条,学生上政治课抄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时再把条条原封不动地搬到考卷上。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实践中存在着死记硬背的现象,而且在于不少学校的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在认识上竟把死记硬背当作文科的特点,当作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议论:“你的这个孩子不太聪明,考理科是不行了,明年叫他改文科吧!文科主要是靠死记硬背的。”“政治课先不要管它,到考试前背一背就行了。”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无意间听到学生谈论语文学习时的一句流行语:“中学学语文,最怕文言文。背得脑壳疼.考试没几分。”虽是笑谈,但也折射出当前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尴尬局面。学生对古人留下的名章精句不仅毫无钦慕之意。更视其为畏途。无心问津。之所以患上“文言文恐惧症”.其根本原因在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课堂教学目标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必需的知识点,教学环节也通常是以“读、译、背、考”的步骤程序化推进,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到了八年级,要求背诵默写的文言篇目增多了,文言文及古诗词代表着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八年级的语文加大了对这部分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举措。文言文的学习关键也在“读”和“背”上,犹如外语学习有“语感”问题,文言文学习同样也存在“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多了,背诵的篇目多了,其中的精髓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  相似文献   

15.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文言文学习尤其离不开背诵。熟练的背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有助于掌握句式、积累词汇;有助于获得和强化文言语感;有助于训练说话,提高写作能力。但一部分学生由于背法不当,影响了后面内容的学习;也有部分学生死记硬背,但很快又会遗忘。为此,笔者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一、朗读背诵。古人云:“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也告诉我们反复读,有利于理解内容,也有利于背诵、因此,背诵文言文篇、段,要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低声快读,反复读,读到琅琅上口…  相似文献   

16.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抓好“读”、“品”、“练”三个环节,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与效益的重要途径。“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要认识对初中生来说熟读吟咏的重要性。因其正处于变声期和语音学习最佳期,刚刚接触文言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传统文言文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教学理念,教师借助教参让学生背词语解释、背语句译文,学生摇头晃脑死记硬背,被动记忆,搞得自己筋疲力尽却看不到成效,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在全面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就需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特点,加强朗读,授予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8.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抓好“读”、“品”、“练”三个环节,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与效益的重要途径。“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要认识对初中生来说熟读吟咏的重要性。因其正处于变声期和语音学习最佳期,刚刚接触文言文却往往把文言文当作“半门外语”来学,故此,抓紧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并且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感染。初中的文言文教学 ,则重在通过诵读和背诵 ,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他们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并且积累一定的文言材料 ,为最终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基础。因此 ,初中语文第四册的教材说明对文言文学习重点的要求就是“读读背背 ,了解大意”。在教学方法上 ,则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种由教师一人串讲 ,或者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讲解的做法必须摈弃。基于此 ,可以把《陈涉世家》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导趣…  相似文献   

20.
宋红芳 《学语文》2010,(1):36-37
一、加强诵读 增强语感 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帮助其理解课文。使之在诵读中体会到文言文特殊的韵味美。所以教师一定要完成角色的转换,要相信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诵读落到实处。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在教育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读。其方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